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二十七章 稻菽千重,丰收里的民心秤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十二岁帝师,朕的现代魂整顿河山 http://www.220book.com/book/MNAV/ 章节无错乱精修!
 作者“南宫潇斌”推荐阅读《十二岁帝师,朕的现代魂整顿河山》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秋分时节,大雍的土地被染成了金浪。萧越站在北境军屯的田埂上,看着士兵们弯腰收割改良后的耐寒稻,谷穗沉甸甸地压弯了秸秆,脱粒时发出“簌簌”的声响,像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陛下,这稻种真神了!”赵毅手里捧着一把稻谷,笑得满脸褶子,“往年这时候,北境只能收些杂粮,今年亩产竟比关中还高两成!弟兄们说,以后再也不用靠内地运粮了!”

不远处,巴图带着几个草原首领蹲在田边,用粗糙的手掌捻着米粒,放进嘴里嚼着,眼里满是惊奇。“这白花花的东西,真比青稞耐饿?”他转头问苏明远,后者正指挥农妇们晾晒新米。

“巴图首领尝过就知道了。”苏明远递过一碗刚煮好的白米饭,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用它煮粥、做糕,都好吃。等运回草原,让部落的孩子们也尝尝。”

巴图接过碗,小心翼翼地尝了一口,随即眼睛一亮,连声道:“好吃!比羊肉还香!”身后的首领们哄堂大笑,纷纷伸手去抢碗,田埂上顿时一片欢腾。

萧越看着这一幕,心里像被暖风吹过。他想起年初推广稻种时,不少老兵嘀咕“南方的玩意儿能在北境活?”,还有草原部落怀疑“中原人是不是想骗我们的草场”。如今,沉甸甸的稻穗成了最好的答案。

“赵将军,”萧越道,“军屯的粮食除了自用,剩下的按市价卖给草原部落,让他们用皮毛、战马换,既省了运输功夫,又能让他们实实在在尝到好处。”

“臣明白!”赵毅点头,“臣这就去办,保证童叟无欺!”

从北境南下,一路都是丰收的景象。黄河沿岸的新田长出了的高粱,江南的稻田里响起了收割机的声响(那是苏明远改良的水力器械),连西域商队带来的葡萄,也在关中的葡萄园里挂满了枝头。

各州府的“互助社”格外热闹。汉子们帮寡妇收割,妇女们帮孤老舂米,孩子们提着篮子捡拾散落的谷粒,傍晚时分,大家聚在打谷场上分粮食,笑声能传到三里外。

“陛下,您看那户人家。”李德全指着不远处的茅草屋,一个瞎眼的老婆婆正摸着新米流泪,旁边的农妇轻声安慰,“她家儿子去年抗洪牺牲了,互助社的人不仅帮她种了地,还把最好的米给她留着。”

萧越走过去,拿起老婆婆手里的米,颗粒,莹白如玉。“老人家,这米好吃吗?”

老婆婆摸了摸他的衣袖,听出是少年的声音,哽咽道:“好吃……托陛下的福,我这老婆子才有米吃。就是……就是想我那苦命的儿子,他要是能看到这稻子,该多高兴啊……”

萧越的心像被针扎了一下,他蹲下身,轻声道:“老人家,您儿子是英雄,大雍不会忘了他。以后您的口粮,官府包了,互助社的乡亲们也会照看着您。”

离开茅草屋时,夕阳正将稻田染成琥珀色。萧越忽然问李德全:“你说,百姓心里是不是有杆秤?”

李德全愣了一下:“陛下是说……”

“他们秤得出谁真心为他们好,秤得出哪年的日子更甜。”萧越望着翻涌的金浪,“魏忠贤当年也给百姓发过粮,可他们恨他;朕没多做什么,只是让他们能安稳种地、公平换物,他们却念着朕的好。这是为什么?”

李德全想了想,道:“因为魏公公的粮是抢来的,带着血腥味;陛下的粮是百姓自己种的,带着汗味。”

萧越笑了。是啊,血腥味的恩赐,百姓记恨;汗味的收成,百姓感恩。这世上最实在的,从来都是民心。

回到京城,户部呈上了秋收账册:全国粮食产量比去年翻了近一倍,国库粮仓堆得满满当当,连互市上的交易税,都足够支付北境的军饷了。

“陛下,今年秋税可以减免三成。”户部尚书喜滋滋地奏报,“剩下的粮食,足够应付明年的春耕和灾荒了。”

“不止减免税。”萧越道,“从国库拨出十万石粮食,分给鳏寡孤独;再拿出五万石,让各州府熬粥,给路过的流民充饥。告诉百姓,大雍的粮食,是用来养人的,不是用来堆着看的。”

他顿了顿,又道:“还有,让工部赶制一批新的农具,明年开春前发到农户手里,就当是……朕给他们的‘丰收礼’。”

旨意传开,百姓们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烧香磕头,说陛下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萧越听到这些话,只是让李德全把那杆从农家买来的木秤挂在养心殿——秤杆上刻着星点,最大的刻度是“百斤”,最小的是“一钱”。

“李德全,”他指着秤杆,“这秤不仅能秤粮食,还能秤民心。以后朕做每一个决定,都要先在这秤上称一称,看看能不能对得起百姓的汗珠子。”

李德全看着那杆朴实的木秤,忽然明白了,为何这位十二岁的皇帝能在短短两年里,让大雍从风雨飘摇变得国泰民安。他心里装着的,从来不是帝王的威仪,而是百姓的柴米油盐。

窗外的月光洒在秤杆上,那些星点仿佛变成了百姓的眼睛,亮晶晶的,映着少年皇帝伏案批阅奏折的身影。案上放着苏明远的新奏报,说他想在会同馆开“农学堂”,教各族百姓辨认良种、防治虫害。

萧越提笔批复:“准。再添一句——要教他们,土地不分南北,人心不分族群,只要肯流汗,就能种出好日子。”

放下笔,他看着那杆木秤,忽然觉得,所谓帝帅,最高的勋章不是金戈铁马的战功,而是这稻菽千重里的民心所向。而他,将继续握着这杆秤,一步一步,称出一个更坚实、更温暖的大雍。

丰收的歌谣,还在继续传唱。而属于少年帝王的征途,也在这歌声里,向着更远的前方延伸。



    (http://www.220book.com/book/MNA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十二岁帝师,朕的现代魂整顿河山 http://www.220book.com/book/MNAV/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