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封地时,大雍的土地渐渐沉静下来,却藏着另一番热闹。
江南的稻仓里,农人正把新收的稻谷倒进粮仓,稻鱼干挂在房梁上,像一串串金黄的帘子;北境的军屯里,士兵们将腌好的泥鳅装进陶罐,埋在雪地里,说这样开春吃更鲜;西域的葡萄架下,胡商们正用新酿的葡萄鸡油抹在羊皮袄上,说是能防潮保暖。
萧越坐在养心殿的暖阁里,翻看着各地送来的“冬藏账册”。江南的粮仓账上写着“稻鱼共生田,亩产较去年增三成”,旁边还画着个笑眯眯的鱼形图案;北境军屯的账册里夹着片干枯的泥鳅鳞,据说能“来年防虫”;西域的账册更有趣,用葡萄藤编成封面,里面贴着风干的葡萄叶。
“陛下,苏先生送新米来了!”李德全捧着个小布袋进来,里面的米粒圆润,带着淡淡的清香,“说是江南最好的‘稻鱼米’,特意留了一石给宫里尝鲜。”
萧越抓起一把米,指尖碾过,米粒滑润如玉。“煮成粥,分些给百工阁和百草堂的先生们,”他笑道,“今年辛苦他们了。”
话音刚落,巴图带着巴特来了,父子俩裹着厚厚的羊毛毡,怀里还抱着个大陶罐。“陛下,尝尝草原的‘奶酒炖肉’!”巴图掀开罐盖,浓郁的肉香混着奶香飘出来,“用的是今年新养的羊,加了中原的桂皮,比往年的香!”
巴特则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晒干的奶浆草:“这是我跟着医者采的,泡在奶茶里喝,冬天不咳嗽。”
暖阁里顿时热闹起来,李德全指挥着小太监架起小炉,把奶酒炖肉热上;苏明远闻讯赶来,带来了江南的桂花糖藕;赵毅也从军营跑过来,手里提着军屯腌的泥鳅,说是“下酒最好”。
小炉上的陶罐“咕嘟”作响,肉香、米香、酒香混在一起,像把大雍的西季都炖进了一炉。
“今年的冬天,比往年暖。”巴图喝着奶酒,感慨道,“以前草原上这个时候,总要担心草料够不够,今年跟中原换了不少豆饼,牛羊都上了膘,连风雪都不怕了。”
作者“南宫潇斌”推荐阅读《十二岁帝师,朕的现代魂整顿河山》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赵毅啃着泥鳅干,接话道:“可不是嘛!北境的百姓,今年都学着军屯的法子腌泥鳅、存麦种,再也不用怕开春断粮。前几日我去巡查,见家家户户屋檐下都挂着腌肉,比去年多了一倍!”
苏明远笑着给众人盛新米粥:“这都多亏了《知时要术》。江南的老农学了‘稻鱼共生’,冬天不愁没鱼吃;岭南的农人用‘稻鸭共生’的鸭粪肥田,连冬小麦都长得壮实。”
萧越看着他们说笑,忽然想起去年冬天,自己还在为魏党余孽和黄河水患焦头烂额,夜里常被冻醒。而现在,暖阁里炉火正旺,来自各地的吃食在炉上冒着热气,不同的口音说着同一件事——“今年收成好”。
“其实啊,”萧越舀起一勺奶酒炖肉,暖意从舌尖流到心底,“朕十二岁登基时,总想着要做些惊天动地的大事,才能稳住江山。现在才明白,让百姓冬天有暖衣,炉上有热饭,檐下有存粮,就是最大的事。”
巴图用力点头:“陛下说得是!草原人常说,‘肚子暖了,心就安了’。今年各族人凑在一起想办法,种地的种地,养畜的养畜,日子比蜜甜,谁还愿意打仗?”
巴特忽然指着窗外:“陛下您看!下雪了!”
众人抬头望去,雪花正纷纷扬扬落下,给宫墙镀上一层白。远处的百工阁和百草堂还亮着灯,温砚大概还在琢磨新工具,老郎中怕是在整理今年的药方。
“这雪下得好,”苏明远笑道,“瑞雪兆丰年,明年准又是个好年成。”
小炉上的陶罐还在“咕嘟”响,像在应和他的话。萧越望着窗外的雪,忽然觉得,这暖阁里的烟火气,比任何龙袍玉带都更让他安心。所谓帝帅,不是要让所有人都臣服于脚下,而是要让他们能围在同一炉火边,笑着分享彼此的收成,盼着同一个春天。
雪越下越大,暖阁里的笑声却没停。十二岁的帝王知道,这个冬天,大雍的每一户人家,大概都像这暖阁一样,炉火烧得旺,存粮堆得满,心里装着对来年的期盼。
而这,就是他用少年肩膀扛起的天下——没有那么多传奇,却有着最扎实的温暖,在每一缕烟火里,在每一句闲话中,稳稳地扎根,生长。
(http://www.220book.com/book/MNA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