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五十六章 共学堂开,童声混语话新知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十二岁帝师,朕的现代魂整顿河山 http://www.220book.com/book/MNAV/ 章节无错乱精修!
 

上元节刚过,京城的共学堂就敲起了开课的钟。

学堂是在旧驿馆基础上改的,院墙刷得雪白,上面画着各族的风物——中原的稻田、草原的羊群、西域的葡萄架,连门口的石狮子都被孩子们缠上了五彩的羊毛绳,透着股说不出的热闹。

萧越站在窗户外,听着里面的读书声。沈书砚领着一群孩子念《农时歌》,汉话的韵律里,混着巴特的草原口音和西域孩童的胡腔,虽不整齐,却格外鲜活。

“‘滴漏滴答,春种发芽’——巴特,你把‘芽’念成‘呀’啦!”沈书砚板起小脸纠正,自己却先笑了,“跟着我念,芽——”

“呀——”巴特梗着脖子学,引得满堂哄笑。

教书的先生是农学堂的老秀才,兼通草原语和几句胡话。他没制止孩子们笑,反而拿起一幅《百物图》,指着上面的犁问:“谁知道这叫什么?用中原话怎么说,用你们的话又怎么说?”

“中原话叫犁!”一个江南孩童举手。

“草原话叫‘豁勒’!”巴特抢着答。

西域孩童则用手指在桌上画了个犁的形状,嘴里发出“咔啦”的声响——那是犁地时的动静。

先生笑着点头:“都对!记住彼此的说法,将来一起种地,才不会闹笑话。”

萧越看着这一幕,转头对苏明远道:“你编的课本很有用,把农具、作物都画出来,比单教文字强多了。”

苏明远手里还拿着新印的课本,封面上是各族孩子一起种地的插画:“臣让画师跟着农人们跑了三个月,确保画得准。您看这页的‘稻鱼共生’,连鱼的品种都分出来了,江南的鲫鱼、北境的泥鳅,孩子们一看就认得出。”

正说着,温砚带着几个工匠送来新做的“教具”——木制的纺车模型、能拆开的犁头、甚至还有个小小的“葡萄鸡”鸡笼,里面放着只绒毛小鸡,引得孩子们都围了过来。

“这纺车,中原叫‘纺车’,草原叫‘捻线车’,”温砚转动模型,纱线簌簌缠绕,“其实原理一样,都是把纤维拧成线。你们看这齿轮……”

十二岁帝师,朕的现代魂整顿河山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十二岁帝师,朕的现代魂整顿河山最新章节随便看!

他说着,用草原话解释了几句,巴特立刻瞪大眼睛:“我娘的羊毛车,也是这么转的!”

西域孩童也指着鸡笼,用生硬的汉话道:“我家……葡萄架下,有这个!”

窗外的萧越忽然想起,刚登基时,朝堂上还在争论“是否该让异族学汉话”,而现在,共学堂里的孩子,正自发地用彼此的语言解释纺车和鸡笼,像一群小鸟,叽叽喳喳地搭着属于他们的桥。

午时课间,孩子们聚在院子里分享午饭。沈书砚的母亲做了江南的米糕,巴特带了草原的奶豆腐,西域孩童的包裹里则是葡萄干和馕。他们把吃食堆在一块石板上,你一块我一块,吃得满脸都是。

“你的米糕……甜。”巴特往沈书砚手里塞了块奶豆腐,“这个……香。”

沈书砚也回赠一块米糕:“你尝尝,放了桂花的。”

萧越看着石板上混杂的吃食,忽然觉得,这就是最好的“教化”——不是生硬的灌输,而是让孩子们在分享米糕和奶豆腐的过程中,自然地明白“你的”和“我的”,最终会变成“咱们的”。

离开共学堂时,上课铃又响了。这次是百草堂的老郎中来教课,手里拿着晒干的草药,教孩子们辨认:“这是艾草,中原用来驱邪,草原用来止血……”

孩子们的声音跟着响起,汉话、草原语、胡语混在一起,像一首稚嫩的歌,飘出学堂,飘向远处的市井。萧越知道,这些孩子长大后,或许会成为农夫、工匠、医者,他们未必记得课本上的字句,却一定会记得,曾和不同族群的伙伴,一起啃过同一块馕,一起数过纺车上的齿轮。

而这,就是他为大雍种下的,最珍贵的种子——不是疆土的扩张,不是权力的巩固,而是让“理解”和“亲近”,像共学堂院墙上的藤蔓,悄无声息地爬满每一个角落,最终长成庇护这片土地的浓荫。

马车驶过街角,还能听见学堂里传来的笑声。十二岁的帝王靠在车壁上,嘴角噙着笑意。他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但只要共学堂的钟声继续敲响,只要石板上的米糕和奶豆腐还在被分享,这天下,就会朝着他期待的方向,慢慢生长。



    (http://www.220book.com/book/MNA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十二岁帝师,朕的现代魂整顿河山 http://www.220book.com/book/MNAV/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