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八十七章 谷雨临,新渠通处稻花香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十二岁帝师,朕的现代魂整顿河山 http://www.220book.com/book/MNAV/ 章节无错乱精修!
 

谷雨这天,江南的新渠终于通水了。两岸挤满了各族百姓,中原的农夫扛着锄头,草原的驻屯兵牵着水牛,西域的商队子弟捧着陶罐,都等着见证这刻——渠水是从百里外引来的,渠道用中原的夯土术、草原的石料堆砌法、西域的防渗技术合力修成,能灌溉两岸万亩稻田,连最年长的老农都说“活了一辈子,没见过这么结实的渠”。

萧越站在渠坝上,看着苏明远挥动铁锹,铲开最后一道土埂。清澈的渠水奔涌而出,像一条银带钻进稻田,干裂的土地发出“滋滋”的声响,贪婪地吮吸着活水。田埂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中原的号子、草原的呼哨、西域的喝彩混在一起,惊得水鸟扑棱棱飞起,在天空盘旋成一片。

“快看!”沈书砚指着渠水,只见几尾稻鱼顺着水流游进新田,鱼鳞在阳光下闪着光。他身边的草原少年巴特拎着水桶,正把带来的草原鱼苗倒进渠里:“阿爸说,中原的稻鱼和草原的裂腹鱼混着养,能长得更肥!”

西域的孩子则把陶罐里的葡萄籽撒进渠边的洼地:“先生说这里潮湿,能种出酿酒的葡萄,等稻子熟了,咱们就酿‘稻葡酒’!”

萧越看着这一幕,忽然想起修渠时的争执。起初,中原工匠说“石料该用江南的青石”,草原汉子坚持“草原的玄武岩更硬”,西域匠人则建议“加层树脂防渗”,吵了三天三夜,最后竟真的想出了“青石打底、玄武岩砌壁、树脂勾缝”的法子,修出的渠比任何一方单独设计的都更耐用。

“李德全,”他道,“让各州府都派工匠来学这修渠法子,把‘共筑’的章程记下来——不争谁的法子好,只论怎么做得牢。再给这渠起个名,叫‘合流渠’,记着是各族的智慧让水合在一起,滋养同一片田。”

渠水慢慢漫过田垄,农人们开始插秧。中原的妇人教草原的姑娘分秧苗,说“三株一丛才匀称”;草原的汉子帮中原的老汉扶犁,说“牛要顺着力气赶”;西域的青年则蹲在渠边,用带来的西域工具清理水草,说“这样水才流得快”。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十二岁帝师,朕的现代魂整顿河山

田埂上的共学堂孩子们也没闲着,沈书砚带着大家用树枝在渠边画“分水线”,教各族孩子认“哪块田先浇水,哪块田后灌溉”;巴特则用羊毛绳扎了些小稻草人,插在田边吓唬鸟雀,绳上还系着西域的彩珠,风一吹叮当作响。

“陛下您看,”苏明远指着渠边新立的石碑,上面刻着修渠人的名字,密密麻麻,汉名、蒙古名、胡名交错排列,最后刻着“共饮一渠水,同耕万亩田”十个大字,“这碑立在这儿,往后谁来都知道,这渠不是哪一族修的。”

萧越点头,指尖拂过那些陌生的名字。他知道,这些名字或许不会被写进史书,却会被这片土地记住——记住他们如何放下争执,如何合力筑渠,如何让一渠清水,流进了所有人的心里。

日头偏西时,渠水己浸透了大半稻田。各族人坐在田埂上歇脚,分食着带来的干粮。中原的米糕、草原的奶饼、西域的馕混在一起,就着渠水咽下,竟比任何宴席都香甜。有个老农喝着水笑:“这水甜,是因为掺和了各族的汗珠子!”

离开稻田时,晚霞把渠水染成了金红色。萧越回头望去,农人们还在渠边忙碌,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像一个个守护水渠的桩子。孩子们则脱了鞋,在浅水里踩水,中原的、草原的、西域的小脚丫溅起水花,混在一起,分不清谁是谁家的娃。

十二岁的帝王知道,这“合流渠”流的不只是水,更是人心。当渠水滋养出混养的鱼、混种的粮、混酿的酒,当田埂上的名字不分族群,当孩子们的笑声融在一起,这大雍的土地,就真正成了“合流”的江河,能容下所有的支流,最终汇成奔腾不息的洪流,载着所有人的希望,流向更远的丰饶。

晚风带着稻花香,吹过新渠的水面。萧越握紧了手中的铁锹,上面还沾着江南的泥土。他知道,只要这渠水年年流淌,只要修渠的智慧代代相传,这大地上就会开出更多“合流”的花,结出更甜的果,让各族人在同一片阳光下,笑着收获属于他们的——共同的春天。



    (http://www.220book.com/book/MNA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十二岁帝师,朕的现代魂整顿河山 http://www.220book.com/book/MNAV/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