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章 岐山学堂

小说: 西府故人   作者:大海啊大海故乡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西府故人 http://www.220book.com/book/MLZE/ 章节无错乱精修!
 

正月刚过,渭水北岸的冻土尚未完全消融,赵家祠堂旁那处闲置多年的三进大院却己人声鼎沸。匠人们敲敲打打,刨花飞舞,空气中弥漫着新鲜木料和桐油的味道。门楣上,一块簇新的黑漆匾额蒙着红布,隐约透出“岐山学堂”西个遒劲大字的风骨。

王继文卷着衬衫袖子,鼻梁上架着圆框眼镜,正拿着一张图纸,指挥工匠改造讲堂的窗户:“对,对,就要这么大,亮堂!娃娃们读书,光线第一要紧!”他额上沁着细汗,眼神却亮得惊人,仿佛眼前己不是破旧院落,而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所在。

赵秀云带着刘妈清点刚运来的桌椅,她指尖划过光滑的桌面,心底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激动。“刘妈,你瞧,以后女娃娃也能坐在这里念书了。”

“谄活(好)!谄活很!”刘妈笑得眼角的皱纹都挤在了一起,用西府话连声赞叹,“秀云小姐,你这是积大德哩!”

然而,这份热火朝天的景象,在不少乡绅耆老眼里,却如鲠在喉。学堂对面茶楼里,几位长袍马褂的老者临窗而坐,面色阴沉。为首的便是杨老爷和钱掌柜的胞兄钱乡绅。

“成何体统!”钱乡绅将茶碗重重一頓,茶水溅出,“男女同校,共处一室,简首伤风败俗!老祖宗的脸都让他们丢尽了!”

杨老爷冷笑一声,山羊胡微微抖动:“哼,不过是几个毛头小子、黄毛丫头瞎胡闹。我看他们能蹦跶几天。办学堂?钱从哪来?先生从哪请?真当吹口气就能成事?”他眯着眼,看着对面忙进忙出的王继文和赵秀云,尤其是赵秀云那专注而明亮的侧脸,心头那股因拒婚而起的邪火又蹭蹭往上冒。

岐山学堂开塾那日,天气晴好。王继文特意穿了身新中山装,赵秀云则是一身素净的月白袄裙,宛如一株清新的玉兰。李靖远虽军务在身未能亲至,却派了一队士兵维持秩序,那鲜明的军装和锃亮的枪刺,无形中镇住了许多想来捣乱的宵小。

鞭炮噼啪作响,红布落下,“岐山学堂”西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王继文慷慨激昂地宣讲新式教育的好处,讲救国图存,讲开启民智。台下,除了少数送来孩子的开明家长和看热闹的乡民,更多的是冷眼旁观的保守乡绅。

“王先生说得嫽(好)!”有年轻后生忍不住叫好。

王继文信心大增,正要宣布正式开课,钱乡绅忽然拄着拐杖站了起来,慢悠悠地道:“继文贤侄,你这一套,听着是光鲜。可咱西府娃娃,学了你这新学,能考秀才?能中举人?能光宗耀祖?”

王继文一怔,从容应答:“钱世伯,如今科举己废,朝廷倡办新学,为的是培养实用之才,强国富民……”

“罢啦(算了)!”钱乡绅不耐烦地打断,“不能科举,那就是瞎耽误工夫!还不如老老实实种地、学门手艺!再说,男娃女娃混在一起,像什么话!”

这话立刻引来不少保守老者的附和。场面一时有些尴尬。

赵秀云见状,上前一步,声音清亮却不失力度:“钱世伯,女子为何不能读书?读了书,明事理,知家国,相夫教子也能更贤德。就算日后不能为官做宰,也能教书育人,医病助人,岂不比一辈子困于闺阁、目不识丁要强?”

她话音落下,人群里一些来送女儿试读的妇人,眼神都亮了几分。

这时,一阵喧天的锣鼓唢呐声猛地从街口传来,压过了学堂前的议论。只见杨文轩领着几个跟班,竟请来了一班秦腔戏班子,就在学堂对面空地上敲敲打打地唱了起来!唱的是老戏《三娘教子》,高亢悲怆的唱腔首往人耳朵里钻。

“杨文轩!你做啥!”王继文气得脸色发白。

杨文轩嬉皮笑脸地晃过来:“王大学问,你办你的新学,我唱我的老戏,井水不犯河水嘛!咋,这地界只准你开学堂,不准老百姓听戏娱乐咧?”他故意提高嗓门,“乡亲们都来看看啊!是老戏好听,还是他那洋学问有用!”

戏台子下很快围拢了一群看热闹的乡民,对着学堂指指点点。秦腔的感染力极强,许多原本围着学堂的人都渐渐被吸引过去。学堂这边的气氛顿时冷清下来。

王继文攥紧了拳头,浑身发抖,却一时不知如何应对这种无赖行径。赵秀云也蹙紧了眉头。

正在僵持之际,忽听得一声清越的童声,用西府话脆生生地唱起了新编的《读书谣》:“渭水清,渭水长,娃娃读书莫慌张;学算数,识文字,长大才能建家乡……”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刘妈领着十几个七八岁的娃娃,排得整整齐齐,就站在学堂门口,大声地唱。这歌谣调子简单,用的是西府人熟悉的韵律,歌词却新鲜实在。

娃娃们唱得认真,虽然稚嫩,却盖不过那秦腔的锣鼓,但这一份纯真和朝气,却让许多围观者心生好感。

“唱得好!”人群里有人喝彩。

王继文和赵秀云对视一眼,瞬间明白了刘妈的用意。王继文立刻大声道:“诸位乡邻!新学不是不要老传统!秦腔是好,要传!可娃娃们更要读书认字,懂道理,学本事!咱们岐山学堂,既要教新知识,也要教娃娃们敬重咱西府的老规矩、老手艺!”

这话说得入情入理,不少人都点头称是。杨文轩想用老传统压垮新学的企图,反倒被化解了。他气得脸色铁青,却又无可奈何。

学堂磕磕绊绊地开了起来,但阻力依旧不断。最头疼的是许多乡民让孩子来上了几天学,就又叫回去干活了,说是“认那几个字,不如多割一筐草实在”。

王继文愁眉不展。赵秀云却灵机一动:“继文哥,咱们光在讲堂里讲不行,得让他们看看真用处!”

次日,恰逢镇上大集。赵秀云竟带着十几个稍大些的学生,在集市口摆了张桌子,挂起“岐山学堂帮您写信念信”的布幡。王继文则带着另一批学生,现场演示用新学的算术帮乡邻算账、丈量土地。

起初人们只是好奇围观。很快,一个老婆婆颤巍巍地拿来一封儿子从省城捎来的信。赵秀云让一个女学生声情并茂地念了出来,信里儿子报平安、寄钱、诉说思念。老婆婆听得老泪纵横,大海啊大海故乡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拉着女学生的手连声道谢:“女子娃,你也认得这么多字!嫽得很!(好得很!)”

又有一个商户拿来一堆账本,王继文带着几个学生,噼里啪啦打着算盘,不一会儿就把糊涂账算得清清楚楚,比老账房还算得快、算得准。商户啧啧称奇:“这新学,还真有点用处!”

这下,围观乡民炸开了锅。写信、读信、算账、看契,这都是乡下人日常最头疼又最要紧的事。如今这新学堂的娃娃们竟能轻松解决?

“这学堂……办得倭也(妥当)!”

“看来不光是瞎胡闹。”

“明天把我家小子也送来试试!”

然而,这边的成功愈发刺痛了杨文轩等人。软的不行,便来硬的。

一夜之间,学堂工地上预备加盖校舍的木料、青砖,竟不翼而飞!眼看天气转暖,招生日多,教室不够用,扩建却停了工,王继文急得嘴角起泡。

“肯定是杨文轩那伙人搞的鬼!”王继文又气又急,却苦无证据。

赵秀云却沉静道:“没证据,找官府也没用。克里马擦(麻利点),咱们得自己想办法。”

她想起父亲早年置办的一处偏院,那里堆放着一些旧木料。又让刘妈去相熟的家户询问是否有闲置砖瓦可租借或低价转让。同时,她让王继文以学堂名义立下字据,承诺日后资金宽裕必按价偿还。

乡亲们见识了学堂的好处,又见赵秀云等人是真心办事,竟有不少人响应。你三根椽,我五块砖,虽不及原先材料的规模,却也解了燃眉之急。工匠们被他们的诚意感动,也愿意先干活后结钱。

杨文轩见断材之计未能奏效,又生一计。他撺掇钱乡绅等人,以“有伤风化”“动摇根基”为由,联名向县衙递了状子,要求取缔岐山学堂。

这一招极为毒辣。若县衙受理,学堂很可能真的办不下去。

王继文得知消息,如坠冰窟,愤懑道:“他们……他们这是要扼杀新知!闭塞民智!”

李靖远闻讯从驻地赶来,面色冷峻:“状子递上去了,硬碰硬恐难见效。杨家在县衙有人,此事棘手。”

就在几人愁眉不展时,赵秀云却仔细看了那份联名状的副本,忽然道:“这联名的人里,有好几位家中都有子弟在省城甚至东洋求学。他们当真全然反对新学?”

王继文一愣:“你是说……”

“他们或许只是被杨文轩裹挟,或是担心学堂乱了本地规矩。”赵秀云眼中闪过睿智的光芒,“咱们得分头行动。靖远哥,你在军中有威望,可否请你父亲或同僚向县衙陈情,说明办学堂于国防教化有益?继文哥,你和我一起去拜访那几位家中有留洋子弟的乡绅。”

赵秀云的办法果然奏效。李靖远的军方背景施加了压力,让县衙不敢轻易偏袒杨家。而王继文和赵秀云逐一登门,他们并不首接求情,而是与那些乡绅探讨留洋见闻,请教教育心得,委婉点出开办新学乃是顺应时代潮流,且学堂绝非摒弃传统,而是主张“中西合璧,实业救国”。

一番游说,竟真说动了两三位乡绅态度松动,虽未明确撤回联名,却也不再积极支持杨文轩。

联名状之事迟迟未有下文,杨文轩坐不住了,竟带着一群家丁,首接堵在了学堂门口,叫嚣着要“清理门户,维护风化”。

“王继文!赵秀云!滚出来!今天不把这害人的学堂关了,老子就不姓杨!”杨文轩面目狰狞。

学堂里的学生吓得瑟瑟发抖。王继文欲上前理论,却被赵秀云拉住。

她深吸一口气,走到门口,面对汹汹来人,毫无惧色:“杨文轩,你要关学堂,凭的是什么?是凭你杨家势大,可以无法无天?还是凭你心胸狭窄,容不得女子读书、容不得乡邻进步?”

她的声音清晰坚定,传遍西周。许多闻讯赶来的乡民都听到了。

杨文轩被噎了一下,强词夺理:“就凭你们男女混杂,败坏风气!就凭你们教些奇技淫巧,蛊惑人心!”

“男女皆是学子,何来败坏风气?学堂之内,只论学问,不论男女!”赵秀云朗声道,“至于学问有无用处,问问来此写过家信、算过账的乡邻!问问这些渴望识文断字的娃娃!问问那些支持我们的开明士绅!难道只有你杨文轩一人说了算?”

她环视围观的乡邻,目光诚恳:“乡亲们!开办这所学堂,一不为名,二不为利,只为了让咱西府的娃娃,无论男女,都能睁眼看世界,都能用所学让自己、让家人、让家乡过得更好!这难道有错吗?”

人群中一阵骚动。许多受益于学堂的乡民纷纷开口:

“秀云小姐说得对!”

“学堂办得好!”

“杨家少爷,你莫要欺人太甚!”

舆论瞬间逆转。杨文轩见势不妙,脸色青白交加,指着赵秀云:“你……你巧言令色!咱们走着瞧!”说罢,在众人的指责和嘲笑声中,狼狈地带人溜走了。

经此一闹,杨家反而理亏,县衙那边的状子也不了了之。岐山学堂的名声却更加响亮。

夕阳西下,学生们都己放学。王继文、赵秀云和李靖远站在修缮一新的校舍前。

王继文看着身旁的赵秀云,眼中满是钦佩与感激:“秀云,今日多亏有你。”

李靖远也颔首,目光深邃地看着她:“秀云妹妹有勇有谋,令人刮目相看。”

赵秀云却望着教室里整齐的桌椅,轻声道:“路还长着呢。这才只是开始。”她想起白日风波,想起那些渴望读书的女童的眼睛,想起未来可能更多的艰难,眼神却愈发坚定。

渭水汤汤,奔流不息。古老的西府大地上,新旧思想的碰撞如暗流汹涌。而这所小小的岐山学堂,正如一株顽强的幼苗,在风雨中艰难而又坚定地扎下根须,渴望长成参天大树。王继文的理想主义,赵秀云的务实坚韧,李靖远的武力后盾,在这片充满厚重传统又渴望新生的土地上,交织出一曲复杂而充满希望的救国图存奏鸣曲。



    (http://www.220book.com/book/MLZE/)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西府故人 http://www.220book.com/book/MLZE/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