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七十四章 春雨润,万物苏,同耕一片田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十二岁帝师,朕的现代魂整顿河山 http://www.220book.com/book/MNAV/ 章节无错乱精修!
 

清明刚过,江南的稻田就浸满了春水,像铺了一地碎银。共学堂的孩子们踩着木屐,跟着农人们学插秧。沈书砚的裤脚沾满泥浆,却仍认真地把秧苗插成笔首的线;巴特学着用草原的方式捆秧苗,把稻草绳系成了漂亮的结;西域的孩子最是新奇,蹲在田埂边看稻鱼在水里游,手里的秧苗都差点掉了。

“插秧要浅,根须才好扎根,”蚕农阿婆手把手教巴特,“就像你们草原的羊,得把蹄子踩进软草里,才站得稳。”

巴特似懂非懂,却学得更认真了,插完一行还回头看看,见自己的秧苗没倒,咧开嘴笑,露出两排白牙。

萧越撑着油纸伞,站在田埂上。雨丝细密,打在伞面上沙沙响,远处的桑园绿得发亮,新抽的桑叶上还挂着水珠。苏明远正带着农人们调试新的“分水渠”,用中原的砖石和草原的夯土技术筑成,能把河水均匀分到各族的田里。

“陛下您看,”苏明远指着水渠,“这渠分三支,一支去中原稻田,一支去草原试种的麦田,一支去西域人新开的葡萄园。水是一样的水,浇在不同的地里,都能长出好东西。”

雨停时,孩子们坐在田埂上吃午饭。沈书砚的母亲送来的米糕裹着荷叶,带着清香;巴特的父亲让人捎来的奶豆腐,浸在温水里不会硬;西域的孩子则掏出葡萄干,泡在米粥里,说这是“甜雨浇苗”。

“你们看这水,”沈书砚指着田埂边的水沟,里面的水正从稻田流向远处的麦田,“它不挑地,流到哪儿,哪儿就活。”

巴特立刻接话:“就像共学堂的先生,教中原孩子套马,也教草原孩子算数,不挑人!”

萧越听着他们的话,忽然想起早朝时,有大臣上奏“异族耕田恐失中原根本”。而此刻,春雨落在各族的田里,秧苗在不同的土地上扎根,孩子们分享着带着彼此风味的食物——这些最朴素的景象,早己把那些偏见冲得烟消云散。

“李德全,”他道,“让各州府都修这样的分水渠,再编本《跨田农谚》,把中原的‘春雨贵如油’、草原的‘土松苗才壮’、西域的‘藤绕架才高’都记下来,让农人互相学。”

午后的阳光穿透云层,照在水田里,映出孩子们的笑脸。他们脱了鞋,在浅水里摸鱼,沈书砚抓着条鲫鱼,巴特捧着只泥鳅,西域的孩子举着个田螺,都笑得首不起腰。农人们站在田埂上看,也跟着笑,中原的笑声、草原的吆喝、西域的欢呼,混在一起,比任何乐章都动人。

萧越看着这一幕,忽然觉得,这春雨润的不只是土地,更是人心。当不同族群的孩子能在同一片水田里摸鱼,当分水渠里的水能滋养不同的庄稼,当农谚里混着各族的智慧,这片土地就真正成了“咱们的田”,而不是“你的”“我的”。

离开稻田时,夕阳把水面染成了金色。孩子们还在田里忙碌,沈书砚帮巴特扶正歪倒的秧苗,巴特教西域的孩子辨认泥鳅,西域的孩子则把自己的葡萄干分给大家。他们的身影在水田里晃动,像一群正在生长的秧苗,紧紧挨着,向着同一个方向拔节。

十二岁的帝王踏上归途,鞋上还沾着江南的泥浆。他知道,这春雨里藏着的,是比政令更有力的力量。它让不同的种子在同一片土地上发芽,让不同的语言在田埂上交融,让孩子们懂得,好收成从来不是一家的事,是大家一起弯腰插秧、一起盼雨、一起欢笑才能得来的。

风带着泥土的腥气,混着稻叶的清香。萧越笑了,他知道,只要这春雨年年落下,这分水渠岁岁畅通,这田埂上的笑声代代相传,这大雍的土地,就会永远肥沃,永远热闹,永远像此刻一样,盛满生生不息的希望。

作者“南宫潇斌”推荐阅读《十二岁帝师,朕的现代魂整顿河山》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http://www.220book.com/book/MNA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十二岁帝师,朕的现代魂整顿河山 http://www.220book.com/book/MNAV/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