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时节,江南的蚕室里飘着淡淡的蚕茧香。共学堂的孩子们又聚到了一起,这次是来瞧蚕宝宝“上山”——也就是吐丝结茧。
蚕室里摆着一排排稻草扎的“蚕山”,白胖胖的蚕宝宝正顺着稻草往上爬,吐出的银丝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像给稻草山裹上了一层薄纱。沈书砚踮着脚数茧子,嘴里念念有词:“一个、两个……巴特你看,这个茧子比拳头还大!”
巴特趴在蚕架边,眼睛瞪得溜圆。他带来的那批蚕卵果然孵出了蚕宝宝,虽然比江南的蚕小些,却也顺利结了茧。“我娘说,”他用还带着草原口音的汉话道,“这些茧子能跟羊毛混在一起纺线,织出来的布又暖又结实!”
西域的孩子则捧着个陶罐,里面装着他从家乡带来的红花汁。“阿婆说,”他指着正在煮茧的大锅,“用这个染丝线,颜色比葡萄汁还鲜亮!”
蚕农阿婆正拿着竹筷,把煮软的蚕茧往丝车上绕。银丝顺着车轮转动,渐渐缠成一缕,像抽不尽的月光。“你们看,”阿婆笑着说,“这一根丝看着细,百根千根缠在一起,就能织成锦缎。就像你们,中原的、草原的、西域的,凑在一起,才热闹呢。”
萧越站在蚕室角落,看着孩子们围着丝车打转。沈书砚学着阿婆的样子摇车,巴特帮着递蚕茧,西域孩子则小心地往丝线上滴红花汁,染出一抹浅浅的红。银丝、红花、孩子的笑脸,在昏黄的蚕室里织成一幅温暖的画。
“陛下,苏先生让人送新织的‘合欢锦’来了。”李德全轻声禀报,手里捧着一匹锦缎,上面用金线绣着各族孩子采桑养蚕的场景,江南的稻田、草原的羊群、西域的葡萄架都绣在边角,像被丝线串在了一起。
萧越摸着锦缎上凸起的纹路,忽然想起刚登基时,西域的丝绸比黄金还贵,草原的皮毛在中原也难得一见。而现在,江南的蚕丝能绣草原的狼,草原的羊毛能混中原的丝,连西域的红花都成了染丝的染料——这些曾经隔着千山万水的物事,如今被一缕丝线牵到了一起。
“把这匹锦缎送到共学堂,”萧越道,“让先生们教孩子们认上面的花纹,告诉他们,这天下的好物,本就该凑在一起。”
离开蚕室时,孩子们正把自己结的茧子装进小盒子。沈书砚的盒子里放着最大的茧,巴特的盒子里混着几颗羊毛球,西域孩子的盒子里则垫着葡萄叶。他们约定,秋天共学堂的“丰收节”上,要用这些茧子和羊毛织一块小毯子,送给陛下做礼物。
“我们要织上稻鱼、羊群和葡萄!”沈书砚举着盒子喊。
“还要织上共学堂的钟!”巴特补充道。
萧越回头挥手,看着他们的笑脸被蚕茧的白光映得发亮。他知道,这缕丝线牵起的,不只是丝绸和皮毛,更是孩子们心里的“我们”——这个词比任何政令都更有力量,能让不同族群的孩子,自然而然地想一起织一块毯子,想一起盼一个丰收。
马车驶过桑田,车轮碾过掉落的桑叶,发出细碎的声响。萧越掀开窗帘,看见夕阳把蚕室的影子拉得很长,里面的丝车还在转动,转出的银丝像一条看不见的线,一头连着江南的桑田,一头连着草原的毡房,一头连着西域的葡萄园,最终都系在了孩子们的小盒子里。
十二岁的帝王靠在车壁上,指尖还留着锦缎的微凉。他忽然明白,所谓帝帅的功业,不必是开疆拓土的赫赫战功,也可以是让一缕丝线牵起万家情,让不同的人笑着说“我们”——这或许不够惊天动地,却足够温暖,足够让这片土地上的日子,像“合欢锦”上的花纹一样,越来越热闹,越来越鲜亮。
风从车窗钻进来,带着蚕茧的清香。萧越知道,等到秋天,那床孩子们亲手织的小毯子,定会比任何珍宝都更让他珍视。因为那上面织着的,是比黄金更珍贵的东西——是孩子们心里,那片用丝线织成的、没有疆界的天地。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十二岁帝师,朕的现代魂整顿河山(http://www.220book.com/book/MNA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