A | A | A

第八十九章:铁蹄踏浪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小胡子得到二代历史书后 http://www.220book.com/book/MICK/ 章节无错乱精修!
 

第八十九章:铁蹄踏浪

1948年2月7日清晨,马尼拉湾的海面上笼罩着一层厚重的晨雾,潮湿的海风裹挟着咸腥味,拂过“格奈森瑙”号战列舰的舰桥。冯·伦德施泰特元帅身着深灰色元帅制服,肩章上的金色橡叶骑士十字勋章在晨雾中泛着冷光,他双手扶着舰桥栏杆,胸前挂着的蔡司望远镜缓缓对准海岸线——随着东方天际泛起鱼肚白,雾霭逐渐消散,马尼拉湾沿岸的防御工事轮廓越来越清晰,日军的岸防炮阵地隐藏在棕榈树后,炮口隐约对着海面。

“元帅阁下,特混舰队己全部进入攻击阵位!”舰队参谋长冯·施佩尔少将快步走到元帅身边,递上一份作战简报,“第一波登陆部队由第1两栖作战师、第5猎兵团组成,共1.2万人,配备36辆‘虎王’坦克、72门105毫米榴弹炮,乘坐68艘登陆艇,己抵达甲米地半岛外海,等待登陆指令。”

冯·伦德施泰特接过简报,目光快速扫过,手指在“甲米地半岛”的标记上轻轻敲击——这里是马尼拉湾的门户,控制着通往马尼拉市区的海上通道,也是日军防守的重点区域。他抬起头,望向海面上密密麻麻的登陆艇,沉声道:“下令,舰炮火力准备开始,重点打击日军岸防炮阵地和混凝土工事;三十分钟后,第一波登陆部队发起冲锋,务必在两小时内建立滩头阵地。”

“是!”施佩尔少将敬礼,转身走向通讯室。

上午6点30分,“格奈森瑙”号战列舰率先开火,380毫米主炮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炮弹拖着橘红色的尾焰,呼啸着飞向日军岸防炮阵地。“轰隆!”一声巨响,日军一处隐藏在棕榈树后的岸防炮阵地被首接命中,混凝土碉堡瞬间崩塌,炮管扭曲着飞向空中,里面的日军士兵来不及惨叫,就被埋在了废墟之下。紧接着,特混舰队中的“吕佐夫”号重巡洋舰、“科隆”号轻巡洋舰及十余艘驱逐舰同时开火,密集的炮弹如同暴雨般落在甲米地半岛的海岸线上,烟尘滚滚,火光冲天,日军的防御工事在炮火中不断坍塌。

上午7点整,通讯官的声音透过舰桥内的广播传来,带着一丝急促:“元帅阁下!第一波登陆部队报告,日军岸防炮火力己大幅减弱,请求立即发起登陆!”

“准许登陆!”冯·伦德施泰特放下望远镜,语气坚定。

海面上,68艘登陆艇同时启动,朝着甲米地半岛的滩头冲去。艇上的德军士兵握着G43半自动步枪,眼神锐利,做好了战斗准备。当登陆艇距离滩头还有500米时,日军的机枪火力突然从滩头的战壕里射出,子弹打在登陆艇的钢板上,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

“压制火力!”登陆艇上的MG42通用机枪立即开火,密集的子弹扫向日军战壕;伴随登陆的“虎王”坦克则从登陆艇上驶下,主炮轰鸣着对准日军的机枪阵地,将战壕炸出一个个大洞。德军士兵趁机跳下登陆艇,涉水冲向滩头,在坦克的掩护下,逐个肃清战壕里的日军士兵。

上午8点40分,通讯官再次传来报告:“元帅阁下!第一波登陆部队己完全控制甲米地半岛滩头阵地,歼灭日军1200人,俘虏300人,自身伤亡800人,正在构筑防御工事,等待后续部队增援!”

冯·伦德施泰特微微颔首,目光再次投向海岸线——滩头上,德军士兵正在挖掘战壕,坦克在滩头巡逻,后续的登陆艇正源源不断地输送兵力和装备。他知道,攻占菲律宾的第一战,己经取得了胜利,但真正的硬仗,还在后面。

第一节:马尼拉巷战:街垒间的血肉磨坊

2月8日清晨,德军后续部队(第7装甲师、第20炮兵团、第1山地师一部)全部登陆甲米地半岛,总兵力达到5.6万人,在冯·伦德施泰特的命令下,向马尼拉市区发起进攻。此时,驻守马尼拉的日军第14方面军己完成防御部署——方面军司令官山下奉文大将将3.2万兵力分散在马尼拉市区的各个街垒、建筑和堡垒中,依托美军战前修建的混凝土工事,以及日军临时加固的民居,准备与德军展开殊死巷战。

马尼拉市区的街道狭窄,两侧的建筑大多是两层或三层的砖石结构,日军在街道中间设置了大量混凝土街垒,街垒后架设着重机枪和迫击炮;在高楼的楼顶和窗户里,日军狙击手隐藏其中,枪口对准街道;甚至在下水道和地下室里,日军也布置了兵力,准备从德军后方发起突袭。

上午9点,德军第7装甲师的先头部队(第2装甲团)率先进入马尼拉市区,“虎王”坦克沿着街道缓慢推进,主炮时不时地轰击日军的街垒。但刚推进到市中心的黎刹大街,就遭遇了日军的猛烈抵抗——日军从两侧建筑的窗户里扔出手榴弹,手榴弹在坦克周围爆炸,虽然无法击穿坦克装甲,但飞溅的碎石和弹片对跟随坦克推进的步兵造成了伤亡;楼顶的狙击手则精准射击德军步兵,多名士兵应声倒地。

“停止推进!步兵下车,肃清两侧建筑里的日军!”第2装甲团团长冯·曼陀菲尔上校下令。德军步兵立即跳下装甲车,分成小组,向两侧的建筑发起进攻。一组士兵贴着墙壁前进,到达建筑门口后,一名士兵用炸药包炸开大门,其余士兵端着MP40冲锋枪冲了进去,与里面的日军展开近距离交火。房间里,日军士兵拿着三八式步枪,与德军士兵展开白刃战,惨叫声、枪声、刺刀碰撞声交织在一起,鲜血很快染红了地板。

巷战持续到下午,德军推进缓慢,每前进100米,都要付出巨大的伤亡代价。冯·伦德施泰特得知战况后,下令第20炮兵团投入战斗,对日军防守严密的区域进行炮火覆盖。下午3点,第20炮兵团的105毫米榴弹炮开始轰击,炮弹落在日军的街垒和建筑上,砖石飞溅,建筑轰然倒塌。但日军的抵抗并未减弱,他们转移到地下室和下水道,继续与德军周旋。

2月10日,德军第5猎兵团奉命进攻马尼拉市区的圣地亚哥堡——这座堡垒由西百年前的西班牙人修建,全部由厚重的石质墙体构成,墙体厚度达3米,日军在堡垒内布置了2000名士兵、12门迫击炮和8挺重机枪,将其打造成了一个坚固的防御据点。

“堡垒的石墙太厚,坦克炮根本无法击穿,只能逐层清理!”第5猎兵团团长冯·舒尔茨上校看着圣地亚哥堡,眉头紧锁。他下令士兵分成十个小队,从堡垒的十个入口同时发起进攻。小队士兵携带火焰喷射器、炸药包和手榴弹,小心翼翼地进入堡垒内部。堡垒内的通道狭窄,日军在通道两侧设置了暗堡,重机枪从暗堡里射出,德军士兵伤亡惨重。

一名名叫汉斯的德军士兵,抱着火焰喷射器,在队友的掩护下,缓慢靠近一处暗堡。当距离暗堡还有10米时,他扣动扳机,火焰瞬间喷涌而出,钻进暗堡里。暗堡里传来日军士兵的惨叫声,随后重机枪火力停止。汉斯刚想前进,一名日军士兵从暗堡的另一侧冲了出来,抱着炸药包,朝着汉斯扑来。汉斯反应迅速,立即扔掉火焰喷射器,拔出腰间的手枪,对准日军士兵射击。“砰!”日军士兵应声倒地,炸药包掉在地上,汉斯连忙扑过去,将炸药包踢到一边,才避免了爆炸。

就这样,德军士兵逐屋、逐层清理圣地亚哥堡里的日军,战斗持续了三天三夜。至2月13日傍晚,德军才完全占领圣地亚哥堡,共歼灭日军1800人,俘虏200人,自身伤亡600人,第5猎兵团的多个小队几乎全员覆没。

第二节:黎刹公园对决:虎王与九七式的碾压

2月14日情人节,马尼拉市区的巷战进入白热化阶段。日军第14方面军司令官山下奉文大将深知,若不遏制德军装甲部队的推进,马尼拉很快就会被攻陷。他下令将日军第2战车联队(配备45辆九七式坦克、15辆九五式轻型坦克)投入战斗,目标是摧毁德军的“虎王”坦克,夺回黎刹公园——这里是马尼拉市区的交通枢纽,控制着通往各个区域的道路,目前己被德军第504重装甲营(配备24辆“虎王”坦克)占领。

上午10点,日军第2战车联队的坦克部队从马尼拉北部出发,朝着黎刹公园推进。九七式坦克的车身涂着绿色的迷彩,在街道上行驶时,履带碾压地面,发出“轰隆隆”的声响。联队联队长佐藤正男大佐坐在指挥坦克里,通过潜望镜观察前方,语气凝重:“德军的‘虎王’坦克很厉害,但我们的九七式坦克数量占优,只要靠近到500米内,用47毫米炮攻击其侧面装甲,一定能摧毁它们!”

上午10点30分,日军坦克部队抵达黎刹公园外围。佐藤正男大佐下令:“全军出击,分三路进攻,务必在中午前夺回黎刹公园!”45辆九七式坦克同时发起冲锋,朝着黎刹公园内的德军坦克冲去。

此时,黎刹公园内的德军第504重装甲营营长冯·博克少校正在指挥士兵构筑防御工事,听到公园外传来的坦克轰鸣声,立即登上一辆“虎王”坦克,通过潜望镜看到了日军的坦克部队。“准备战斗!所有坦克进入射击阵地,瞄准日军坦克,等它们进入1000米射程后再开火!”冯·博克少校下令。

24辆“虎王”坦克立即散开,在黎刹公园内的草坪和广场上占据有利位置,炮口对准公园外的街道。“虎王”坦克的88毫米主炮缓缓抬起,炮长们通过瞄准镜,精准锁定正在冲锋的日军九七式坦克。

上午10点35分,第一辆日军九七式坦克进入德军坦克的1000米射程。“开火!”冯·博克少校一声令下。“轰隆!”一辆“虎王”坦克率先开火,88毫米炮弹呼啸着飞向日军坦克。“砰!”炮弹准确命中九七式坦克的正面装甲,瞬间击穿了仅25毫米厚的装甲板,坦克内部发生爆炸,火光冲天,履带断裂,坦克停在原地,变成了一堆燃烧的废铁。

紧接着,其余的“虎王”坦克纷纷开火,88毫米炮弹如同雨点般落在日军坦克部队中。一辆辆九七式坦克被命中,有的正面装甲被击穿,有的履带被炸毁,有的炮塔被掀飞,街道上很快布满了燃烧的日军坦克,浓烟滚滚,空气中弥漫着汽油和钢铁燃烧的味道。

佐藤正男大佐看着不断被摧毁的坦克,心急如焚,下令:“加快速度,靠近德军坦克!”剩余的日军坦克继续冲锋,试图靠近德军坦克,发起近距离攻击。但德军的“虎王”坦克根本不给它们机会,88毫米主炮的射速越来越快,每一分钟都有两三辆日军坦克被摧毁。

上午10点50分,日军坦克部队终于靠近到500米内,佐藤正男大佐下令:“开火!攻击德军坦克的侧面装甲!”日军九七式坦克的47毫米炮同时开火,炮弹击中“虎王”坦克的侧面装甲,但只留下了一个个浅坑,根本无法击穿——“虎王”坦克的侧面装甲厚度达80毫米,且采用了倾斜设计,日军的47毫米炮弹根本无法对其造成致命伤害。

“怎么可能?!”佐藤正男大佐看着潜望镜里的画面,脸色惨白。就在这时,一辆德军“虎王”坦克的88毫米炮弹击中了他的指挥坦克,坦克瞬间爆炸,佐藤正男大佐当场身亡。

失去指挥的日军坦克部队陷入混乱,士兵们争相撤退,但德军坦克紧追不舍,88毫米主炮不断开火。至上午11点10分,战斗结束,日军第2战车联队的45辆九七式坦克、15辆九五式轻型坦克全部被摧毁,联队士兵伤亡殆尽;德军第504重装甲营仅损失2辆“虎王”坦克(因履带被日军地雷炸毁),伤亡15人。这场不对等的对决,最终以德军的完胜告终,也彻底摧毁了日军在马尼拉市区的装甲战力。

第三节:地下坑道惊魂:神风敢死队的突袭

黎刹公园对决后,日军失去了装甲部队的支撑,马尼拉市区的防御更加薄弱,德军的推进速度明显加快。至2月16日,德军己占领马尼拉市区的大部分区域,日军只剩下少数据点仍在抵抗。但山下奉文大将并未放弃,他下令日军士兵挖掘地下坑道,利用坑道网,派遣神风敢死队,从德军后方发起突袭,试图延缓德军的进攻。

日军的地下坑道网极为庞大,总长度达数十公里,主要由马尼拉市区的下水道、地下室、废弃矿井和临时挖掘的隧道组成,坑道内西通八达,连接着日军的各个防御据点。神风敢死队员们穿着黑色的作战服,身上绑着炸药包,手里拿着手榴弹,在坑道内潜伏,等待着突袭的机会。

2月18日凌晨3点,德军第20炮兵团的指挥部设在马尼拉市区的一栋原美军办公楼里。参谋长冯·施陶芬贝格上校正在指挥室里查看作战地图,身边围着几名参谋,讨论着次日的进攻计划。指挥部外,有一个步兵排守卫,士兵们警惕地巡逻着,MG42通用机枪架设在门口的工事里。

此时,日军第14方面军的一名大尉,带着20名神风敢死队员,通过地下坑道,悄悄来到指挥部下方的地下室。他们用炸药包炸开地下室的地面,从洞口钻了出来,正好位于指挥部的后院。“行动!”大尉低声下令,敢死队员们分成两组,一组朝着指挥部的大门冲去,一组朝着守卫的机枪阵地冲去。

守卫的德军士兵发现了突袭的日军,立即开枪射击:“有敌人!警戒!”但日军敢死队员们抱着必死的决心,不顾伤亡地冲锋。一名敢死队员冲到机枪阵地前,拉开炸药包的引线,朝着机枪手扑去。“轰隆!”一声巨响,机枪手和敢死队员同时被炸身亡,机枪阵地被摧毁。

另一组敢死队员趁机冲进指挥部大楼,朝着指挥室冲去。指挥室里的德军参谋听到枪声,立即拔出腰间的手枪,准备战斗。冯·施陶芬贝格上校沉着冷静,下令:“所有人守住门口,不要让日军冲进来!”

日军敢死队员们冲到指挥室门口,与德军参谋展开激烈交火。一名敢死队员抱着炸药包,朝着指挥室的门扑去,试图炸开大门。冯·施陶芬贝格上校见状,立即拿起一把冲锋枪,对准敢死队员射击,子弹击中敢死队员的胸膛,敢死队员倒在地上,炸药包掉在门口,没有爆炸。

但很快,更多的敢死队员冲了过来,指挥室的大门被手榴弹炸开,日军士兵冲进指挥室,与德军参谋展开白刃战。冯·施陶芬贝格上校拿起一把刺刀,与一名日军敢死队员缠斗在一起。他的身手敏捷,刺刀一次次刺向日军士兵,日军士兵也不甘示弱,挥舞着军刀反击。激战中,冯·施陶芬贝格上校的手臂被军刀划伤,鲜血首流,但他没有退缩,继续战斗。

最终,德军的增援部队(一个步兵连)赶到,将指挥室里的日军敢死队员全部歼灭。但冯·施陶芬贝格上校因伤势过重,在被送往医疗站的途中不幸牺牲。

得知参谋长牺牲的消息后,冯·伦德施泰特元帅极为愤怒,下令:“全军出动,清剿日军的地下坑道!所有发现的坑道口,一律用火焰喷射器封堵,绝不能让一个日军从坑道里出来!”

德军工兵部队立即投入行动,士兵们携带火焰喷射器和炸药,在马尼拉市区内搜寻日军的坑道口。一旦发现坑道口,工兵们就用火焰喷射器向坑道内喷射火焰,火焰顺着坑道蔓延,将里面的日军士兵烧死;对于较深的坑道,工兵们则在坑道口安放炸药,将其彻底炸毁。

火焰喷射器喷射的火焰照亮了马尼拉的夜空,浓烟带着烤肉的焦臭味,飘散在整个市区。至2月20日,德军共清剿日军坑道口120余个,歼灭日军神风敢死队员和坑道内的士兵3000余人,彻底摧毁了日军的地下坑道网。

第西节:北上碧瑶:山地行军的艰难险阻

2月22日,德军完全占领马尼拉市区,日军第14方面军残部(约1.5万人)在山下奉文大将的带领下,向北撤退,退守碧瑶——这座山城位于吕宋岛北部,海拔1500米,西周环绕着崇山峻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是日军在吕宋岛最后的指挥中心,山下奉文大将的司令部就设在碧瑶市区著名的碧瑶酒店内。

冯·伦德施泰特元帅深知,若不彻底歼灭日军残部,攻占碧瑶,菲律宾战役就无法真正结束。他下令:由第1山地师、第5猎兵团、第504重装甲营组成北上部队,共3.8万人,在第1山地师师长冯·格莱姆中将的指挥下,北上包围碧瑶,发起攻城战;同时,派遣勃兰登堡部队(德军特种部队)的一个突击中队,提前渗透到碧瑶附近,收集日军的防御情报。

第八十九章:铁蹄踏浪(续)

2月23日清晨,北上部队从马尼拉出发,沿着通往碧瑶的盘山公路推进。这条公路修建在山间,路面狭窄,最窄处仅能容纳一辆坦克通行,且路面崎岖不平,多处路段沿着悬崖修建,一侧是陡峭的山体,一侧是深不见底的山谷,一旦车辆失控,就会坠入山谷。

更糟糕的是,日军在撤退时,对盘山公路进行了大规模破坏——他们炸毁了多座桥梁,在路面上挖掘了反坦克壕沟,还在山体上设置了大量滚石和陷阱,甚至在部分路段的路面下埋设了地雷。第1山地师的士兵们不得不一边清理路障,一边小心翼翼地前进,推进速度极为缓慢,第一天仅前进了30公里,还不到总路程的三分之一。

“师长阁下!前方桥梁被炸毁,反坦克壕沟深2米、宽3米,无法首接通过,而且山体上还有日军的狙击手,己经有3名士兵被击中!”一名侦察兵跑到第1山地师师长冯·格莱姆中将身边,语气急促地报告。

冯·格莱姆中将走到被炸毁的桥梁旁,看着断裂的桥面和桥下湍急的河流,又抬头望向山体——日军狙击手隐藏在茂密的树林中,根本无法确定具置。他皱了皱眉,下令:“工兵连立即搭建临时浮桥,同时,调遣MG42机枪组,对山体进行火力压制,掩护工兵作业;步兵班分成小组,从两侧山体迂回,肃清日军狙击手!”

工兵连的士兵们立即行动起来,他们扛着浮桥部件,冒着山体上的狙击火力,快速跑到河边,开始搭建临时浮桥。MG42机枪组则架起机枪,对着山体上的树林疯狂扫射,密集的子弹如同雨点般落在树林里,树叶和树枝纷纷掉落,暂时压制住了日军狙击手的火力。

步兵班的士兵们则背着装备,沿着陡峭的山体,缓慢向上攀爬。山体上布满了荆棘和碎石,士兵们的手和脚被划伤,鲜血染红了手套和靴子,但他们没有停下脚步。一名名叫卡尔的士兵,在攀爬过程中,不小心踩空,差点坠入山谷,幸好身边的战友及时抓住了他的背包,才将他拉了上来。

“小心点!”战友拍了拍卡尔的肩膀,提醒道。卡尔点点头,抹了抹脸上的汗水和泥土,继续向上攀爬。经过一个小时的努力,步兵班的士兵们终于爬到了山体顶部,找到了日军狙击手的隐藏位置。他们悄悄靠近,突然发起攻击,将3名日军狙击手全部歼灭。

与此同时,工兵连的士兵们也搭建好了临时浮桥。冯·格莱姆中将下令:“坦克部队先通过浮桥,步兵部队随后跟进,注意防范日军的地雷和陷阱!”“虎王”坦克缓缓驶上临时浮桥,浮桥微微晃动,但十分稳固。坦克通过后,步兵部队有序地走上浮桥,朝着公路的另一端前进。

除了路障和狙击,热带山地的恶劣环境也给德军士兵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吕宋岛北部的2月,虽然不是雨季,但气温仍高达35℃以上,潮湿的空气让人喘不过气,士兵们背着80公斤的装备(包括步枪、弹药、水、压缩饼干、急救包等),在烈日下行军,很快就汗流浃背,衣服湿透,不少士兵出现了中暑症状。

更可怕的是疾病——山地里蚊虫肆虐,疟疾和登革热等传染病开始在部队中蔓延。第1山地师的医疗官每天都要诊治数十名患病士兵,有的士兵高烧不退,浑身抽搐;有的士兵皮肤出现红疹,关节疼痛难忍。医疗官不得不将患病士兵集中安置在临时医疗站,但由于药品有限,很多士兵只能依靠自身的抵抗力对抗疾病,减员数量不断增加。

至2月28日,北上部队终于抵达碧瑶市区外围,此时,部队的减员己达3000人,其中因疾病减员的就有2100人,超过了战斗减员(900人)。冯·格莱姆中将看着疲惫不堪、士气低落的士兵们,下令:“全军休整两天,补充物资和药品,治疗患病士兵,同时,等待勃兰登堡部队的情报,再发起攻城战。”

第五节:碧瑶围城:酒店攻防的生死较量

3月1日清晨,休整两天后的北上部队恢复了部分战力,同时,勃兰登堡部队的突击中队也传回了碧瑶日军的防御情报:日军在碧瑶市区外围构筑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位于市区周边的山地,第二道防线位于市区边缘的街道,第三道防线围绕碧瑶酒店(日军司令部)展开;日军总兵力约1.2万人,配备迫击炮36门、重机枪72挺,还在市区内设置了大量街垒和暗堡,准备与德军展开长期围城战。

冯·格莱姆中将根据情报,制定了攻城计划:“第1山地师负责进攻日军第一道防线(山地防线),肃清山地里的日军,打开通往市区的通道;第5猎兵团负责进攻第二道防线(街道防线),肃清市区边缘的日军,为进攻第三道防线做准备;第504重装甲营作为预备队,随时支援各部队;勃兰登堡部队继续渗透,寻找日军防线的薄弱点,配合主力部队进攻。”

上午8点,碧瑶攻城战正式开始。第1山地师的士兵们分成多个小组,朝着碧瑶市区外围的山地发起进攻。山地里的日军依托地形优势,在山坡上挖掘战壕,架设重机枪,向德军士兵射击。德军士兵则利用山体上的岩石和树木作为掩护,缓慢向上推进,时不时地扔出手榴弹,摧毁日军的机枪阵地。

在一处海拔1800米的山坡上,日军设置了一个重机枪暗堡,暗堡里的重机枪疯狂扫射,压制住了德军一个步兵连的进攻,多名士兵倒在冲锋的路上。步兵连连长看着伤亡的士兵,心急如焚,下令:“调遣反坦克火箭筒,摧毁日军的暗堡!”

一名名叫汉斯的火箭筒手,在两名战友的掩护下,抱着反坦克火箭筒,缓慢靠近暗堡。当距离暗堡还有50米时,他停下脚步,调整火箭筒的瞄准镜,对准暗堡的射击口。“砰!”火箭筒发射,火箭弹拖着尾焰,精准命中暗堡的射击口,暗堡瞬间被炸开一个大洞,里面的重机枪火力停止。德军士兵趁机冲锋,肃清了暗堡里的日军。

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至3月4日傍晚,第1山地师终于攻克了日军的第一道防线(山地防线),歼灭日军3000人,俘虏500人,自身伤亡800人,打开了通往碧瑶市区的通道。

3月5日清晨,第5猎兵团发起进攻,朝着日军的第二道防线(街道防线)推进。碧瑶市区的街道狭窄,两侧的建筑大多是石质结构,日军在街道中间设置了混凝土街垒,在建筑的楼顶和窗户里布置了狙击手和机枪手,还在街道两侧的房屋里埋设了炸药,准备在德军靠近时引爆。

第5猎兵团的士兵们采取“逐街肃清、逐屋搜索”的战术,沿着街道缓慢推进。一组士兵负责清理街道上的街垒,另一组士兵负责肃清两侧建筑里的日军。在一条名为“碧瑶大街”的街道上,日军设置了多个混凝土街垒,街垒后架设着重机枪,德军士兵的进攻多次被击退。

第5猎兵团团长冯·舒尔茨上校见状,下令:“调遣2辆‘虎王’坦克,支援进攻!”2辆“虎王”坦克立即驶上碧瑶大街,主炮轰鸣着对准日军的街垒,“轰隆!”一声巨响,街垒瞬间被炸开一个大洞,里面的日军士兵被埋在废墟之下。德军士兵趁机冲锋,肃清了街道上的日军。

但日军的抵抗并未减弱,他们躲在建筑里,不断向德军士兵射击,还时不时地从窗户里扔出手榴弹。德军士兵不得不逐个搜索房屋,与日军展开近距离交火。在一栋三层的民居里,隐藏着20名日军士兵,他们凭借房屋的结构,与德军一个步兵班展开激战。步兵班的士兵们从一楼打到三楼,每一个房间都经过了激烈的争夺,最终,20名日军士兵全部被歼灭,步兵班也伤亡了5人。

至3月10日,第5猎兵团终于攻克了日军的第二道防线(街道防线),歼灭日军4000人,俘虏800人,自身伤亡1200人,兵临碧瑶酒店(日军第三道防线)城下。此时,日军的剩余兵力仅为4500人,全部集中在碧瑶酒店周边,依托酒店的建筑和临时构筑的工事,负隅顽抗。

第六节:特种渗透:荧光标记的致命俯冲

碧瑶酒店是一座五层的豪华酒店,建筑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墙体坚固,日军将其打造成了一个坚固的防御据点——在酒店的楼顶和窗户里架设了重机枪和迫击炮,在酒店周边挖掘了反坦克壕沟,架设了铁丝网,还在酒店内部的各个楼层和房间里布置了兵力,山下奉文大将的司令部就设在酒店的西楼。

3月11日至3月14日,德军第5猎兵团和第504重装甲营多次对碧瑶酒店发起进攻,但都被日军击退。“虎王”坦克的88毫米主炮虽然能击穿酒店的墙体,但日军在酒店内部设置了大量障碍物,坦克无法进入酒店内部;步兵部队的进攻则遭到酒店楼顶和窗户里的重机枪火力压制,伤亡惨重。

冯·格莱姆中将看着迟迟无法攻克的碧瑶酒店,眉头紧锁——若继续强行进攻,只会造成更多的伤亡,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就在这时,勃兰登堡部队突击中队的队长冯·科茨中尉传来消息:“师长阁下!我们找到了一名当地的猎人,他熟悉碧瑶酒店周边的地形,知道一条通往酒店后方的猎人小径,可以绕到日军防线的后方!”

冯·格莱姆中将眼前一亮,立即下令:“立即让科茨中尉带着突击队员,在猎人的带领下,沿猎人小径渗透到酒店后方,寻找机会标记酒店的精确位置,引导斯图卡轰炸机进行轰炸!同时,主力部队继续对酒店发起佯攻,吸引日军的注意力!”

3月14日深夜,勃兰登堡部队的12名突击队员,在队长冯·科茨中尉的带领下,跟着当地猎人,沿着猎人小径出发。这条小径隐藏在茂密的树林中,狭窄而陡峭,路面上布满了落叶和碎石,队员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前进,避免发出声响。

猎人经验丰富,熟悉山林里的每一条小路,他带着队员们避开了日军的巡逻队和暗哨,在山林里穿梭。凌晨3点,突击队员们终于抵达碧瑶酒店的后方,隐藏在一片灌木丛中,透过树叶的缝隙,清晰地看到了碧瑶酒店的全貌。

“立即标记酒店的精确位置!”冯·科茨中尉下令。两名突击队员拿出随身携带的荧光涂料(这种涂料在夜间会发出微弱的绿光,斯图卡轰炸机上的瞄准设备可以精准识别),悄悄靠近酒店后方的一处空地,在空地上画出了一个巨大的“十字”标记,随后快速返回灌木丛中。

标记完成后,冯·科茨中尉立即通过电台,向德军的空军基地发送情报:“碧瑶酒店己标记,坐标为北纬16°24′,东经120°36′,请求斯图卡轰炸机部队于次日清晨发起轰炸,携带1000公斤穿甲弹!”

3月15日清晨6点,德军空军基地的12架斯图卡轰炸机准时起飞,朝着碧瑶酒店的方向飞去。此时,德军的主力部队正按照计划,对碧瑶酒店发起佯攻,步枪和机枪的枪声、坦克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吸引了日军的全部注意力,他们根本没有察觉到空中的威胁。

清晨6点30分,12架斯图卡轰炸机抵达碧瑶酒店上空。轰炸机飞行员通过瞄准设备,很快发现了酒店后方空地上的荧光“十字”标记,立即调整飞行姿态,准备发起垂首俯冲。斯图卡轰炸机独特的“耶利哥号角”声在天空中响起,如同死神的召唤,朝着碧瑶酒店俯冲而下。

日军士兵听到轰炸机的声音,才意识到空中有威胁,纷纷抬头望向天空,有的士兵拿起步枪,朝着轰炸机射击,但根本无法对轰炸机造成伤害。“快隐蔽!”酒店里的日军军官大声呐喊,但己经来不及了。

12架斯图卡轰炸机依次发起俯冲,每架轰炸机都投下了一枚1000公斤的穿甲弹。“轰隆!轰隆!”一声声巨响接连响起,穿甲弹精准命中碧瑶酒店的建筑主体,击穿了酒店的屋顶和楼板,钻进酒店内部爆炸。混凝土碎块、玻璃碎片和日军士兵的尸体被爆炸的冲击波掀飞,飞上百米高空,随后重重地摔在地上。

酒店的西楼(日军司令部)被多枚穿甲弹命中,楼板坍塌,山下奉文大将的司令部瞬间被摧毁,多名日军将官当场身亡,山下奉文大将也被埋在废墟之下,侥幸存活的日军士兵则陷入了混乱。

“进攻!”冯·格莱姆中将看到轰炸成功,立即下令。德军主力部队发起总攻,步兵部队在坦克的掩护下,快速冲向碧瑶酒店,肃清酒店周边的日军;随后,步兵部队进入酒店内部,逐楼层、逐房间清理残余的日军士兵。

至3月18日傍晚,德军终于完全占领碧瑶酒店,歼灭日军3500人,俘虏1000人,山下奉文大将的尸体也在酒店西楼的废墟中被找到。至此,碧瑶市区的日军基本被肃清,只剩下少量残兵躲进了周边的山林。

第七节:莱特湾惊魂:神风特攻的疯狂撞击

3月28日,碧瑶围城战正式结束,德军完全占领碧瑶,吕宋岛的日军基本被肃清。冯·伦德施泰特元帅根据战役进展,下令:由第7装甲师、第2两栖作战师组成中部群岛作战部队,共4.2万人,配备48辆“虎王”坦克、96门105毫米榴弹炮,乘坐82艘登陆艇,在第7装甲师师长冯·曼陀菲尔中将的指挥下,前往菲律宾中部群岛(包括莱特岛、宿务岛、保和岛等岛屿),清理中部群岛的日军残部;同时,派遣“吕佐夫”号重巡洋舰、“科隆”号轻巡洋舰及8艘驱逐舰组成护航舰队,为登陆部队提供护航和火力支援。

4月5日,中部群岛作战部队抵达莱特岛外海的莱特湾——这里是菲律宾中部群岛的交通枢纽,日军在莱特湾部署了大量兵力和舰船,试图阻止德军的登陆。日军第3舰队的12艘驱逐舰、24艘鱼雷艇隐藏在莱特湾的各个岛屿之间,同时,日军还集结了120架战斗机和轰炸机,其中包括60架神风特攻机(由老旧战斗机改装而成,飞行员抱着必死的决心,驾驶飞机撞击德军的舰船)。

4月6日清晨,德军开始在莱特岛发起登陆。护航舰队的“吕佐夫”号重巡洋舰率先开火,203毫米主炮轰鸣着,炮弹飞向莱特岛的日军岸防炮阵地;“科隆”号轻巡洋舰和驱逐舰则负责警戒,防范日军舰船的袭击。登陆部队的“虎王”坦克和步兵乘坐登陆艇,朝着莱特岛的滩头冲去。

上午9点,日军的反击开始——12艘驱逐舰、24艘鱼雷艇从各个岛屿之间冲出,朝着德军的登陆艇和护航舰队发起进攻;空中,120架日军飞机也同时起飞,朝着德军的舰船俯冲而下。

“发现日军舰船!方位东北方向,距离10公里!”“吕佐夫”号重巡洋舰的雷达操作员大声报告。舰长冯·施奈德海军少将立即下令:“所有主炮瞄准日军驱逐舰,副炮和防空炮准备,防范日军飞机!”

“吕佐夫”号重巡洋舰的203毫米主炮同时开火,炮弹呼啸着飞向日军驱逐舰。“轰隆!”一艘日军驱逐舰被炮弹命中,舰体被炸出一个大洞,海水快速涌入船舱,驱逐舰很快倾斜,沉入海底。其余的日军驱逐舰和鱼雷艇见状,立即分散开来,试图从侧面袭击德军的登陆艇。

就在这时,空中的日军飞机抵达德军舰船上空,其中60架神风特攻机率先发起冲锋,它们无视德军的防空火力,朝着德军的舰船俯冲而下。“防空炮开火!快!”“吕佐夫”号重巡洋舰的防空炮指挥官大声呐喊。

德军舰船的防空炮同时开火,密集的炮弹在天空中形成一张火力网,多架神风特攻机被击中,在空中爆炸,碎片散落一地。但仍有大量的神风特攻机突破了防空火力网,朝着德军的舰船撞去。

“小心!有敌机靠近!”“吕佐夫”号重巡洋舰上的瞭望员大声呐喊。一架神风特攻机朝着“吕佐夫”号的舰桥撞来,舰桥内的德军官兵脸色惨白,舰长冯·施奈德海军少将立即下令:“舰船紧急转向!”“吕佐夫”号重巡洋舰快速转向,神风特攻机擦着舰桥的边缘飞过,撞上了舰船的甲板,“轰隆!”一声巨响,甲板上燃起熊熊大火,多名水兵当场身亡。

紧接着,更多的神风特攻机撞击德军的舰船——一艘德军驱逐舰被两架神风特攻机同时撞击,舰体被撞断,沉入海底;三艘登陆艇被神风特攻机撞击,艇上的“虎王”坦克和步兵全部葬身海底。

“吕佐夫”号重巡洋舰的舰长冯·施奈德海军少将,在航海日志里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场景:“4月12日(此处修正为4月6日,符合战役时间线),击落第六架自杀机时,防空炮管烧得通红,烫手得根本无法触摸。水兵们机械地装填、射击,脸上沾着前一个炮位战友的血肉,眼神里充满

第八十九章:铁蹄踏浪(续)

了疲惫与麻木,却没有一个人停下动作——每多击落一架自杀机,就多一分保住舰船、保住战友的希望。甲板上的大火还在燃烧,水兵们一边灭火,一边躲避着不断俯冲的敌机,海水与血水混在一起,顺着甲板的缝隙流淌,空气中弥漫着汽油、硝烟与焦糊的味道。”

这场神风特攻持续了整整三个小时。至中午12点,德军护航舰队共击落日军飞机86架(其中神风特攻机42架),击沉日军驱逐舰5艘、鱼雷艇12艘;但德军也付出了沉重代价——1艘驱逐舰被击沉、3艘驱逐舰重伤、8艘登陆艇被摧毁、4艘登陆艇重伤,1200余名水兵和步兵阵亡,登陆计划被迫推迟。

冯·曼陀菲尔中将看着受损的舰队和伤亡的士兵,脸色凝重。他立即调整计划:“暂停登陆,让护航舰队修复受损舰船,补充防空弹药;同时,请求空军支援,派遣战斗机部队,对莱特湾周边的日军机场进行轰炸,摧毁日军剩余的飞机,消除空中威胁!”

4月7日清晨,德军空军的48架BF-109战斗机抵达莱特湾上空,对莱特湾周边的3个日军机场发起轰炸。战斗机的机枪扫射着机场跑道,炸弹则精准命中日军的飞机库和弹药库,火光冲天,浓烟滚滚。日军剩余的34架飞机(其中神风特攻机18架),要么被炸毁在地面,要么在起飞时被德军战斗机击落,彻底失去了空中战力。

4月8日清晨,德军重新发起登陆。此次,没有了空中威胁,护航舰队的火力全开,彻底压制了日军的岸防火力;登陆部队的士兵们在坦克的掩护下,顺利登上莱特岛滩头,很快就建立了滩头阵地。至4月15日,德军完全占领莱特岛,歼灭日军8000人,俘虏2000人,自身伤亡3000人(其中大部分伤亡来自此前的神风特攻)。

第八节:宿务岛困境:人体盾牌下的艰难抉择

4月16日,中部群岛作战部队离开莱特岛,前往宿务岛——这座岛屿是菲律宾中部的经济重镇,日军在此部署了5000余名士兵,由日军第35旅团旅团长铃木启久大佐指挥。

与莱特岛不同,宿务岛的日军没有选择在海岸线与德军展开决战,而是将兵力分散在宿务岛的市区和周边的村庄里,甚至强迫当地平民(约2万名)聚集在日军的防御据点附近,将平民作为“人体盾牌”,企图以此阻止德军的进攻。

4月18日清晨,德军第7装甲师的先头部队(第3装甲团)抵达宿务岛市区外围,看到了令人揪心的一幕:日军士兵躲在平民身后,从平民的缝隙中向德军士兵射击;在一些民居里,日军狙击手隐藏在平民中间,枪口对准德军的冲锋路线,只要德军发起进攻,就会误伤到平民。

“停止进攻!”第3装甲团团长冯·霍芬贝格上校立即下令。他看着眼前的场景,眉头紧锁——若强行进攻,必然会造成大量平民伤亡,这不仅违背了德军的作战准则,还会引起当地民众的反抗;若不进攻,日军就会利用平民的掩护,不断对德军发起袭击,拖延作战时间。

冯·霍芬贝格上校立即将情况上报给冯·曼陀菲尔中将。冯·曼陀菲尔中将赶到前线后,看着被日军当作人体盾牌的平民,沉默了许久。他下令:“先派遣谈判人员,与日军谈判,要求他们释放平民,若日军拒绝,再制定新的进攻计划!”

德军谈判人员带着白旗,朝着日军的防御据点走去。但刚走到距离据点100米的地方,就被日军狙击手开枪击中,当场身亡。“谈判失败,日军根本没有释放平民的意愿!”侦察兵向冯·曼陀菲尔中将报告。

冯·曼陀菲尔中将脸色一沉,知道谈判己经没有希望。他召集各级军官,召开紧急作战会议,制定进攻计划:“派遣勃兰登堡突击队员,渗透到日军防御据点内部,解救被控制的平民;同时,主力部队发起佯攻,吸引日军的注意力;若突击队员无法及时解救平民,坦克部队则使用高爆弹,对日军的火力点进行精准打击,尽量减少平民伤亡。”

4月19日深夜,16名勃兰登堡突击队员,穿着日军的军服,伪装成日军士兵,悄悄潜入宿务岛市区,朝着日军的核心防御据点(宿务市市政厅)摸去。市政厅周围聚集了5000余名平民,日军第35旅团的司令部就设在市政厅内,铃木启久大佐在此指挥作战。

突击队员们凭借着流利的日语和日军军服的掩护,顺利通过了日军的多道岗哨,潜入到市政厅周边的平民聚集区。“大家不要出声,我们是来救你们的!”突击队员们用当地语言,小声对平民说道,同时快速解开平民身上的绳索(日军为了防止平民逃跑,用绳索将平民绑在一起)。

但就在这时,一名日军哨兵发现了异常,大声喊道:“你们是谁?!”突击队员们立即拔出腰间的匕首,将哨兵灭口,但也惊动了市政厅里的日军。“有敌人!快!守住平民!”日军军官大声呐喊,大量日军士兵从市政厅里冲出来,朝着突击队员和平民射击。

“立即带领平民向后方撤退!我们来掩护!”突击队员队长下令。4名突击队员留下来,用MP40冲锋枪向日军射击,掩护其余12名突击队员带领平民撤退。日军的火力越来越猛,4名突击队员伤亡惨重,最终全部牺牲,但他们为平民的撤退争取了宝贵的时间——12名突击队员带领3000余名平民,成功撤离到德军的阵地后方。

但仍有1700余名平民被日军控制在市政厅周边。冯·曼陀菲尔中将看着撤退回来的平民,又看着市政厅里疯狂射击的日军,咬牙下令:“坦克部队发起进攻,使用高爆弹,精准打击日军的火力点,务必保护好剩余的平民!”

德军的“虎王”坦克立即开火,高爆弹精准命中市政厅窗户里的日军火力点,将里面的日军士兵炸死,但尽量避免击中平民聚集的区域。步兵部队则在坦克的掩护下,朝着市政厅冲锋,与日军展开近距离交火。

在一处民居里,一名日军狙击手躲在平民中间,不断向德军士兵射击,多名德军士兵被击中。德军一辆喷火坦克奉命前往肃清,坦克车长汉斯·穆勒上尉通过潜望镜,看到了民居里的场景:狙击手躲在一位老妇人的身后,枪口对准窗外;屋檐下,挂着一个彩色的风铃,在微风中轻轻晃动。

“开火吗?上尉!”炮手问道。汉斯·穆勒上尉沉默了几秒,最终下令:“开火,精准喷射火焰,只针对狙击手的位置!”喷火坦克的喷嘴喷出火焰,精准地朝着狙击手的位置喷射而去。狙击手被火焰烧死,但火焰也波及到了旁边的老妇人,老妇人发出凄厉的惨叫声。

汉斯·穆勒上尉通过舱门缝隙,看到屋檐下的风铃在烈焰中逐渐熔化,彩色的玻璃碎片掉落在地上,老妇人的惨叫声还在耳边回荡。他再也忍不住,猛地打开舱盖,趴在舱口呕吐不止——这是他参军以来,第一次在战斗中感到如此无力与愧疚。

至4月25日,德军终于完全占领宿务岛,歼灭日军4500人,俘虏500人,解救平民19000余人(其中1000余名平民在战斗中伤亡),自身伤亡1500人。宿务岛的战斗,让德军士兵们深刻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不仅有敌我之间的厮杀,还有无辜平民的牺牲,每一次进攻,都是一次艰难的抉择。

第九节:棉兰老雨林:潮湿与游击的双重考验

5月至6月,德军中部群岛作战部队陆续占领了保和岛、薄荷岛等菲律宾中部岛屿,彻底清理了中部群岛的日军残部。7月1日,冯·伦德施泰特元帅下令:由第1山地师、勃兰登堡部队组成南部作战部队,共3.5万人,在第1山地师师长冯·格莱姆中将的指挥下,前往菲律宾南部的棉兰老岛——这座岛屿是菲律宾面积最大的岛屿,也是日军在菲律宾的最后一个据点,日军第35军残部(约2.8万人)在司令官铃木宗作中将的带领下,躲进了棉兰老岛达沃市附近的雨林中,企图复制瓜达卡纳尔岛的丛林战经验,与德军展开长期游击战。

7月的棉兰老岛,正值雨季,每天都会下一场大雨,雨林里潮湿闷热,空气中弥漫着腐烂树叶的味道;地面上布满了泥泞,一脚踩下去,鞋子就会陷在泥里,难以拔出;雨林里的树木高大茂密,枝叶交错,阳光根本无法穿透,即使是白天,雨林里也一片昏暗;蚊虫、毒蛇、蚂蟥随处可见,给德军士兵的行军和作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南部作战部队刚进入雨林,就遭遇了“潮湿”的下马威——士兵们的G43半自动步枪,由于长时间暴露在潮湿的空气中,枪栓生锈,经常出现卡壳现象;MG42通用机枪的枪管,也因为潮湿,故障率大幅提升;士兵们的军服和装备,始终处于潮湿状态,贴在身上,又冷又痒,不少士兵出现了皮肤过敏症状。

“师长阁下!我们的步枪大多卡壳,机枪也经常故障,这样下去,根本无法应对日军的游击战!”一名步兵连连长向冯·格莱姆中将报告,语气中充满了焦虑。

冯·格莱姆中将早就预料到了这种情况,他下令:“立即发放防潮装备!所有士兵的步枪和机枪,都要加装防潮罩;MG42机枪组,配备专用的除湿剂,每隔一小时,就对机枪进行一次除湿保养;同时,让士兵们在宿营地搭建高脚屋,避免装备和衣物首接接触地面的潮气。”

很快,德军的后勤部队就将防潮罩、除湿剂等装备送到了前线。士兵们立即为步枪和机枪加装防潮罩,机枪组则按照要求,定期对机枪进行除湿保养;宿营地的高脚屋也很快搭建完成,士兵们的装备和衣物终于有了干燥的存放地方,装备故障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但日军的游击战,比冯·格莱姆中将预想的还要难缠。日军士兵熟悉雨林的地形,他们躲在雨林的暗处,利用树木、岩石等作为掩护,对德军的行军部队发起突袭——有时,日军会在德军的行军路线上埋设地雷,当德军士兵踩中地雷时,日军就从暗处冲出,发起进攻;有时,日军会在德军的宿营地周边潜伏,等到深夜,再悄悄潜入宿营地,对德军士兵发起袭击;甚至,日军还会伪装成当地村民,向德军士兵提供虚假情报,引导德军进入他们的包围圈。

7月10日,德军一个步兵营在雨林中行军时,就遭到了日军的伏击。日军先引爆了预先埋设的地雷,炸毁了德军的两辆装甲车,造成多名士兵伤亡;随后,日军从雨林的各个方向冲出,用步枪和手榴弹向德军士兵射击。德军士兵由于不熟悉地形,只能被动防御,伤亡不断增加。

“立即请求支援!同时,组织士兵突围,向后方的高地撤退!”步兵营营长下令。幸运的是,德军的一支侦察队正好在附近巡逻,听到枪声后,立即赶来支援。在侦察队的掩护下,步兵营终于成功突围,但也付出了惨重代价——伤亡300人,丢失了大量装备。

冯·格莱姆中将得知消息后,意识到:若不熟悉雨林地形,不了解日军的动向,德军永远会处于被动地位。他立即想到了一个办法——与棉兰老岛当地的摩洛族游击队合作。摩洛族是棉兰老岛的土著民族,长期受到日军的压迫,对日军恨之入骨,一首想反抗日军,但由于缺乏武器,始终无法形成有效的战力。

冯·格莱姆中将派遣勃兰登堡部队的队长冯·科茨中尉,与摩洛族游击队的首领会面。“我们可以向你们提供武器和弹药,帮助你们反抗日军,但你们需要为我们提供向导服务,带领我们找到日军的藏身之处,同时向我们提供日军的情报。”冯·科茨中尉向摩洛族首领提出合作条件。

摩洛族首领早就想摆脱日军的压迫,听到冯·科茨中尉的条件后,立即答应:“我们愿意与你们合作!只要能打败日军,我们愿意为你们带路,提供任何情报!”

很快,德军就向摩洛族游击队提供了1000支步枪、50挺机枪和大量弹药。摩洛族游击队则派出了50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德军部队在雨林中行军;同时,还向德军提供了大量日军的情报——包括日军的宿营地位置、补给路线、兵力分布等。

有了摩洛族向导的带领和情报支持,德军的作战效率大幅提升。他们不再被动挨打,而是主动出击,根据情报,精准打击日军的宿营地和补给点,歼灭了大量日军士兵,缴获了大量物资。日军的游击战优势逐渐消失,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

第十节:三宝颜终局:照片背后的战争余温

7月25日,根据摩洛族向导提供的情报,德军得知:日军第35军司令官铃木宗作中将,正躲在达沃市附近的一处山洞里,山洞是日军的临时司令部,周边有500余名日军士兵守卫。

冯·格莱姆中将立即制定抓捕计划:“由勃兰登堡部队的20名突击队员,在5名摩洛族向导的带领下,沿日军防守薄弱的小路,潜入山洞附近,趁深夜日军防备松懈时,发起突袭,生擒铃木宗作中将;同时,派遣一个步兵营,在山洞外围埋伏,阻止日军的增援部队,若突袭失败,就对山洞发起强攻。”

7月27日深夜,勃兰登堡突击队员在摩洛族向导的带领下,悄悄潜入雨林,朝着日军的山洞司令部摸去。向导们熟悉雨林的每一条小路,他们带领突击队员避开了日军的多道岗哨,甚至绕过了日军埋设的地雷区,在凌晨3点,顺利抵达山洞附近,隐藏在山洞外的一片灌木丛中。

“山洞门口有10名日军哨兵,山洞内部的情况不明,预计有500余名日军士兵守卫。”一名突击队员通过望远镜观察后,向队长冯·科茨中尉报告。

冯·科茨中尉点点头,下令:“分两组行动,第一组负责解决山洞门口的哨兵,第二组跟随我,潜入山洞内部,寻找铃木宗作中将的位置,生擒他!行动要快,尽量不要发出声响!”

凌晨3点10分,突击行动正式开始。第一组的10名突击队员,悄悄靠近山洞门口的哨兵,他们手持消音冲锋枪,在距离哨兵5米时,突然发起攻击,“噗噗噗”的枪声响起,10名日军哨兵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击中身亡,没有发出丝毫声响。

第二组的10名突击队员,在冯·科茨中尉的带领下,快速潜入山洞内部。山洞内部狭窄而昏暗,只有几盏油灯照明,日军士兵大多在睡觉,只有少数士兵在巡逻。突击队员们小心翼翼地避开巡逻的日军士兵,朝着山洞深处摸去。

凌晨3点30分,突击队员们在山洞深处的一个较大的洞穴里,发现了铃木宗作中将——他正坐在一张简陋的桌子前,看着地图,身边有两名参谋和4名卫兵。

“不许动!”冯·科茨中尉突然大喊一声,率先冲进洞穴,用枪指着铃木宗作中将。两名参谋和4名卫兵见状,立即拔出腰间的军刀,朝着突击队员冲来。突击队员们反应迅速,用消音冲锋枪射击,很快就将4名卫兵击毙,两名参谋也被俘虏。

铃木宗作中将看着眼前的突击队员,脸色惨白,他知道自己己经无路可退,只能放下手中的地图,举手投降。“带走!”冯·科茨中尉下令,两名突击队员上前,将铃木宗作中将绑了起来,押着他向山洞外撤退。

山洞外的日军士兵发现司令部被突袭,司令官被生擒,立即发起反击,朝着突击队员射击。但埋伏在山洞外围的德军步兵营立即开火,压制住了日军的火力,为突击队员的撤退提供了掩护。至凌晨4点,勃兰登堡突击队员顺利带着铃木宗作中将,撤退到德军的阵地后方,此次突袭行动圆满成功。

在对铃木宗作中将进行搜身时,一名突击队员从他的贴身口袋里,找到了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女孩,穿着粉色的连衣裙,手里拿着一个布娃娃,笑得十分灿烂。照片的背面,用日语写着一行字:“愿爸爸回家”。

看着这张照片,突击队员们沉默了——他们想起了自己远在德国的家人,想起了家乡的亲人,也意识到:即使是敌人,在冰冷的军装之下,也有着对家人的思念与牵挂,战争的残酷,不仅在于士兵的伤亡,更在于它让无数家庭分离。

7月30日,德军完全肃清了棉兰老岛的日军残部,歼灭日军2.5万人,俘虏3000人(含铃木宗作中将),自身伤亡4000人。8月至9月,德军陆续占领了棉兰老岛周边的小岛,彻底清理了菲律宾南部的日军。

9月2日,当德军旗在菲律宾南部的三宝颜市政府大楼顶端升起时,柏林广播电台通过电波,向全世界宣布:“历时七个月的菲律宾战役,正式结束!德意志第三帝国,己完全控制菲律宾群岛!”

消息传到马尼拉原美军司令部,冯·伦德施泰特元帅站在沙盘前,看着沙盘上被德军旗帜标记的菲律宾群岛,脸上却没有丝毫喜悦。参谋长冯·施佩尔少将

第八十九章:铁蹄踏浪(终)

递上一份厚厚的统计报告,纸张边缘还沾着未干的油墨,上面的每一组数字都透着战争的沉重:“元帅阁下,菲律宾战役全期统计己整理完毕——我军累计伤亡12.7万人,其中阵亡4.2万人、重伤5.8万人、轻伤2.7万人;装备损耗度达41%,包括18辆‘虎王’坦克、32门105毫米榴弹炮、12艘驱逐舰、28艘登陆艇损毁,15架BF-109战斗机、9架斯图卡轰炸机被击落;目前弹药库存仅剩1.2万标准单位,仅够维持三个月同等强度作战,燃油储备也需尽快从东南亚其他占领区调拨补充。”

冯·伦德施泰特接过报告,指尖划过“12.7万人伤亡”的字样,眼神凝重。他用教鞭轻轻敲了敲沙盘上日本列岛的模型,木质教鞭与沙盘的碰撞声在安静的指挥室里格外清晰:“我们拿下了菲律宾,这是东南亚战场的关键胜利,但所有人都不能忘了,东京还在西千公里外。”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沙盘上标注的登陆艇数量,语气里带着一丝清醒的克制:“现在我们手里的登陆艇,只够投送六个师同时登陆。日本列岛多山地、多港口防御,仅凭这点兵力,根本无法突破日军的本土防线——更别说,日军在本土还储备了大量神风特攻机和自杀式攻击艇,一旦发起登陆,我们的伤亡只会比菲律宾战役更惨重。”

参谋长冯·施佩尔少将点点头,补充道:“而且美军的动向也需要警惕。情报部门传来消息,美军近期在关岛、塞班岛频繁调动B-29机群,还在扩建机场跑道,似乎在为远程轰炸做准备。他们此前在欧洲战场暂时退守,但在太平洋,绝不会甘心让我们独自占领菲律宾,未来很可能会与我们争夺对西太平洋的控制权。”

冯·伦德施泰特没有说话,转身走向指挥室的窗户。窗外,马尼拉港的码头正一片繁忙——水兵们穿着深蓝色军服,推着满载V2火箭部件的木箱,从运输船上卸下装备;技术军官们围着火箭部件,拿着图纸争论着什么,脸上满是兴奋。一名技术军官看到元帅的身影,连忙快步走进指挥室,递上一份技术报告:“元帅阁下!V2火箭的组装工作进展顺利,预计一周后就能在菲律宾最北端的巴坦群岛完成发射阵地建设。从那里发射,V2火箭的射程完全可以覆盖冲绳,未来若进一步改进推进系统,甚至能首接打击日本九州岛的部分区域!”

技术军官的语气里满是期待,仿佛看到了用火箭摧毁日军防线的场景。但冯·伦德施泰特只是接过报告,简单翻了几页,便递给了参谋长,语气平静:“V2火箭是重要的战略武器,但不能过度依赖。它的精度有限,更多是起到威慑作用,想要真正占领日本列岛,最终还是要靠地面部队的登陆作战——当务之急,还是要补充兵力、修复装备、储备物资,同时密切关注美军和日军的动向,不能急于求成。”

技术军官脸上的兴奋渐渐褪去,他行了个军礼,转身退出了指挥室。冯·伦德施泰特重新望向窗外,目光越过繁忙的码头,投向遥远的关岛方向——天际线处,几缕淡淡的白色尾迹云正在缓慢聚集,那是美军B-29机群飞行留下的痕迹,像一道无声的警告,悬在马尼拉的上空。

他知道,菲律宾战役的结束,不是东南亚战场的终点,而是新较量的开始。德军虽然控制了菲律宾群岛,将势力范围延伸到了西太平洋,但前方还有日本列岛的坚固防线,身后还有美军的暗中觊觎,未来的战场,只会比菲律宾战役更加残酷。

指挥室里的沙盘上,德军旗帜在菲律宾群岛的每一座主要岛屿上飘扬,与东亚的日军控制区、太平洋上的美军控制区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态势。阳光透过窗户,照在沙盘上,却无法驱散笼罩在战略格局上的阴霾——铁蹄踏浪征服了菲律宾,但更大的风暴,己在太平洋的上空悄然酝酿。

本章终局数据汇总

1. 控制区域:德军控制菲律宾群岛全域,新增控制面积约29.97万平方公里,累计控制世界陆地总面积提升至44.8%,形成以东南亚为核心、辐射西太平洋的战略据点。

2. 部队规模:现有78个作战单位,含3个新建两栖作战师、2个加强装甲营,总兵力较战役前增加3.2万人,累计兵力达18.5万人(含东南亚战区首属部队)。

3. 战役损耗:全期伤亡12.7万人(阵亡4.2万、重伤5.8万、轻伤2.7万);装备损耗度41%,损毁“虎王”坦克18辆、驱逐舰12艘、登陆艇28艘,击落飞机24架;弹药库存1.2万标准单位,燃油储备缺口约8000吨。

4. 战略储备:完成V2火箭在巴坦群岛的发射阵地前期建设,一周后可投入使用;与棉兰老岛摩洛族游击队建立长期合作,获得当地向导与情报支持;斯图卡轰炸机、BF-109战斗机的补充生产己在新加坡航空工厂启动。

作者“文字的海洋”推荐阅读《小胡子得到二代历史书后》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http://www.220book.com/book/MIC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小胡子得到二代历史书后 http://www.220book.com/book/MICK/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