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021 商朝–太甲

小说: 夏商周秘史   作者:我有钱我有颜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夏商周秘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MP9C/ 章节无错乱精修!
 

商太甲元年,亳都的蝉鸣裹着夏麦的焦香,漫过成汤陵前的石人。太甲穿着崭新的玄色朝服,却在衣襟里藏了片干枯的麦叶,那是仲壬临终前塞给他的,老人断气前还攥着他的手说:“淮水的稻子该扬花了。”

“陛下,祭典要开始了。”伊尹的声音带着晨露的湿意,他拄着的竹杖己换了新的,杖头却仍用着外丙当年包的铜皮。

太甲把麦叶塞进陵前的石缝,指尖被晒烫的石头烙得发麻:“伊尹,我爹和仲壬叔都爱庄稼,可我连菽麦都分不清,能当好这个王吗?”

伊尹弯腰捡起颗落在祭台上的麦粒,指腹的颗粒:“成汤陛下年轻时,还把稻种当成了杂草。治国就像舂米,刚开始总硌手,多碾几遍就顺了。”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喧哗,原来是教稼所的孩子们抬着新麦扎的牌坊来了,牌坊上用麦秸编着“三代接力”西个字,领头的阿禾举着陶制的耒耜模型,喊得嗓子发哑:“恭贺太甲王登基!”不知哪个调皮鬼还在牌坊顶上插了只陶制的麻雀,被风吹得晃晃悠悠,引得孩子们笑成一团。

王后妣甲捧着祭品走来,鬓边别着朵新摘的麦花。她手里的青铜豆里盛着三色麦饼:“陛下,伊尹大人,这是按成汤陛下传下的方子做的,黍米、小麦、菽豆各掺三成。”麦饼的热气里飘出淡淡的蜜香,“外丙王后说,五谷掺着吃,日子才周全。”说着从袖中掏出个锦囊,里面竟是只用麦秸编的小兔子,“这是涂山氏的巧娘编的,说让陛下见了能宽心。”

太甲咬了口饼,想起小时候,仲壬叔总把饼里的蜜枣挑给他吃。“妣甲,”他指着牌坊上的麦秸字,“让人把这牌坊搬到朝堂前,再把我爹和仲壬叔用过的木耒耜都摆出来。对了,把那只陶麻雀也挂上,看着热闹。”

太甲没住进历代商王的寝宫,反倒在教稼所旁边辟了间茅屋,说要先学三个月农活。茅屋的墙是用麦秸和泥糊的,屋顶盖着茅草,夜里能听见老鼠跑过的窸窣声,偶尔还有萤火虫从窗缝钻进来,在墙上投下忽明忽暗的光斑。

侍臣捧着锦缎被褥来换,被他扔到门外:“当年成汤陛下睡过柴房,我住茅屋算什么?”

结果第一晚就被蚊子叮了满脸包,第二天阿禾送来艾草编的驱蚊绳,笑着说:“陛下,这比龙涎香管用。”

头天学耕地,太甲握着耒耜的手磨出了血泡,阿禾想替他,被他按住:“你要是替我,将来百姓挨饿,我能让你替我扛着吗?”结果一使劲,耒耜插进地里拔不出来,他涨红了脸往后拽,反倒摔了个屁股墩,引得围观的百姓笑出了声。

太甲红着脸不撒手,首到伊尹拄着拐杖过来,教他用巧劲:“耕地要像给娃挠痒,得顺着肌理来,蛮干只会伤了地脉。”说着示范了两下,耒耜轻快地入土,太甲学着样子试了试,却把耒耜插进了田埂,溅了自己一脸泥。

有天早朝,太甲揣着满裤兜的麦粒上殿,裤脚还沾着泥。大司马乌获捧着兵书上奏:“西戎最近在边境囤积粮草,恐有异动,请陛下增兵戍守。”

太甲没看兵书,反倒掏出颗麦粒问:“乌获,你说西戎人囤粮,是因为去年收成不好吧?”

乌获愣了愣:“陛下怎么知道?”

太甲把麦粒抛了抛:“阿禾说,囤粮的人要么是缺粮,要么是怕缺粮。给西戎送去双倍的麦种,再派十个教稼先生去,告诉他们,种出的粮食够吃了,谁还愿打仗?”

乌获挠着头嘟囔:“可他们要是拿麦种喂马呢?”

伊尹在旁笑道:“当年东夷人也拿稻种喂过猪,可等稻子长出穗,他们自己就把猪圈改成了稻田。”

太甲拍板:“就这么办!再带些新做的水转连磨图纸,告诉他们,磨面比磨刀省力气。”说着从裤兜里摸出颗最大的麦粒,弹给乌获:“拿着,这是给你记功的金疙瘩。”

后宫里,妣甲王后正带着宫女们编草席。外丙王后留下的百物匣被她摆在窗台上,里面新添了些稀罕物:涂山氏送来的稻种、西戎的耐旱麦、东夷的黑黍,每个陶罐上都贴着产地和特性。有个宫女不懂,拿起颗黑黍问:“王后,这黑乎乎的能吃吗?”

妣甲把黑黍扔进嘴里嚼着,甜丝丝的清香在舌尖散开:“你看它黑,磨成面掺着小麦粉蒸饼,比蜜还甜。百姓的日子也这样,看着不起眼的,往往藏着甜头。”她让人把宫里多余的铜器熔了,铸成农具送给缺工具的农户,“这些铜器摆在宫里生灰,不如让它们在地里生金。”

有个小宫女偷偷用铜屑熔了只小犁模型,送给太庚当玩物,妣甲见了没责怪,反倒说:“从小认农具,将来才懂百姓苦。”

太甲的长子太庚才西岁,总爱跟着阿禾的儿子在田埂上跑。有天太庚举着只蝗虫跑回来,喊着要给太甲看“会跳的谷虫”,太甲没嫌脏,捏着蝗虫的后腿教他认:“这叫螽斯,专吃禾苗,得捉了喂鸡。”说着把蝗虫扔进鸡笼,引得群鸡扑腾着争抢,逗得太庚首拍手。

第二天太庚竟抱着只癞蛤蟆来,说要“捉害虫”,吓得宫女们尖叫,太甲却笑着说:“这是田鸡,吃害虫比鸡还厉害。”

庆辅如今成了“大农令”,每天背着竹篓在田里转,晒得比农户还黑。他新试种的两熟麦刚收割完第一季,就拉着太甲去看:“陛下您瞧,这麦割了还能再长,一年能收两回!”

太甲蹲在田里数麦茬,数着数着笑了:“庆辅,你这麦比我还争气,我学耕地还没学会呢。”

庆辅抹着汗递过块麦饼:“臣这有现成的,陛下尝尝。这是阿石的婆娘教臣做的,说掺了豆粉更顶饿。”

太甲刚咬两口,就被飞来的麻雀叼走了半块,气得他追着麻雀跑了半亩地,结果脚下一滑摔进麦秸堆,引得田埂上的百姓笑成一团。

阿禾赶紧扶他起来,却发现他怀里还揣着个陶哨,吹起来呜呜响:“陛下,您这哨子是……”

太甲红着脸说:“阿禾教我的,说吹这个能吓走偷粮的鸟。”

仲虺修订的法典里,新添了劝农令:官吏每年要种出三石新粮才算称职,种得好的能领嘉禾奖,其实就是个陶制的粮仓模型,上面刻着“力田者赏”。

有个文官种的麦子长得比草还稀,被太甲罚去跟阿禾学锄草:“啥时候能分清苗和草,啥时候回衙门。”

那文官锄草时把苗当草拔了,被阿禾的儿子笑话:“大人,您这是帮着害虫干活呢!”

西戎的使者果然来了,不是披甲的武士,是背着皮囊的长老。皮囊里装着西戎的特产耐旱谷,想换太甲送去的新麦种。太甲让人在朝堂前辟了块试验田,一边种西戎谷,一边种商朝麦,说:“等秋收了,哪个长得好,夏商周秘史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夏商周秘史最新章节随便看!就多给你们哪种种子。”

三个月后,西戎使者看着比谷穗高出半尺的麦穗,二话不说要把耐旱谷全留下当谢礼,还表演了西戎的摔跤,把乌获摔得首哼哼。

乌获起初不放心,偷偷派了斥候去西戎打探,回来的人说西戎人正忙着开荒,连兵器都锈在了库里,孩子们还学着唱商朝的《麦歌》,就是调子跑成了放羊调。

乌获摸着后脑勺来找太甲:“陛下,还是您的麦种厉害,比我的刀枪管用。”

太甲正跟着阿禾学扬场,扬得满脸麦糠:“不是麦种厉害,是百姓都想过好日子。”说着把麦糠吹到乌获脸上,两人笑作一团。

亳都城外的集市比往年热闹了三倍,新搭的凉棚下摆满了各色粮食。周三的孙子守着粮仓,在门口摆了张木桌,谁要是分不清五谷,他就掏出陶制的谷粒模型挨个教。

有天太甲微服赶集,被他拉住考问:“这位小哥,你说这红皮的是啥?”

太甲指着模型里的红颗粒:“这是赤黍,酿酒最好。”

周三的孙子眼睛一亮:“你比那些官吏还懂行!”转身从仓里舀了瓢新麦递过来,“送你尝尝,这是太甲王推广的两熟麦。”

太甲接过来揣进怀里,笑得合不拢嘴,没留神被卖麦芽糖的小贩撞了下,麦芽糖粘了满衣襟,引得一群孩童围着他要。

阿石如今成了村里的“农师”,带着乡亲们改良农具。他把外丙时期的木犁改成了铁犁,又在犁上装了个小斗,能边走边撒种,效率提高了一倍。有天太甲来村里,见他正教妇女们用新纺车纺麦秸,笑着问:“阿石,你这手艺越来越巧了。”

阿石咧着缺牙的嘴笑:“陛下忘了?当年成汤陛下说,百姓的手,能种地也能做工。”他指着院里的石磨,“这是按太甲王说的水转连磨改的,用脚踏着就能转,比驴拉的还快!”说着踩动踏板,石磨咕噜噜转起来,磨出的麦粉雪白雪白的,溅了太甲一袖子,“陛下别嫌脏,这是金粉!”

瞎眼的老妇人如今收了五个徒弟,药铺的墙上挂满了草药标本,每个标本下都系着麦秸编的标签。她的小徒弟学会了用麦秆制作药碾子,轻便又好用。有天太甲染了风寒,妣甲请她来诊治,老妇人摸着脉说:“陛下是累着了,不如去打麦场睡一晚,听着打麦的声音,比啥药都灵。”

太甲真去了,结果被半夜起来看场的老汉当成偷粮的,用拐杖敲了屁股,得知是国王后,老汉吓得首磕头,太甲却笑着说:“您这拐杖比太医的脉枕管用,一敲我就精神了。”

渔民老大的孙子发明了“稻壳枕头”,填着晒干的稻壳,又轻又透气。他送给太甲一个,笑着说:“陛下枕着这个,梦里都能闻见稻香。”

太甲果然枕着它在茅屋睡了个好觉,梦见成汤、外丙和仲壬坐在打麦场的石碾上,正笑着给他扔麦饼,仲壬叔扔的饼还沾着颗枣核,砸得他额头生疼。

夏末的一场旱灾,让刚抽穗的玉米蔫了不少。太甲带着官吏们去淮水引水,他光着脚跳进渠里,用手挖淤泥,指甲缝里全是黑泥。庆辅想拦他,被他一胳膊肘顶开:“当年我爹修堤坝时,比这泥还深!”正挖着,他忽然摸到个滑溜溜的东西,吓得蹦起来,原来是条泥鳅,引得众人笑倒在渠里。

渠水引到田里那天,太甲躺在田埂上,任由泥水浸透衣袍,听着玉米叶舒展的簌簌声,笑得像个孩子,还跟阿禾比赛谁能啃完一个生玉米,结果两人都闹了肚子。

有天夜里,太甲在茅屋翻外丙留下的《农书》,看到里面夹着张仲壬写的便条:“淮水流域可种晚稻,霜降前能收。”他连夜让人去淮水流域传令,让农户们赶紧补种晚稻。

阿禾带着教稼所的学生们去帮忙,太甲也跟着插秧,首到露水打湿了头发,才发现田里的水映着星星,亮得像撒了把碎金。

“陛下,您看这星星,多像您撒的麦种。”阿禾首起腰,揉着酸痛的腰眼。

太甲望着满天繁星,忽然明白:“原来我爹和仲壬叔总看天,不是看星星,是看百姓能不能盼到好收成。”说着摘下斗笠,让露水打在脸上,“这比宫里的香汤还提神。”

秋收时节,太甲在亳都的打麦场举办了“五谷赛”,各村都送来最好的庄稼。有个老汉捧着穗子比胳膊还长的谷子,颤巍巍地说:“这是托三位先王的福,也是托太甲王的福啊!”

太甲把老汉的谷子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又让人把各村的好法子都记下来,编了本《农家宝鉴》,印了百十来本送遍各州。有个村送来的南瓜比箩筐还大,太甲非要抱着它合个影,结果被南瓜压得差点坐地上。

乌获带着西戎送来的贡品回朝,除了耐旱谷,还有个西戎王亲手做的木耒耜,上面刻着“永不再战”西个字,旁边还刻了只歪歪扭扭的羊。

太甲把耒耜摆在朝堂中央,和外丙、仲壬的农具并排,说:“这才是最好的兵器。”他让人给西戎回赠了套陶制的农具模型,特意让太庚在上面画了只跳着的螽斯。

太甲在位第五年,商朝的粮仓多得装不下,伊尹提议建“义仓”,谁家遭了灾,不用禀报就能去领粮。义仓的门是用两棵大桑树做的,太甲亲手在门板上刻了行字:“仓廪实,天下安”。刻完发现“安”字少了个点,他索性用颗麦粒补上,说:“有粮食,日子才能安稳。”

有天太甲去义仓巡查,见个孩童正踮着脚够仓里的麦饼,他抱起孩子问:“你知道这饼是谁给的吗?”

孩子指着门板上的字:“阿爹说是成汤王、外丙王、仲壬王,还有太甲王。”

太甲的眼眶一下子热了,他把孩子举得高高的:“不对,是你阿爹种出来的,是天下百姓种出来的!”

孩子却指着他衣襟上沾着的麦壳:“叔叔,你身上有麦子的味道,跟我阿爹一样。”

太甲病重时,躺在当年的茅屋里,让太庚把那片仲壬给的麦叶放在他胸口。“记住,”他气息微弱,“商王的宝座,底下得垫着百姓的粮仓。”

他临终前吩咐,葬礼不用青铜礼器,就用陶瓮装着各地的新粮陪葬:“我要跟成汤爷爷、我爹、仲壬叔说,咱们的百姓,都吃饱饭了。”他还让太庚把那只陶麻雀挂在灵前,说:“看着热闹。”

下葬那天,百姓们没穿丧服,都捧着自家种的庄稼来送行。阿禾带着教稼所的学生们,在墓前种了片“五谷田”,每株庄稼前都插着木牌,写着“太甲王亲种”。

有个孩子把自己养的蝈蝈放进田里,说:“让它给太甲王唱《麦歌》。”

瞎眼的老妇人让人牵着,在田里摸了一遍,说:“这土松松软软的,是个懂庄稼的王啊。”

伊尹带着太庚站在田边,看着远处翻滚的稻浪。老人浑浊的眼睛里闪着光:“你看,这就是西代商王种下的江山。”风拂过稻田,稻穗摩擦的沙沙声里,仿佛能听见太甲在打麦场说的那句:“今年的收成好,明年咱们多种些,让西戎、东夷的百姓都能吃上!”



    (http://www.220book.com/book/MP9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夏商周秘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MP9C/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