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016 夏朝–发

小说: 夏商周秘史   作者:我有钱我有颜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夏商周秘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MP9C/ 章节无错乱精修!
 夏商周秘史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夏商周秘史最新章节随便看!

夏后发元年,斟鄩城的夯土城墙上,新王发正盯着远方的洛水。他刚从父亲皋的葬礼上回来,腰间还系着素色孝带,手里却攥着一柄青铜剑,那是大司马临终前塞给他的,说“夏王不能只有耒耜,还得有剑”。

“陛下,该回宫了。”太史令终平捧着祭文赶来,袍子上沾着泥点。

发没回头,声音带着少年人的冷硬:“终平,你说我爹是不是太软弱?让商族成汤骑到头上,还送粮送种,简首是养虎为患。”

终平叹了口气:“皋王是想让百姓安稳……”

“安稳?”发猛地转身,剑鞘撞到城砖上,“你看那亳都的炊烟,比咱们都城还旺!成汤收留的灾民,现在都成了他的兵!”他指着城楼下忙碌的百姓,“我爹种了十年地,换来了什么?诸侯还是不服,商族越来越强!”

这时,王后癸,发的母亲带着宫女赶来,手里捧着件厚披风:“秋凉了,别在风口站着。你爹刚走,国事再急,也得顾着身子。”

发没接披风,反而问:“娘,当年我爹罚我去桑田,是不是早就知道我会继位?”

癸王后摸着他的头,指尖触到他新长出的胡茬:“你爹是想让你知道,百姓的力气都在地里,君王的力气也该在地里。”

发甩开她的手:“可现在,刀都架到脖子上了,还种什么地?”

发继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撤了“教稼所”。那些教百姓读书种地的先生,被他派去看守边境,理由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终平拼死劝谏:“陛下,教稼所是皋王心血,撤了会寒了百姓的心!”

发正在擦拭那柄青铜剑,闻言冷笑:“寒心?让商族打到家门口才叫寒心!”他让人把教稼所的农具搬到太庙,和父亲的耒耜一起锁起来,“从今天起,夏朝要练出十万精兵,让成汤知道谁是天下共主!”

后宫里,癸王后看着被搬空的教稼所,对着皋的牌位落泪:“你看这孩子,性子怎么就这么烈……”

宫女劝她:“陛下也是为了夏朝好。”

王后摇头:“好?当年太康失国,就是因为忘了种地的根本啊。”

朝堂上,发提拔了一批主张强硬的年轻贵族,替换了皋王时期的老臣。有个叫乌获的力士,能举起千斤鼎,发让他做了禁军统领,每天在宫门前演练举重,说“要让诸侯看看夏朝的力气”。

为了筹军费,发恢复了孔甲时期的“贡赋制”,各部落不仅要交粮食,还得送青铜、玉器和奴隶。有穷氏首领不愿多交,发立刻派乌获带着禁军去“问罪”,烧了他们三座粮仓,吓得首领连夜送来双倍贡品。

“看到了吗?”发在朝堂上举起有穷氏送来的玉琮,“对付这些人,就得用拳头!”

终平在旁记录,笔尖微微发颤:“夏后发元年秋,征有穷氏,焚其仓廪,诸侯震恐。”

民间的怨言很快传开。洛水边的渔民阿石,看着被士兵抢走的渔网,对儿子说:“你爷爷常说,皋王在时,打鱼不用交三成税。现在倒好,不仅要交税,还得去修城墙。”

儿子指着远处新建的军营:“爹,他们说要去打商族,是真的吗?”

阿石望着亳都的方向,忧心忡忡:“打起来,苦的还是咱们百姓。”

成汤听说发的作为,派使者送来一车丝绸,附言说“愿与夏王共修农桑,勿起刀兵”。

发当着百官的面,把丝绸扔在地上:“成汤这是嘲讽我夏朝缺衣少食?”他让乌获把使者打了三十棍,赶出都城:“告诉成汤,明年春天,我会亲自去亳都‘视察’!”

癸王后知道后,把发叫到跟前,拿出当年皋王和商族交换的稻种:“你爹说,这稻种一季能收两石。成汤不是敌人,是邻居。”

发把稻种扫到地上:“娘,您就是被我爹教得太心软!等我灭了商族,天下的稻种都是咱们的!”

发继位第三年,商族成汤吞并了邻近的葛国。消息传到斟鄩,发正在举行阅兵式,十万士兵举着青铜戈呐喊,声震天地。

“陛下,该出兵了!”新提拔的上将军芒站起来,他是发的堂兄,总说“商族迟早要反”。

发却按住他的肩:“不急。葛国本就不服夏朝,成汤替咱们收拾了,正好省了力气。”他让人给成汤送了块祭肉,说“葛国不敬鬼神,该灭”,这是他从史官那里学来的权谋,想让成汤放松警惕。

成汤果然没看透他的心思,派人送来葛国的青铜鼎,说“愿归献夏王”。

发把鼎摆在太庙最显眼的地方,对百官说:“看,成汤还是怕咱们的。”可私下里,他却让芒偷偷联络那些不满商族的诸侯,约定来年共同伐商。

可诸侯们早己被发的强硬吓怕。有缗氏首领接到密信,连夜派人去亳都告密:“夏王发要伐商,还想借机吞并咱们。”

成汤得知后,没立刻备战,反而让人给发送去更多贡品,包括三十名精通耕种的农夫。

“成汤这是想干什么?”发看着那些农夫在籍田劳作,心里发疑。农夫们用的“代田法”,比夏朝的耕种效率高得多,很快吸引了都城的百姓围观。

有个老农叹道:“要是咱们也用这法子,今年就能多收三成粮。”

发听了这话,突然让人把农夫们抓起来:“你们是成汤派来的奸细,想动摇我夏朝民心!”

成汤派来的使者赶紧解释:“陛下,这些人是真心来教种地的……”发却把使者也关了起来,说“商族包藏祸心”。

终平听说后,跪在宫门前哭谏:“陛下,这会逼反商族的!”

发让人把他拖走,扔进大牢:“再敢多言,斩!”

消息传到亳都,成汤正在教百姓种麦。他放下锄头,对属下说:“发要动手了。”

属下请战:“咱们先打过去吧!”

成汤摇头:“他不仁,咱们不能不义。等他先出兵,天下人才会站在咱们这边。”

这年冬天,发以“商族不臣”为由,召集诸侯在盟津会盟。可到了约定那天,来的只有有穷氏、昆吾氏几个部落,连一半诸侯都没到。发坐在盟主的位置上,看着稀稀拉拉的队伍,脸色铁青。

“陛下,要不先回师吧?”芒低声劝道。

发猛地拍案:“回师?我夏王的脸往哪搁!”他强撑着举行了会盟仪式,还杀了个迟到的小部落首领祭旗,可诸侯们看他的眼神,多了几分畏惧,少了几分臣服。

会盟结束后,发带着军队在边境游行了一圈,没敢真的进攻商族。成汤却在亳都开了更大的粮仓,收留了那些被会盟折腾得倾家荡产的小部落百姓。

阿石的儿子就在这时投奔了亳都,写信回来:“爹,这里不用交重税,成汤还教我们种新麦。”

发的后宫里,渐渐挤满了各部落送来的美人。他最宠爱的是岷山氏献的两位女子,一个叫琬,一个叫琰,发为她们建了座“瑶台”,每天饮酒作乐,把朝政都交给了芒。

癸王后看着瑶台的灯火,想起皋王当年和她一起采桑的日子,心里像被针扎。她让人把琬和琰叫来,指着库房里堆积的贡品说:“这些都是百姓的血汗,你们住着瑶台,可知外面有多少人没饭吃?”

琬撇嘴:“王后老了,不懂陛下的心思。陛下是天下共主,就该享天下福。”

琰跟着笑道:“听说当年皋王连玉璧都熔了,真是寒酸。”

王后气得发抖,却只能看着她们扭着腰走了。

有天夜里,发在瑶台喝醉了,让宫女们跳战舞。他拔剑砍断了案几,大喊:“等我灭了成汤,就把亳都改成猎场,每天射猎为乐!”

这话传到大牢,终平在墙上刻下:“王耽于酒色,不思国政。”

芒趁机揽权,把那些反对他的老臣都安上通商的罪名,抄家流放。有个叫关龙逄的大夫,当年是皋王重用的农官,因劝谏发“莫忘农事”,被芒扔进了洛水。百姓们捞起他的尸体时,发现他怀里还揣着一本农书。

阿石听说关龙逄死了,偷偷在洛水边烧纸:“关大夫,你说的种地比打仗强,陛下怎么就听不懂啊……”

烧着烧着,远处传来马蹄声,是芒带着士兵在抓壮丁,发决定明年春天,一定要讨伐商族。

癸王后知道再也劝不动儿子,让人把皋王留下的那把耒耜从太庙取出来,摆在自己宫里。她每天对着耒耜落泪:“你爹用它种了十年地,换来十年安稳。现在这孩子,要用剑把安稳都劈碎了……”

成汤那边,早己做好了准备。他派间谍混进斟鄩,把夏朝的军备、粮库位置摸得一清二楚。

有间谍回报:“夏朝的士兵大多是抓来的壮丁,没吃饱过,怨声载道。”

成汤点点头:“民心不在夏,天意可知了。”

夏后发七年春,发亲率十万大军,号称“百万”,杀向亳都。出发前,他在太庙祭祖,对着皋王的牌位说:“爹,您看着,我会让夏朝比禹帝时还强!”

军队走到鸣条时,突然天降大雨,连下三天三夜。士兵们的盔甲被淋得生锈,粮草也被雨水泡烂。有个来自有穷氏的士兵,饿得啃树皮,被军官发现,当场斩杀。其他士兵见状,当晚就跑了一半。

“废物!都是废物!”发在帐里摔碎了酒壶。

芒进来禀报:“陛下,成汤的军队杀过来了,就在三里外!”

发拔剑出鞘:“怕什么?让乌获带禁军上!”

可乌获的禁军也早没了士气。他们大多是斟鄩的百姓,家里的亲人还在等着他们回去春耕。成汤的军队打过来时,有人认出对面阵里有自己的同乡,那些当年投奔商族的灾民,如今都穿着整齐的铠甲,拿着锋利的矛。

“别打了!”一个夏军士兵突然扔下戈,“成汤说了,投降的都有饭吃!”这话像野火一样传开,士兵们纷纷放下武器。乌获想杀人立威,却被自己的亲兵绑了起来,献给成汤。

发看着溃散的军队,才想起父亲的话:“百姓要的是能让他们安稳种地的君王。”可一切都晚了。芒战死在乱军之中,琬和琰被士兵抓去献给成汤,发自己则被商军围困在中军帐里。

成汤派人送来了酒和肉,说“君子不乘人之危,王可自便”。

发看着酒肉,突然大笑:“我发,夏后氏的子孙,岂能受你这商族小儿的恩惠!”他拔出青铜剑,却没刺向敌人,而是抹向了自己的脖子。

临死前,他仿佛看到父亲皋站在籍田边,手里握着那把熟悉的耒耜,对他说:“孩子,剑能劈开土地,却种不出庄稼啊。”

发死后,成汤没让军队进入斟鄩,而是派人去安抚百姓:“夏王己死,尔等皆为商民,照旧种地,赋税减半。”

癸王后打开粮仓,把仅存的粮食分给百姓,说:“这是皋王留下的最后念想,你们好生过日子。”

终平被从大牢里放出来,成汤让他继续做太史,记录这段历史。

终平在《夏史》里写道:“发用剑而弃犁,失民心,亡夏。”他把发的青铜剑和皋的耒耜一起摆在史馆,说:“后世君王若只见剑,不见犁,必重蹈覆辙。”

阿石带着儿子回到斟鄩,发现教稼所又开了,先生还是当年那些人,只是课本上多了商族的农法。

儿子指着新刻的石碑,上面写着“民为邦本”,问:“爹,这是不是皋王说的话?”阿石点头:“是,也是成汤说的。”

成汤建立商朝后,没有毁掉夏朝的宗庙,反而每年都来祭拜大禹和皋王。他在鸣条战场的旧址上,种了一片麦子,说:“这里流过太多血,该让它长出粮食了。”

癸王后在夏朝的宫殿里住到去世。临终前,她让人把那把耒耜送到亳都,交给成汤:“这是夏人最后的念想,也是给新王的提醒。”

成汤把耒耜摆在太庙,和商族的农具并排,说:“夏商本是一家,都得靠这东西活命。”

民间的歌谣里,发成了“刚愎自用”的反面教材。孩子们唱着:“发王剑,斩禾苗;皋王犁,长禾苗;剑锋利,禾苗倒;犁虽钝,吃饱饱。”

而那柄发用过的青铜剑,后来被商王当作礼器,送给了归顺的诸侯,剑身上刻着“止戈为武”,意思是,真正的武力,是让战争停止。



    (http://www.220book.com/book/MP9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夏商周秘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MP9C/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