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五十三章 水退痕存,共护碑前话新生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十二岁帝师,朕的现代魂整顿河山 http://www.220book.com/book/MNAV/ 章节无错乱精修!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十二岁帝师,朕的现代魂整顿河山

黄河水位回落的第三日,郓城的淤泥还没干透,萧越就带着人在河堤最高处选址——这里要立一块“共护碑”,刻下所有参与抗洪的人名。

工匠们冒着手腕深的泥浆,打下第一块基石。赵毅的禁军、苏明远带的农人、巴图的草原族人,还有自发赶来的郓城百姓,都围在旁边,看着基石没入泥土,像看着一个沉甸甸的承诺。

“陛下,这碑要刻多少字?”石匠师傅擦着汗问,手里的凿子己经磨得发亮。

萧越指着旁边堆成小山的名册:“一个都不能少。不管是扛木桩的禁军,还是送羊毛毡的草原兄弟,哪怕是像巴特那样捡石子的孩子,都得刻上去。”

巴图听到这话,咧开嘴拍了拍巴特的头:“听见没?你这小不点,名字要跟陛下的旨意一起,刻在石头上了!”

巴特挺起小胸脯,手里还攥着抗洪时捡的鹅卵石,石面上被洪水冲刷出一道光滑的痕。“我要把这石头嵌在碑角!”他跑到石匠身边,把石子递过去,“让它也看着咱们把日子过好!”

石匠笑着接过来:“好!就嵌在最显眼的地方!”

立碑的日子定在秋分。那天,郓城的百姓几乎都来了,连周边州府的人也赶着来看热闹。新修的河堤上,挂满了各族的饰物——中原的红绸、草原的狼牙、西域的铜铃,风一吹,叮当作响,像在唱一首和解的歌。

揭碑的瞬间,人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碑上的名字密密麻麻,却排列得整整齐齐,汉话、草原符号、西域文字交织在一起,被石匠刻得苍劲有力。碑顶刻着西个大字:“天下同堤”,是萧越亲笔写的,笔锋里带着少年人的刚劲,也藏着超乎年龄的温润。

“念一念!念一念!”有人在人群里喊。

沈砚拿起名册,高声念起来:“赵毅,禁军统领,率部扛木桩三百根;巴图,草原首领,献羊毛毡百张;李秀莲,郓城农妇,送姜汤五十桶……”

念到巴特的名字时,少年忍不住喊了声“到”,引得众人都笑起来。笑声里,有个白发苍苍的老河工忽然抹起了眼泪:“活了七十年,见过六次黄河决堤,从没见过这样的场面——汉人、胡人、草原人,像拧麻绳似的拧在一起,把洪水挡在了堤外。这碑,该立!该立啊!”

萧越走到老河工身边,扶着他的胳膊:“老人家,这碑不只是记着抗洪的人,更是记着一个理——洪水面前,没有你我,只有咱们。”

老河工连连点头,指着碑下的鹅卵石:“你看这石头,被洪水冲得没了棱角,却更结实了。咱们也一样,经这么一遭,心贴得更近了。”

仪式结束后,百姓们没散去,自发在河堤边搭起了长棚,摆上各家的吃食——中原的馒头、草原的奶疙瘩、西域的葡萄干,还有郓城人新煮的鱼汤,用的是刚从退水的河道里捞的鱼。

赵毅和巴图凑在一起喝酒,酒碗碰得震天响。“明年开春,我让军屯的弟兄教你们种麦子!”赵毅红着脸喊。

“我让草原的牧人给你们送好马!”巴图也喊,“拉犁耕地,比牛还管用!”

苏明远则在给农人们讲“灾后补种”的法子,手里拿着新画的图谱:“洪水退了,地里的淤泥最肥,种点萝卜、白菜,冬天准能有收成……”

萧越站在长棚外,看着这热闹的景象,忽然觉得,这“共护碑”不只是一块石头,更是一道心堤——它比黄河的堤坝更坚固,能挡住比洪水更难消弭的隔阂。

夕阳西下时,碑上的字被镀上一层金辉。有个孩童指着碑顶的“天下同堤”问父亲:“爹,这字啥意思?”

父亲抱起孩子,指着远处交融的人群:“就是说啊,不管你是种地的,还是放牧的,头顶的天是一个,脚下的地是一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萧越听到这话,忽然想起刚登基时,魏党曾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而现在,他亲眼看见,不同族群的人能围着一张桌子喝汤,能为了一块石碑热泪盈眶,能把彼此的名字刻在同一块石头上,像刻进彼此的生命里。

晚风拂过,碑角的铜铃叮当作响,混着远处的笑语,在河堤上久久回荡。十二岁的帝王知道,这铃声里藏着的,是比任何战功都更珍贵的胜利——当“我们”取代了“你们”“他们”,当“天下同堤”刻进每个人心里,这片土地上的新生,才刚刚开始。

他转身离开时,夕阳正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与“共护碑”的影子交叠在一起,像一个少年,正与他守护的天下,紧紧相依。



    (http://www.220book.com/book/MNA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十二岁帝师,朕的现代魂整顿河山 http://www.220book.com/book/MNAV/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