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的雨,带着几分凉意,却浇不灭共祭陵园里的香火。各族百姓捧着祭品,排着长队走向纪念碑——碑上没有名字,只刻着“护土者”三个大字,底座刻满了不同的符号,中原的隶书、草原的狼纹、西域的葡萄纹,在雨雾中融成一片肃穆。
萧越一身素衣,手里捧着一束野菊,站在人群后。前排的老人们正给孩子讲过去的事:“那年北境告急,中原的兵、草原的骑、西域的商队护卫,都顶在最前面,没分过你我……”一个草原老阿妈抹着泪,手里的奶酒洒在碑前:“俺儿子跟中原的娃并排倒下的,他们说,要让后面的人能安稳种地……”
共学堂的孩子们捧着自己做的白花,轻轻放在碑前。沈书砚的花用稻秆编的,巴特的用羊毛扎的,西域的孩子用葡萄藤缠的,白花堆在一起,像一片素净的雪。“先生说,他们是为咱们死的,”沈书砚小声对巴特说,“咱们得记着,不能再打架了。”
巴特重重点头,用袖子擦了擦雨珠:“俺阿爸说,先烈的血混在一起,咱们就该像一家人。”
萧越听着孩子们的话,望着那座无名碑,忽然想起三年前,各族还各祭各的英烈,连陵园都隔着老远。而现在,他们共用一座纪念碑,共捧一束香火,连孩子都懂得“血混在一起就该是一家人”——这些变化,比任何碑文都更能告慰逝者。
祭典由各族代表共同主持。中原的老将军诵读祭文,声音沙哑却有力:“不问来处,只记归途;不分族群,同护热土……”草原的萨满唱起古老的安魂曲,调子苍凉却温暖;西域的长老则撒下一把葡萄籽,说“让希望从牺牲的土地上长出来”。
雨停时,百姓们开始往纪念碑上系红绳。红绳上挂着各族的信物:中原的香囊、草原的狼牙、西域的琉璃珠,密密麻麻缠满碑身,像一件守护的铠甲。一个年轻士兵指着红绳对身边的同伴说:“你看,他们把念想都系在这儿了,咱们往后守的,就是这些念想。”
萧越走到碑前,轻轻系上一根红绳,绳上挂着枚小小的“同心结”,是用中原的丝、草原的毛、西域的线缠成的。他想起那些在边关、在洪灾、在饥荒中逝去的人,他们或许从未想过,自己用生命守护的土地上,如今会有这样一幅各族共祭的景象。
“李德全,”他道,“让史官把今日的共祭记下来,写清楚各族百姓如何同献祭品、同系红绳。告诉后人,这土地上的英烈,是所有人的亲人;这土地上的安宁,是所有人的牵挂。”
离开陵园时,夕阳穿透云层,给纪念碑镀上了一层金光。孩子们还在碑前捡着散落的花瓣,小心翼翼地埋进土里。沈书砚说“要让花长在这儿,陪着他们”,巴特说“长出来的花会有好多颜色”,西域的孩子则说“就像咱们的家”。
十二岁的帝王回望那座丰碑,忽然觉得,这清明祭的意义,不止是缅怀,更是传承。传承先烈不分你我的守护,传承血与火中淬炼出的同心,传承孩子们口中“不能再打架”的朴素心愿。当各族人能在同一座碑前落泪,能为同一段历史沉默,这天下的根基,就扎得比磐石还深。
晚风吹过陵园的松柏,带着泥土的。萧越握紧了手里的野菊,花瓣上的水珠滴落在手背上,微凉,却像有股暖流顺着血管蔓延。他知道,只要这共祭年年举行,只要红绳上的信物代代相传,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安宁,就会永远被守护,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就会永远记得——他们共饮一江水,共守一片土,本就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十二岁帝师,朕的现代魂整顿河山(http://www.220book.com/book/MNA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