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闱放榜那日,京城的贡院外挤满了翘首以盼的学子。红榜高悬,墨迹未干,沈砚亲自站在榜前,看着一个个名字被高声唱喏,眉头渐渐舒展——今年的新科进士里,有寒门书生,有曾被魏党牵连的罪臣之子,甚至还有一个来自西域的商人子弟,因精通算学被破格录取。
“沈御史,陛下让您把今年的状元卷呈去养心殿。”内侍的声音打断了沈砚的思绪。
他连忙取来状元卷,那是江南学子苏明远的策论,题为《论融治》,洋洋洒洒五千言,不仅谈了草原与中原的互市融合,更提出“以文通心,以商联利,以法固基”的九字方略,字里行间透着超越年龄的通透。
养心殿内,萧越正对着一幅《天下舆图》凝神细看。图上用不同颜色标注了各地的族群、物产、风俗,是他让人花了半年时间绘制的。见沈砚进来,他抬了抬眼:“苏明远的卷子,你觉得如何?”
“陛下,此子之才,不在沈某之下。”沈砚递上试卷,语气里带着赞叹,“尤其是‘以文通心’一句,他说要在边境设‘会同馆’,让中原与草原的学子互派游学,同吃同住,同习书礼,比派千军万马更能消弭隔阂,实在是高见。”
萧越仔细读着试卷,指尖在“会同馆”三个字上反复:“这个苏明远,倒是与朕想到一处去了。传旨,让他明日来御花园见朕。”
次日清晨,苏明远穿着崭新的状元红袍,跟着内侍走进御花园。他不过二十出头,眉目清朗,见到萧越时虽有紧张,却不卑不亢,躬身行礼:“臣苏明远,叩见陛下。”
“平身。”萧越指着石桌上的舆图,“你在策论里说,西域的葡萄可以引种到关中,南方的稻种能改良后种在北境,依据是什么?”
苏明远走到舆图前,指着西域与关中的纬度:“陛下请看,两地纬度相近,气候相仿,只是西域更干燥,若引泾水灌溉,葡萄定能存活。至于北境稻种,臣曾在岭南见过一种‘耐寒籼稻’,虽产量稍低,却能在霜前成熟,改良后可种在雁门关内的冲积平原。”
他说得条理清晰,连具体的灌溉沟渠设计都有提及,显然不是空谈。萧越听得眼中发亮:“你不仅懂文,还懂农?”
“臣祖上是江南农户,臣自幼跟着祖父学过农活。”苏明远笑道,“臣以为,融治不仅是族群相融,更是物产相融、技艺相融,让天下的土地都长出能养人的粮食,百姓自然就安了。”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十二岁帝师,朕的现代魂整顿河山萧越抚掌大笑:“说得好!朕就封你为‘融治使’,持朕的金牌,去各地推行你的方略。需要人手、银子,首接找沈砚和户部要。”
苏明远愣住了,他本以为状元郎不过是进翰林院修书,没想到陛下竟委以如此重任。他重重叩首:“臣……臣定不负陛下所托!”
看着苏明远意气风发地离去,沈砚在一旁道:“陛下就这么信他?不怕他年少轻狂,办砸了差事?”
“怕就不用他了。”萧越望着远处的宫墙,“朕十二岁登基,不也被人说‘年少轻狂’?可这天下,恰恰需要敢想敢做的年轻人。沈砚,你记住,用人当用其长,容错方能得才。”
沈砚心中一震,忽然明白了陛下为何要破格录取西域学子,为何要让草原少年巴音入太学——他要的从来不是清一色的“中原栋梁”,而是能撑起整个天下的“多元之才”。
接下来的几个月,苏明远果然没让人失望。他先去关中试种葡萄,从西域请来农师,指导百姓挖渠灌溉,虽初期遇了些挫折,却硬是让第一串紫莹莹的葡萄挂上了枝头;随后又带着岭南稻种奔赴北境,与赵毅的军屯士兵一起试种,秋收时竟真的收获了亩产两石的粮食。
消息传回京城,萧越正在会同馆的奠基仪式上。那座位于雁门关内的馆舍,一半是中原风格的飞檐瓦房,一半是草原特色的毡房,门前立着一块石碑,刻着“天下一家”西个大字。
“陛下,苏大人还说,要在会同馆里设个‘百工坊’,让中原的铁匠教草原人打农具,让西域的织工教中原人织地毯,您看……”沈砚的声音里带着笑意。
萧越看着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忽然想起苏明远试卷里的最后一句话:“融者,非一方同化一方,乃百川汇海,各呈其色,共成波澜。”
他转头对沈砚道:“告诉苏明远,百工坊要建得大些,不仅要容得下工匠,还要容得下天下人的念想。”
秋风拂过,吹动了萧越的衣角,也吹动了会同馆上空飘扬的大雍龙旗。远处的草原上,巴图的儿子巴音正跟着太学的学子们放纸鸢,纸鸢上画着中原的凤凰与草原的苍狼,在蓝天下飞得很高很高。
十二岁的帝王,站在这片正在融合的土地上,忽然觉得,所谓帝帅,不仅是能领兵打仗、铲除奸佞,更是能让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像眼前的舆图一样,在同一片天空下,找到共存共荣的答案。
而这个答案,正在科举的试卷里,在会同馆的基石里,在少年们放飞的纸鸢里,慢慢清晰。
大雍的故事,还在继续。而属于萧越的传奇,才刚刚写下最动人的篇章。
(http://www.220book.com/book/MNA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