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六十五章 年关将近,万姓同盼一岁安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十二岁帝师,朕的现代魂整顿河山 http://www.220book.com/book/MNAV/ 章节无错乱精修!
 作者“南宫潇斌”推荐阅读《十二岁帝师,朕的现代魂整顿河山》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腊月的寒风刮过京城,却吹不散街头巷尾的暖意。家家户户忙着扫尘、腌肉、裁新衣,连西域商栈的胡商们都学着贴起了春联,虽然字歪歪扭扭,却透着股认真的欢喜。

共学堂的孩子们在先生的带领下,正给街坊邻里送“福包”——里面装着江南的桂花糖、北境的炒花生、草原的奶片、西域的葡萄干,都是他们攒了一整年的“宝贝”。巴特捧着福包,被冻得通红的手却攥得很紧:“张阿婆,这是我娘做的奶片,泡水喝能暖身子!”

张阿婆笑得眼角堆起皱纹,往他兜里塞了块麦芽糖:“好孩子,奶奶给你留着腊肉,年三十来吃!”

萧越穿着厚棉袍,混在人群里看孩子们忙碌。沈书砚正踮着脚,给西域商栈的门楣贴福字,胡商老板在一旁用生硬的汉话念:“福……到?”

“是福到!”沈书砚纠正道,“倒着贴,福气就来了!”

胡商立刻让伙计把福字倒过来,还学着中原人的样子,在门框上挂了串红辣椒,引得孩子们都笑起来。

走到百工阁,见温砚带着工匠们在赶制“团圆锁”——用各族的金属熔在一起铸的,锁身上刻着“天下同春”,钥匙柄则做成稻穗、羊毛、葡萄藤的形状,分别对应中原、草原、西域。“这锁啊,”温砚举着锁晃了晃,“要让各族百姓都挂在门上,就像一家人锁在一块儿,分不开。”

苏明远也来了,手里捧着新印的《岁时记》,里面画着各族过年的习俗:江南的年糕、草原的篝火、西域的灯舞,旁边用三种文字写着“过了年,都是新日子”。“臣让各州府都照着印,”苏明远笑道,“让百姓们知道,不管咋过年,盼头都是一样的。”

街角的粥棚前,巴图带着族人在给穷苦人施粥。大锅里煮的是“五谷粥”,有江南的米、北境的麦、草原的小米、西域的豆子,咕嘟咕嘟冒着热气。“喝了这粥,”巴图舀着粥喊,“冬天不冷,来年不饿!”

有个衣衫褴褛的老汉,接过粥碗时抹着眼泪:“活了六十岁,头回见草原的爷们给俺们熬粥……这日子,真不一样了。”

萧越看着这一幕,忽然想起刚登基那年的冬天,京城里饿殍遍地,流民挤满了城门。而现在,粥棚里的热气能驱散寒风,孩子们的笑声能盖过吆喝,连西域的胡商都知道贴福字——这些变化,比任何奏折都更能说明,天下真的在变好。

“李德全,”他道,“让内务府多备些年货,分发给守城的士兵、孤寡老人,还有各族的商户。告诉他们,宫里的年夜饭,跟百姓家的一样,都有稻鱼、羊肉、葡萄酿。”

暮色降临时,孩子们提着灯笼开始“辞旧”——挨家挨户敲门,送上福包,说一句“旧岁去,新岁来”。萧越站在巷口,听着他们的声音在巷子里回荡,中原话里混着草原腔,胡语中夹着汉词,像一首温柔的歌。

有个孩子跑过来,把手里的灯笼塞给萧越:“陛下,这是‘光明灯’,提着它,新的一年啥都亮堂!”

灯笼是用桑皮纸糊的,上面画着共学堂的孩子们手拉手,纸边缘还沾着点葡萄汁,是西域孩子不小心蹭上的。萧越提着灯笼,看着光晕里的人影,忽然觉得,这灯笼照见的,不只是眼前的路,更是往后的日子——那些日子里,各族的孩子会一起长大,各族的百姓会一起过日子,像这灯笼的光一样,暖融融的,再也分不出彼此。

寒风还在刮,却吹不冷这满街的暖意。十二岁的帝王提着灯笼,慢慢往宫走。他知道,这个年,会有很多人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过年,但他们心里的期盼是一样的——盼着来年的收成,盼着孩子的成长,盼着这天下,能一首这么暖下去。

而他,会继续提着这盏灯,照亮每一条路,守护每一份暖,首到这“天下同春”,真的刻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再也磨灭不了。



    (http://www.220book.com/book/MNA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十二岁帝师,朕的现代魂整顿河山 http://www.220book.com/book/MNAV/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