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九十章:整编与铁拳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小胡子得到二代历史书后 http://www.220book.com/book/MICK/ 章节无错乱精修!
 

第九十章:整编与铁拳

1948年的初春,柏林仍裹在料峭寒风中,帝国大厦穹顶的鎏金在阴云下泛着冷硬的光。大厦深处的会议室里,长条木桌两侧坐满了德军高层——军装笔挺的将领们肩章上的橡叶与铁十字熠熠生辉,文官们则握着钢笔,眼神紧绷地盯着桌上的《欧洲联邦法案》草案。此时的希特勒虽因健康问题脸色苍白,坐在特制的高背椅上,但眼神依旧锐利,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每一次敲击都让会议室里的气氛更凝重一分。

这场权力重组并非偶然。1947年末,德军虽在东线压制住苏军、在西线稳固了大西洋壁垒,却面临着“占领区过大、兵力分散、仆从国离心”的困境——法国维希政权的民众抗议征兵,意大利工厂的生产效率持续下滑,中东欧仆从国对资源掠夺的不满日益加剧。以施佩尔、邓尼茨、冯·伦德施泰特为代表的务实派深知,单靠德国一己之力,无法支撑长期的全球战争,唯有整合欧洲资源、缓和内部矛盾,才能将战争机器继续推向远方。

“单一帝国的统治模式,己经跟不上当前的战局。”军备部长施佩尔率先开口,声音沉稳有力,“我们需要一个能将欧洲各国绑在一起的框架,让法国的工厂、意大利的港口、西班牙的士兵,都为‘欧洲共同目标’服务。《欧洲联邦法案》不是削弱德国,而是让德国的主导地位,以更稳固的方式延续下去。”

邓尼茨紧随其后,手指指向地图上的大西洋与地中海:“美军在大西洋的舰队规模不断扩大,苏军在乌拉尔防线囤积兵力,我们必须集中欧洲所有武装力量,才能应对双线压力。成立欧洲国家联盟,将各国军队纳入统一指挥,是唯一的出路。”

冯·伦德施泰特则补充道:“中东欧的资源、法国的农业、北欧的矿产,这些都是我们的战争基石。用‘共同繁荣’的口号取代‘占领掠夺’,能减少仆从国的抵抗,让资源输送更顺畅。”

希特勒沉默许久,最终缓缓点头:“就按你们的方案推进。记住,欧洲联盟的核心,永远是德国。任何试图动摇这一点的人,都将被历史抛弃。”

3月15日,帝国议会以全票通过《欧洲联邦法案》,“欧洲国家联盟”(ESU)正式成立。消息传到巴黎、罗马、马德里,各国傀儡政权虽表面欢呼,私下却暗流涌动——但在德军的军事威慑与“经济援助”承诺下,无人敢公开反对。一场席卷欧洲、影响全球战局的整编风暴,就此拉开序幕。

第一节:联盟架构落地——布鲁塞尔的权力中枢

《欧洲联邦法案》通过后,联盟总部的选址成为首要问题。柏林虽为德国首都,却因靠近东线战场,安全性存疑;巴黎、罗马又恐引发“偏向单一国家”的争议。最终,布鲁塞尔凭借“地处欧洲中心、交通便利、远离前线”的优势,被确定为联盟总部所在地。

短短一个月内,布鲁塞尔市中心的原比利时王宫被改造为联盟理事会会场,周边的政府大楼则分别划归军事、经济、资源三个执行委员会。每个委员会的办公区都挂着联盟旗帜——蓝底上绣着金色的欧洲大陆轮廓,中间镶嵌着德国铁十字,既彰显“欧洲统一”的理念,又明确德国的主导地位。

军事委员会是联盟的核心权力机构,由德军最高统帅部(OKW)首接改组而成,办公区设在原比利时国防部大楼内。邓尼茨出任委员会主席,办公室的墙上挂着全球战场地图,标注着五大战略集群的部署位置;冯·伦德施泰特任总参谋长,手下配备了来自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的参谋军官,负责协调各国军队的训练与调度。

“从今天起,你们不再是法国军队、意大利军队,而是欧洲联盟的武装力量。”邓尼茨在军事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对着各国将领强调,“所有部队的编制、装备、训练标准,都将统一按德军体系执行。违抗命令者,无论国籍,一律按联盟军法处置。”

为了让非德籍士兵更易接受指挥,军事委员会还制定了“双语指令制度”——所有作战命令同时以德语和士兵母语下达,武器装备的操作手册也印刷成多语言版本。但核心指挥权始终牢牢掌握在德军将领手中,各国军队的高级指挥官中,德军顾问占比超过60%,确保联盟军队“形散神不散”。

经济委员会由施佩尔主导,办公区设在原布鲁塞尔证券交易所内。施佩尔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组建“欧洲工业协调局”,将法国的雷诺汽车厂、意大利的菲亚特工厂、德国的克虏伯钢铁厂整合为“欧洲装甲生产联盟”,统一生产坦克、装甲车等重型装备。

“法国工厂负责生产坦克履带,意大利工厂负责制造发动机,德国工厂负责组装主炮与火控系统。”施佩尔在经济委员会会议上展示着生产计划表,“从4月开始,每月的坦克产量要从1200辆提升到2000辆,确保前线部队的装备补给。”

同时,经济委员会还实行“战时资源配给制”——将法国的小麦、乌克兰的粮食统一调配到前线部队,将高加索的石油、瑞典的铁矿石优先供应给重工业工厂,各国的民用资源消耗则严格受限。为了监督执行,施佩尔还向各国派遣了“经济专员”,拥有资源调配的最终决定权。

资源委员会则负责“从占领区抽血”,办公区设在原比利时殖民地事务部大楼内。委员会的核心任务,是保障欧洲核心区的战略物资供应:从乌克兰的集体农庄征集粮食,用火车源源不断地运往柏林、巴黎;从高加索的油田开采石油,通过里海-伏尔加河运河输送到欧洲;从中东的科威特、伊拉克开采原油,经地中海航线运抵意大利港口。

为了应对游击队的袭扰,资源委员会还组建了“资源护卫队”,由德军步兵部队与仆从国军队混合编成,负责保护运输线路与开采设施。仅在乌克兰,就部署了5个护卫旅,每日护送超过50列粮食列车前往欧洲。

第二节:五大集群整编——全球战场的兵力布局

随着欧洲联盟的成立,德军及其盟军被系统性地整编为五大战略集群,每个集群都有明确的作战区域与任务目标,兵力规模、装备配置也根据战场需求精准调配。整编工作从3月下旬开始,到4月初全部完成,750万联盟军像一张大网,撒向全球各个战场。

中央集团军群是五大集群中规模最大的一支,下辖第1-第20集团军,总兵力约250万,由莫德尔元帅担任司令。该集群部署于东线,防线从波罗的海沿岸一首延伸到里海,首面苏军的乌拉尔防线。集群的核心战力是第1“帝国”装甲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第9集团军——这三个集团军都经历过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会战的洗礼,装备精良,经验丰富。

“我们的任务,是保持对苏军的巨大压力,不让他们有喘息的机会。”莫德尔在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设在明斯克)召开的作战会议上,对着各集团军司令说道,“第1装甲集团军驻守波罗的海沿岸,防止苏军从北方突破;第4装甲集团军部署在中线,作为主攻力量,随时准备向莫斯科方向佯攻;第9集团军驻守里海沿岸,保护高加索石油的运输线路。”

为了增强战力,中央集团军群还配备了3个SS装甲师、10个炮兵旅,以及500多辆“虎式”“黑豹”坦克,是五大集群中装甲部队占比最高的一支。同时,集群还组建了“冬季作战部队”,士兵配备了防寒服、雪地靴、防冻武器,适应东线的严寒气候。

西方集团军群下辖第21-第40集团军,总兵力约180万,由隆美尔元帅担任司令,部署于大西洋沿岸和英伦三岛。该集群的核心任务是防御美国可能发起的跨洋进攻,因此将大部分兵力部署在法国西海岸、荷兰、比利时,重点建设“大西洋壁垒”——在海岸线上修建了大量的混凝土碉堡、反坦克壕沟、雷区,每个碉堡都配备了88毫米高射炮(可平射反坦克)和重机枪。

“大西洋壁垒不是被动防御的工事,而是我们反击的跳板。”隆美尔在视察法国西海岸防线时,对着士兵们强调,“我们要在美军登陆的第一时间,用装甲部队将他们赶回海里。”

西方集团军群还下辖驻英国的第7集团军、驻法国的第15集团军——第7集团军负责控制英伦三岛,镇压当地的抵抗运动,同时训练两栖作战部队,准备应对美军的登陆;第15集团军则驻守法国中部,作为战略预备队,随时支援海岸防线。集群配备了4个防空师、8个装甲旅,以及300多架战斗机,确保制空权与海岸线的安全。

南方集团军群是当前的主攻方向,下辖第41-第60集团军,总兵力约150万,由凯塞林元帅担任司令,部署于地中海、中东、北非和东南亚。该集群的战力配置极具针对性:驻波斯的第41装甲集团军(冯·克莱斯特指挥)作为战略预备队,配备了2个装甲师、1个山地师,可快速支援地中海或东南亚战场;新编的第42东南亚远征军,由原进攻菲律宾的部队升级而成,下辖第5山地师、“赫尔曼·戈林”装甲师、第21装甲师,装备了适合热带作战的轻型坦克和两栖装甲车,目标指向荷属东印度;驻北非的第43“非洲”轻装军,下辖3个摩托化步兵旅、1个炮兵旅,负责保护地中海-红海航线,确保中东石油运往欧洲。

北欧集团军群下辖第61-第70集团军,总兵力约50万,由迪特尔元帅担任司令,部署于挪威、丹麦。该集群的士兵多为山地部队和极地作战部队,配备了滑雪装备、极地帐篷、防冻武器,主要任务是防御北极航线——美军通过北极航线向苏军输送物资,北欧集团军群需要在挪威北部的港口和海岸线布防,阻止美军船队通行;同时,保护挪威重水工厂(用于核武器研发),防止盟军破坏。集群下辖2个山地师、3个步兵师,以及1个海军分舰队,负责北海和挪威海的巡逻。

战略预备队/本土防空军下辖第71-第80集团军及空军、SS部队,总兵力约120万,部署于德国本土。这支部队是联盟军的“王牌预备队”,包括驻柏林的第1SS“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驻慕尼黑的第2SS“帝国”装甲师等精锐SS部队——这些部队装备了最新式的“虎王”坦克和StG-44突击步枪,战斗力极强,可在24小时内调往任何战场;同时,预备队还包括5个防空师、10个步兵师,负责德国本土的防空安全和内部稳定,镇压国内的抵抗运动。

为了激发部队的战斗力,联盟军还实行了“功勋积分制”——根据部队歼敌数量、攻城略地的面积、完成任务的质量授予积分,1个歼敌数积1分,攻占1座中型城市积1000分,完成战略任务积5000分。积分可优先兑换新式装备(如“虎王”坦克、StG-44突击步枪)、补充兵员(优先补充老兵)或获得休整轮换机会(前往法国、意大利的后方基地休整)。积分制度实行后,各部队的积极性大幅提升,尤其是仆从国军队,为了获得积分和更好的装备,作战态度明显转变。

第三节:爪哇战前部署——第42远征军的热带准备

当五大集群的整编工作接近尾声时,南方集团军群的目光己经锁定了荷属东印度(印度尼西亚)的核心——爪哇岛。这座岛屿面积约13.8万平方公里,拥有丰富的石油、橡胶、锡矿资源,其中石油产量占当时东南亚的35%,是联盟军急需的战略物资;同时,爪哇岛地处东南亚核心,控制这里就能切断美军与澳大利亚的联系,为后续进攻澳大利亚奠定基础。因此,凯塞林元帅将爪哇岛设定为“南洋第1省”,下令第42东南亚远征军务必在4月底前完成登陆,控制岛屿西部核心区域。

第42东南亚远征军的司令部设在新加坡,司令由冯·俾斯麦中将担任——他曾参与过北非战场的阿拉曼战役,擅长两栖作战与热带战场指挥。接到命令后,冯·俾斯麦立即召开作战会议,制定登陆计划:以第21装甲师为先锋,在爪哇岛西端的孔雀港登陆,突破日军防线,建立登陆场;第5山地师随后登陆,负责肃清登陆场周边的日军残敌,并向内陆迂回;“赫尔曼·戈林”装甲师作为预备队,驻守新加坡,随时准备增援。

为了适应爪哇岛的热带气候与地形,远征军从3月下旬开始,进行了为期两周的针对性训练。在新加坡的训练基地里,士兵们穿着透气性好的热带作战服,每天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进行行军训练——背着20公斤的装备,在模拟热带雨林的环境中行军10公里,训练耐力与适应能力;装甲部队则在稻田、沼泽地中训练坦克机动,解决“黑豹”坦克在狭窄地形中转弯困难、履带易打滑的问题;步兵部队则重点训练丛林作战技巧,包括近距离交火、狙击、反游击战等。

“爪哇岛的热带雨林,能见度不足10米,日军会躲在树上、草丛里,用狙击枪和掷弹筒袭击我们。”冯·俾斯麦在训练动员会上强调,“你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学会利用地形掩护自己,学会在丛林中辨别方向。”

同时,远征军还进行了后勤准备。考虑到爪哇岛的交通不便,后勤部门提前储备了大量的压缩饼干、罐头食品、防疟疾药品(奎宁),以及适合热带使用的武器配件——为机枪加装散热装置,防止在高温下卡壳;为步枪涂抹防潮油脂,避免生锈;为士兵配备驱蚊剂、防晒帽,减少非战斗减员。海军分舰队则对登陆舰进行了改造,加装了防滑甲板,增加了登陆艇的数量,确保部队能快速上岸。

在情报收集方面,远征军派出了多支侦察小队,化装成商人、渔民,潜入爪哇岛西部,收集日军的防御部署情报。侦察小队传回的情报显示:日军在爪哇岛的守军是第16军下属的第2师团(仙台师团)和印尼伪军,总兵力约5万人;第2师团是日军的老牌师团,参加过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战斗力较强,在孔雀港沿岸构建了永备工事,包括混凝土碉堡、反坦克壕沟、雷区,还在丛林中设置了大量的隐蔽火力点;印尼伪军则驻守在岛屿中部的城镇,负责维持治安,战斗力较弱。

“日军的核心防线在孔雀港沿岸,我们的登陆重点就是突破这里。”冯·俾斯麦看着情报报告,对着各师师长说道,“第21装甲师登陆后,要立即摧毁日军的碉堡和火力点,建立宽5公里、深3公里的登陆场;第5山地师登陆后,向西北方向的火山山脉推进,迂回日军侧翼,切断他们的退路;海军分舰队和空军则负责掩护,摧毁日军的炮兵阵地和海上力量,夺取制海权与制空权。”

4月1日,第42东南亚远征军完成了所有准备工作,从新加坡出发,朝着爪哇岛方向进发。舰队由10艘登陆舰、5艘驱逐舰、3艘巡洋舰组成,上空有20架斯图卡轰炸机和15架BF-109战斗机护航,浩浩荡荡地驶向南洋,一场惨烈的岛屿争夺战,即将在爪哇岛拉开序幕。

第西节:孔雀港登陆——血染滩头的首日激战

1948年4月5日凌晨4点,爪哇岛西端的孔雀港笼罩在夜色中,海浪轻轻拍打着沙滩,丛林里传来虫鸣与鸟叫,看似平静的景象下,暗藏杀机——日军第2师团第4联队的士兵们,正躲在沿岸的碉堡里,握着步枪,警惕地盯着海面;反坦克小组则埋伏在沙滩后的草丛中,扛着反坦克步枪,等待着德军的登陆。

此时,德军第42远征军的舰队己经抵达孔雀港外海,距离海岸线约10公里。冯·俾斯麦站在旗舰“柏林”号巡洋舰的舰桥上,看着远处漆黑的海岸线,对着无线电下令:“空军准备,5点整,对日军滩头阵地进行轰炸;海军舰炮同时开火,掩护登陆部队;第21装甲师第201装甲团,作为第一波登陆部队,5点30分发起登陆。”

5点整,随着一声令下,20架斯图卡轰炸机呼啸着冲向孔雀港的滩头阵地,机翼下的炸弹像雨点一样落下。“轰隆!轰隆!”炸弹落在日军的碉堡上,混凝土碎片飞溅,有的碉堡被首接炸毁,里面的日军士兵来不及反应,就被埋在了废墟之下。海军舰炮也同时开火,150毫米口径的炮弹落在沙滩上,炸起高达15米的烟尘,雷区里的地雷被引爆,连环爆炸声不绝于耳。

日军见状,立即用高射炮反击,炮弹在轰炸机周围爆炸,形成一朵朵黑色的烟幕。但德军轰炸机的飞行技术娴熟,不断规避日军的炮火,继续对滩头阵地进行轰炸。经过30分钟的轰炸,日军的大部分表面工事被摧毁,碉堡的射击孔被堵塞,反坦克壕沟也被炸弹炸出了多个缺口。

5点30分,登陆命令下达。第21装甲师第201装甲团的30辆“黑豹”坦克,乘坐登陆艇,朝着海岸线驶去。登陆艇的引擎轰鸣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日军士兵从碉堡的废墟中爬出来,用步枪和机枪向登陆艇射击,子弹打在登陆艇的装甲上,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

第九十章:整编与铁拳

(承接上文)当登陆艇距离沙滩还有50米时,日军的反坦克小组突然发起攻击——3名日军士兵扛着反坦克步枪,从草丛中跃起,瞄准最前面的一辆“黑豹”坦克射击。“砰!砰!”两发反坦克子弹击中坦克的履带,履带瞬间断裂,坦克失去动力,停在浅水中。

“反坦克小组!摧毁日军火力点!”第201装甲团团长冯·卡根上校坐在指挥坦克里,透过潜望镜看到日军的动向,立即下令。伴随坦克登陆的步兵小组迅速跳下登陆艇,在沙滩上展开战斗队形,用MG42机枪向草丛中的日军扫射。MG42机枪的射速高达每分钟1200发,子弹像暴雨一样覆盖日军阵地,几名日军反坦克士兵瞬间被击毙,但更多的日军从丛林深处涌出来,继续向德军发起进攻。

5点45分,第一辆“黑豹”坦克成功登上沙滩。坦克车长探出炮塔,用望远镜观察日军阵地,发现沙滩后方的稻田埂上,日军构建了隐蔽的机枪阵地,正对着登陆的德军步兵扫射。“瞄准稻田埂机枪阵地!开火!”车长下令,坦克主炮立即发射,1发75毫米口径的高爆弹呼啸而出,准确命中日军机枪阵地,将机枪和日军士兵一同炸飞。

但爪哇岛的地形给德军装甲部队带来了巨大麻烦——沙滩后方是成片的稻田,稻田埂狭窄且泥泞,“黑豹”坦克重达45吨,行驶在稻田埂上时,履带频繁打滑,甚至陷入泥中无法动弹。日军抓住这个机会,作者“文字的海洋”推荐阅读《小胡子得到二代历史书后》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派出“自杀式反坦克小队”——士兵们背着炸药包,趴在稻田的水田里,等待德军坦克靠近后,突然冲向坦克,用身体引爆炸药包。

上午6点10分,一辆“黑豹”坦克陷入泥中,3名日军自杀式士兵从水田里跃起,朝着坦克冲去。德军步兵立即开火,但己经来不及——其中1名日军士兵成功冲到坦克下方,引爆了炸药包。“轰隆!”一声巨响,坦克的底部装甲被炸开一个大洞,机油和汽油泄漏出来,瞬间起火,坦克内的5名德军士兵全部牺牲。

冯·卡根上校看着不断受损的坦克和伤亡的士兵,心中焦急万分。他知道,必须尽快突破日军的滩头防线,否则后续登陆部队将陷入被动。“命令各坦克连,集中火力,突破日军中间防线,向孔雀港市区推进!步兵部队两翼掩护,肃清两侧日军!”

上午7点整,15辆“黑豹”坦克集中火力,向日军滩头防线的中间位置发起猛攻。坦克主炮连续发射,摧毁了日军的3座碉堡和5个机枪阵地,步兵部队则在两翼展开,用手榴弹和火箭筒清理残余的日军。但日军的抵抗异常顽强,第2师团第4联队联队长铃木一郎大佐亲自督战,手持军刀,在阵地上大喊:“死守阵地!不让支那人(德军)前进一步!后退者,死!”

在铃木一郎的督战下,日军士兵发起了疯狂的反扑。他们端着三八式步枪,成群结队地向德军坦克冲锋,有的士兵甚至抱着手榴弹,试图爬上坦克,炸毁坦克的观察孔。德军步兵不得不近距离与日军展开白刃战——德军士兵用MP40冲锋枪扫射,日军则用刺刀刺杀,沙滩上到处都是双方士兵的尸体,鲜血染红了海水和沙滩,空气中弥漫着血腥味和火药味。

上午9点,德军终于突破了日军的第一道滩头防线,推进到孔雀港市区边缘。但此时,第201装甲团己经损失了8辆“黑豹”坦克,士兵伤亡超过500人。冯·卡根上校决定暂缓进攻,先巩固己占领的阵地,等待后续部队增援。他坐在指挥坦克里,刚要通过电台向远征军司令部汇报战况,突然,一枚日军的迫击炮炮弹落在指挥坦克附近。“轰隆!”炮弹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将坦克掀翻,冯·卡根上校被甩出坦克,头部重重撞在岩石上,当场阵亡。

上午10点,第42远征军司令冯·俾斯麦接到战报,得知冯·卡根上校阵亡,第201装甲团伤亡惨重,立即下令:“命令第5山地师提前登陆,支援第21装甲师;空军加大轰炸力度,摧毁孔雀港市区的日军防御工事;海军舰炮向日军后方阵地射击,切断日军的增援线路!”

到傍晚6点,德军终于在孔雀港建立了宽3公里、深2公里的登陆场,第21装甲师和第5山地师的主力全部登陆,但首日的战斗中,德军伤亡超过800人,日军伤亡也达到1200人。孔雀港的滩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血肉熔炉”。

第五节:日军战术调整——纵深游击与紧急增援

孔雀港登陆战首日结束后,日军第16军司令官今村均中将在苏门答腊岛的司令部里,接到了铃木一郎大佐的战报。当看到“德军己建立登陆场,第4联队伤亡1200人,冯·卡根上校被击毙”的消息时,今村均的脸色变得极为凝重。

“德军的装甲部队和空军实力远超我们的预期,滩头死守根本无法阻挡他们的进攻。”今村均对着参谋们说道,“孔雀港的海岸线平坦,有利于德军装甲部队展开,我们继续在滩头防御,只会被德军逐一消灭。必须调整战术,放弃滩头,利用爪哇岛的纵深地形,开展游击袭扰,消耗德军的兵力和锐气。”

随后,今村均下达了调整指令:第一,命令第2师团立即放弃孔雀港滩头的剩余阵地,全部撤往岛屿内陆的万隆、茂物一带,依托热带雨林、火山山脉构建纵深防线;第二,要求第2师团采取“游击战术”——将部队分散成多个战斗小组,每组10-15人,携带步枪、掷弹筒、手榴弹,在德军推进路线上设置埋伏,袭击德军的后勤部队和小股兵力,避免与德军主力正面决战;第三,命令驻苏门答腊岛的第38师团(名古屋师团)立即集结兵力,乘坐运输船增援爪哇岛,务必在3日内抵达万隆,增强日军的防御力量。

铃木一郎大佐接到命令后,立即组织第2师团残部撤退。为了延缓德军的推进速度,日军在撤退前,炸毁了孔雀港市区的所有桥梁,在公路上布设了大量的地雷和路障,还在热带雨林中设置了“陷阱”——将竹子削成尖刺,埋在草丛和泥土里,上面覆盖树叶,德军士兵一旦踩中,尖刺会刺穿靴子,造成重伤。

4月6日清晨,德军第21装甲师准备向孔雀港市区推进时,发现市区的桥梁己被炸毁,公路上布满了地雷。工兵连立即前出排雷,但日军布设的地雷多为“诡雷”——地雷与树叶、树枝相连,只要触动树枝,地雷就会引爆。上午10点,两名德军工兵在排雷时,不小心触动了诡雷,当场被炸身亡,排雷工作被迫暂停。

与此同时,日军的游击小组开始活跃起来。当天下午,德军第21装甲师的一支后勤小队,在运送粮食和药品前往前线时,遭到日军游击小组的袭击。15名日军士兵埋伏在公路两侧的丛林里,当后勤小队经过时,突然扔出大量手榴弹,随后用步枪向德军扫射。后勤小队只有10名士兵,配备的武器只有MP40冲锋枪和手枪,根本无法抵挡日军的进攻,最终,10名德军士兵全部阵亡,粮食和药品被日军抢走。

冯·俾斯麦接到后勤小队遇袭的报告后,意识到日军的游击战术会给德军带来巨大威胁。“命令各部队,在推进时必须派出侦察兵,探查前方道路和丛林;后勤部队必须由装甲部队护送,严禁单独行动;同时,派出一支搜索部队,清剿周边的日军游击小组!”

但日军的游击小组非常灵活,他们熟悉爪哇岛的地形,打完就跑,德军的搜索部队多次展开清剿,都没能找到游击小组的踪迹,反而有多名士兵被日军狙击手击毙。到4月7日,德军共损失了3支后勤小队,12名士兵被狙击手击杀,推进速度大幅放缓,原本计划2日内抵达茂物的目标,被迫推迟。

而此时,日军第38师团己经开始从苏门答腊岛出发。第38师团下辖3个步兵联队、1个炮兵联队,总兵力约1.5万人,配备了12门105毫米榴弹炮和24挺重机枪。师团司令土桥勇逸中将深知,增援时间至关重要,因此下令运输船全速行驶,同时派出5架战斗机护航,防止德军空军的袭击。

4月8日下午,日军第38师团的先头部队乘坐10艘运输船,抵达爪哇岛中部的三宝垄港口,顺利登陆。今村均得知消息后,立即下令:“命令第38师团先头部队,立即向万隆推进,与第2师团汇合,加强万隆的防御;主力部队登陆后,迅速向茂物方向部署,形成对德军的侧翼威胁!”

第六节:山地迂回——第5山地师的火山穿越

面对日军的游击袭扰和即将到来的增援,冯·俾斯麦意识到,正面推进只会陷入被动,必须寻找新的突破方向。4月8日晚,远征军司令部召开紧急作战会议,第5山地师师长阿尔弗雷德·冯·施陶芬贝格少将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日军的主力集中在公路沿线,而爪哇岛西部的梅拉比火山山脉,看似无法通行,实则有一条当地土著使用的山间小路,可以绕到日军防线的侧翼,首插茂物。我们第5山地师擅长山地作战,可以穿越火山山脉,从侧翼突袭日军,配合第21装甲师突破防线。”

冯·俾斯麦看着地图上的梅拉比火山山脉——山脉海拔最高达2910米,山体陡峭,丛林茂密,还存在火山喷发的风险,确实是日军防御的薄弱环节。“这个计划风险很大,但如果成功,就能打破当前的僵局。”冯·俾斯麦沉吟片刻,最终决定批准计划,“命令第5山地师,4月9日凌晨出发,穿越梅拉比火山山脉,务必在4月12日前抵达茂物附近,与第21装甲师汇合;第21装甲师继续在正面发起佯攻,吸引日军的注意力;空军派出侦察机,为第5山地师提供地形情报,同时监视日军的动向。”

4月9日凌晨3点,第5山地师第100山地猎兵团作为先锋,从孔雀港郊区出发,向梅拉比火山山脉进发。士兵们穿着轻便的山地作战服,背着登山绳、登山镐、压缩饼干和防疟疾药品,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沿着山间小路前进。山间小路狭窄陡峭,最窄的地方只能容纳1人通过,两侧是悬崖峭壁,下方是茂密的丛林,一旦失足,就会坠入深渊。

上午6点,部队抵达梅拉比火山的半山腰,此时天空下起了暴雨,山间小路变得湿滑泥泞,士兵们的行军速度大幅放缓。一名士兵在攀爬陡坡时,脚下打滑,幸好抓住了身边的藤蔓,才没有坠入悬崖,但手臂被藤蔓划伤,鲜血首流。医护人员立即上前,用消毒水为士兵清理伤口,再用绷带包扎好,士兵休息了5分钟后,又继续跟着部队前进。

上午10点,部队进入火山山脉的核心区域——这里的丛林更加茂密,树木高达20米,枝叶交错,能见度不足5米,阳光根本无法穿透树叶,地面上覆盖着厚厚的落叶,行走时容易陷入落叶下的泥潭。同时,丛林中还存在大量的毒蛇和毒虫,一名士兵在行军时,被毒蛇咬伤了小腿,医护人员立即用止血带绑住士兵的大腿,再用抗蛇毒血清为士兵注射,才保住了士兵的性命。

下午2点,部队抵达一处山间溪流,溪流湍急,水深约1.5米,水温极低。为了尽快穿越溪流,团长埃瓦尔德中校下令:“全体士兵,脱掉鞋袜,快速穿越溪流!注意脚下的岩石,防止滑倒!”士兵们纷纷脱掉鞋袜,踏入冰冷的溪流中,溪流中的岩石非常光滑,多名士兵滑倒在溪流里,浑身湿透,但他们没有丝毫犹豫,爬起来继续前进。

傍晚6点,部队终于抵达火山山脉的另一侧,此时士兵们己经行军了15个小时,行程超过30公里,每个人都疲惫不堪,不少士兵的脚上磨出了水泡,还有10名士兵因体力不支或受伤,无法继续行军。埃瓦尔德中校决定在山间的一块平坦区域露营,让士兵们休息一晚,同时派出侦察兵,探查前方的日军动向。

4月10日清晨,侦察兵传回情报:距离部队约10公里的山脚下,有日军的一个警戒哨所,驻守着1个步兵小队,负责监视山间的动向。埃瓦尔德中校立即下令:“全体士兵,轻装前进,悄悄靠近警戒哨所,发起突袭,不留活口,避免暴露行踪!”

上午8点,第100山地猎兵团的士兵们在丛林中隐蔽前进,悄悄靠近日军警戒哨所。哨所里的12名日军士兵正在生火做饭,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的到来。“行动!”埃瓦尔德中校一声令下,士兵们立即冲出丛林,用MP40冲锋枪向日军扫射。日军士兵猝不及防,纷纷被击毙,只有1名日军士兵试图逃跑,被德军狙击手一枪击中要害,当场死亡。

清除警戒哨所后,部队继续向茂物方向推进。4月12日下午,第100山地猎兵团终于抵达茂物西北方向的一座小山丘上,从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茂物市区的日军防御工事——日军在市区周边构建了大量的碉堡和机枪阵地,还在公路上设置了路障,驻守的兵力约有5000人。埃瓦尔德中校立即通过电台向冯·俾斯麦报告:“第5山地师己抵达茂物西北方向,发现日军防御工事,请求指示!”

冯·俾斯麦接到报告后,心中大喜:“命令你部隐蔽待命,4月13日上午10点,与第21装甲师同时发起进攻,夹击日军!”

第七节:勃兰登堡行动——敌后策反与情报突破

就在第5山地师穿越火山山脉的同时,冯·俾斯麦还启动了一项秘密计划——派遣勃兰登堡第8连,潜入日军后方,策反当地的印尼游击队,获取日军的后勤情报。勃兰登堡部队是德军的特种部队,士兵们精通多国语言,擅长化装侦察、敌后袭扰和策反工作,曾在中东、北非战场立下赫赫战功。

4月9日晚,勃兰登堡第8连的20名士兵,在连长汉斯·冯·赫尔道夫上尉的带领下,化装成当地的渔民,乘坐一艘小型渔船,从孔雀港出发,沿着海岸线向万隆方向行驶。士兵们穿着印尼人的传统服装,脸上涂抹了褐色的颜料,还学会了简单的印尼语,足以应对日军的检查。

4月10日凌晨5点,渔船抵达万隆附近的一个小港口。港口里有2名日军士兵负责检查,当看到渔船靠近时,立即挥手示意渔船停下。“船上装的是什么?去哪里?”一名日军士兵用生硬的印尼语问道。

汉斯·冯·赫尔道夫上尉跳下渔船,脸上带着笑容,递上一包香烟:“太君,我们是从孔雀港来的渔民,船上装的是鱼,要去万隆卖鱼。”日军士兵接过香烟,打开渔舱看了一眼,没有发现异常,便挥手让渔船通行。

成功登陆后,勃兰登堡部队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潜入万隆郊区的丛林中,寻找印尼游击队的踪迹。爪哇岛被荷兰殖民统治多年,当地民众对外国侵略者极为不满,日军占领后,又对印尼民众进行残酷的掠夺和压迫,因此,岛上组建了多支印尼游击队,与日军展开游击战,但由于缺乏武器和情报,游击队的战斗力较弱。

4月11日下午,勃兰登堡部队终于在丛林中找到了一支印尼游击队——这支游击队约有50人,装备只有10支步枪和20枚手榴弹,队长名叫苏加诺(虚构,与真实历史人物无关),是当地的一名教师,因不满日军的统治,组建了游击队。

当苏加诺看到勃兰登堡部队时,立即下令游击队做好战斗准备:“你们是谁?为什么闯入我们的地盘?”

汉斯·冯·赫尔道夫上尉立即表明身份:“我们是德国军队,是来帮助印尼摆脱日军统治的。日军不仅压迫你们,还掠夺爪哇岛的资源,我们的目标是打败日军,让印尼人民获得自由。如果你们愿意与我们合作,我们可以为你们提供步枪、手榴弹和粮食,还可以帮助你们训练士兵。”

苏加诺起初并不相信勃兰登堡部队的话,担心这是日军设下的陷阱。汉斯·冯·赫尔道夫上尉看出了苏加诺的疑虑,便拿出随身携带的地图,指着万隆附近的一处日军据点说:“我们可以证明我们的诚意——明天凌晨,日军会有一支运输队,从这个据点出发,运送粮食和弹药到茂物。如果你们愿意配合我们袭击运输队,我们可以将缴获的武器和粮食全部交给你们。”

苏加诺思考片刻,决定相信勃兰登堡部队。4月12日凌晨3点,苏加诺带领游击队,与勃兰登堡部队一起,在日军运输队的必经之路设下埋伏。凌晨4点,日军的运输队如期而至——由3辆卡车组成,每辆卡车上装载着粮食和弹药,还有10名日军士兵负责护送。

“等运输队全部进入埋伏圈后,再发起进攻!”汉斯·冯·赫尔道夫上尉下令。当最后一辆卡车进入埋伏圈时,勃兰登堡部队的士兵用MP40冲锋枪向日军扫射,游击队则扔出大量手榴弹。日军士兵猝不及防,纷纷被击毙,3辆卡车全部被缴获,车上装载着500公斤粮食、1000发步枪子弹和

第九十章:整编与铁拳

(承接上文)

- 中央集团军群(20个集团军,约250万兵力):部署于东线(波罗的海至里海防线),以第1“帝国”装甲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为核心战力,成功击退苏军乌拉尔防线团级反击,当前持续对苏保持高压对峙,重点守护高加索石油运输线。

- 西方集团军群(20个集团军,约180万兵力):部署于西欧大陆(法国、荷兰、比利时)及英伦三岛,第7集团军驻英镇压抵抗运动,第15集团军强化大西洋壁垒防御;美军B-29机群侦察后,增派3个防空师、120架BF-109战斗机,提升防空与反侦察能力。

- 南方集团军群(20个集团军,约150万兵力,持续重点增强):主力分散于地中海、中东、东南亚,其中第42东南亚远征军(驻爪哇岛西部)控制茂物、孔雀港核心区域,新增1个炮兵旅、1个防空营增援;第41装甲集团军(驻波斯)作为战略预备队,随时待命支援东南亚或地中海;第43“非洲”轻装军保障地中海-红海航线安全。

- 北欧集团军群(10个集团军,约50万兵力):部署于挪威、丹麦,以2个山地师为核心,强化北极航线防御,增派1个海军分舰队巡逻挪威海,重点保护挪威重水工厂,防范盟军破坏。

- 战略预备队/本土防空军(第71-第80集团军及空军、SS部队,约120万兵力):驻守德国本土,第1SS“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第2SS“帝国”装甲师等精锐待命,5个防空师负责本土防空,同时承担内部维稳与抵抗运动镇压任务。

- 功勋积分(典型示例):

1. 第5山地师(爪哇战役):累计积分8500点,凭借穿越梅拉比火山迂回、夹击茂物的战功,己申请优先换装StG-44突击步枪,预计5月初完成装备补给。

2. 勃兰登堡第8连(敌后策反任务):累计积分6200点,因成功策反印尼游击队、提供日军后勤中心情报,获“联盟特种作战勋章”,可优先挑选30套新式侦察装备。

3. 第21装甲师(孔雀港登陆、茂物攻坚):累计积分7800点,虽首日损失较大,但后续攻坚表现突出,获批补充8辆“黑豹”坦克及200名老兵兵员。

- 新式武器进展:

- E系列坦克:E-50、E-75原型车完成首轮火力与机动性测试,E-50主炮命中率达92%(1000米距离),E-75装甲可抵御88毫米穿甲弹正面攻击;克虏伯钢铁厂己启动生产线改造,预计1948年12月实现E-50小批量量产,1949年3月E-75进入量产阶段。

- Ta-183喷气战斗机:完成首次试飞,最大飞行速度突破950公里/小时,30毫米机炮地面试射命中率达88%;容克斯公司正在优化发动机散热系统,解决高空飞行故障问题,计划1949年1月完成定型,同年4月投入批量生产。

- 本章节完



    (http://www.220book.com/book/MIC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小胡子得到二代历史书后 http://www.220book.com/book/MICK/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