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三十六章 知时要术,笔墨绘丰年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十二岁帝师,朕的现代魂整顿河山 http://www.220book.com/book/MNAV/ 章节无错乱精修!
 南宫潇斌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知时要术》的编撰,比苏明远预想的更热闹。

农学堂的先生们带着木滴漏跑遍了各州府,把当地老农的经验记下来——什么时候种谷子能避过蝗灾,哪片坡地种豆子收成最好,甚至连“惊蛰前三天种蒜,能多收两成”这样的土法子,都一字不落地记进册子。

萧越特意让人把百工阁的工匠也请来帮忙,让铁匠画农具的使用时辰,陶匠写储粮的防潮窍门,连西域来的葡萄农都贡献了“霜降后摘葡萄更甜”的秘诀。

“陛下,您看这页。”苏明远捧着厚厚的手稿走进来,上面画着一幅《二十西节气耕种图》,春分种稻、小满割麦、白露摘棉,旁边还标注着用滴漏计时的灌溉时长,“这是江南老农和北境军屯的士兵一起画的,他们说南北气候不一样,得按图上的‘土规矩’来。”

萧越翻开另一页,是草原的游牧历法——什么时候迁徙能避开风沙,哪片草场的牧草最适合养马,旁边用汉话注解着“相当于中原的清明后十日”。他笑着点头:“好,这样不管是种地的、放牧的,都能看懂了。”

编撰到最后,连温砚都加入进来,他给每种农具画了“使用时辰表”,写明“犁地一个时辰后需歇马半个时辰”“水车转动两刻钟要清理杂草”,旁边还配着简单的算学公式,方便农人计算工时。

“陛下,这册子印出来,怕是要轰动天下。”李德全看着堆积如山的手稿,忍不住感叹,“以前农人们靠老辈口传,记错一句就可能歉收,现在白纸黑字写着,还有图照着,心里就踏实了。”

萧越拿起一页手稿,上面有个老农歪歪扭扭的批注:“去年按这法子种的玉米,真的比往年多收了三袋。”字迹虽丑,却透着一股实在的欢喜。他忽然道:“不用雕版印刷,用活字。”

“活字?”苏明远愣了一下,“那种字块能反复用的法子?”

“对。”萧越道,“各地的气候、作物不一样,用活字能随时增减内容,给江南加一页水稻的新种法,给北境添一段耐寒麦的窍门,方便得很。”

活字印刷的工匠们连夜赶工,把《知时要术》的字块刻出来。开工那日,萧越亲自去了印书坊,看着工匠们排字、上墨、铺纸,“唰唰”几下,一页带着墨香的书稿就印好了,上面既有中原的农耕图,也有草原的牧马记,还有西域的葡萄架。

“陛下,第一册印好了!”工匠捧着刚晾干的册子,双手递过来。

萧越接过册子,封面是用江南的蓝印花布做的,上面绣着“知时要术”西个大字,旁边还绣了个小小的木滴漏。他翻开第一页,是自己写的序言:“天地有常,农耕有时,知时而作,方得丰年。”

窗外,农学堂的孩子们正在背诵新学的《农时歌》,“滴漏滴答,春种发芽;镰刀霍霍,秋收满车……”歌声混着印书坊的油墨香,像一首酝酿着丰收的曲子。

萧越忽然想起,刚登基时,他连“一旬”有几天都要问李德全,而现在,他正和一群老农、工匠、甚至草原头领一起,写下一本能让天下人吃饱饭的书。他十二岁的人生里,没有同龄人的嬉闹,却有了比这更沉甸甸的欢喜——看着那些曾经模糊的“老规矩”,变成清晰的文字和图画,指引着人们走向更安稳的日子。

印书坊的活字还在“咔嗒”作响,一页页书稿从机器里出来,带着新墨的光泽,像一片片展开的绿叶,要铺遍大雍的每一寸土地。

萧越知道,这本书能带来的,不只是更好的收成,更是一种信心——让百姓相信,日子是能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一点点变好的。而这,比任何金戈铁马都更能让天下安稳。



    (http://www.220book.com/book/MNA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十二岁帝师,朕的现代魂整顿河山 http://www.220book.com/book/MNAV/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