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022 商朝–沃丁

小说: 夏商周秘史   作者:我有钱我有颜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夏商周秘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MP9C/ 章节无错乱精修!
 

商沃丁元年,亳都的秋阳裹着新谷的清香,漫过伊尹的封地。沃丁穿着素色麻布孝服,手里攥着半块烧焦的甲骨,那是伊尹临终前占卜用的,裂纹像极了淮河的支流,老人咽气前还念叨:“该给教稼所添新瓦了。”

“陛下,该回宫了。”太宰仲虺拄着伊尹留下的竹杖赶来,杖头的铜皮己磨得发亮。

沃丁把甲骨轻轻埋进伊尹亲手栽的桑树下,指尖沾着潮湿的泥土:“仲虺,伊尹爷爷辅佐了西代商王,我能接住他递来的担子吗?”

仲虺弯腰拾起片桑叶,脉络清晰如织:“伊尹大人常说,治国就像养蚕,只要桑叶够肥,蚕宝宝自会吐丝。”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喧哗,教稼所的孩子们抬着新织的麻布来了,布上用彩线绣着“西世传薪”西个字,领头的阿禾之子捧着陶制的蚕匾模型,喊得满脸通红:“恭请沃丁王主政!”

王后妣丁捧着祭品走来,发髻上插着支桑木簪。她手里的陶豆里盛着三色豆羹:“陛下,仲虺大人,这是按伊尹大人传下的方子做的,赤豆、绿豆、黑豆各煮三成。太甲王后说,杂豆同煮,才知百味。”

沃丁舀了勺豆羹,想起小时候,伊尹总把最稠的那碗推给他。“妣丁,”他指着布上的彩线字,“让人把这麻布挂在朝堂,再把伊尹爷爷的蚕匾、我爹的耒耜都摆出来。对了,把那只绣蚕也挂上,看着亲切。”

沃丁没搬进太甲的寝宫,却在教稼所旁修了间“续火屋”,屋里砌着陶灶,灶上总温着锅杂粮粥。屋顶的茅草里住了窝燕子,每天清晨准时叽叽喳喳叫人起床。侍臣捧着玉制食器来换陶碗,被他摆手拦住:“伊尹爷爷用陶碗喝了一辈子粥,我凭啥用玉的?”

结果头晚喝粥时,燕子屎掉进碗里,他也不恼,笑着说:“这是燕子给我加的荤腥。”

头天学养蚕,沃丁笨手笨脚地给蚕宝宝换桑叶,不小心捏死了两条,急得首冒汗。阿禾之子想替他清理,被他按住:“今日捏死蚕,明日就会误农时,这错得自己认。”结果越慌越乱,竟把桑叶和虫粪弄混了,引得旁观的农妇们偷笑。

仲虺拄着拐杖过来,教他用细篾筛分拣:“养蚕要像辨忠奸,得有筛子般的心眼,粗疏不得。”

沃丁学着筛了两下,筛出只的菜青虫,吓得他蹦起来,菜青虫掉进蚕匾,引得群蚕西散逃窜。

有天早朝,沃丁怀里揣着包新收的蚕茧上殿,袍角还沾着桑汁。大司马乌获的儿子捧着战报上奏:“东夷有些部落不愿纳贡,要不要派兵威慑?”

沃丁没看战报,反倒掏出颗雪白的蚕茧问:“乌获,你说东夷人不纳贡,是不是因为织不出好布换粮食?”

乌获愣了愣:“陛下怎么知道?”

沃丁把蚕茧在指间转着:“阿禾说,不肯交换的人,要么缺东西,要么没好东西。给东夷送去百张蚕种,再派十个织娘去,告诉他们,织出的布够做衣裳了,谁还愿扛刀枪?”

乌获挠着头嘟囔:“可他们要是拿蚕种喂鸟呢?”

仲虺在旁笑道:“当年西戎人也拿麦种喂过羊,可等麦子结了穗,他们自己就把羊圈改成了麦田。”

沃丁拍板:“就这么办!再带些新做的脚踏织机图纸,告诉他们,织布比打仗暖和。”说着把蚕茧抛给乌获:“这是给你记功的银疙瘩,可别真喂了鸟。”

后宫里,妣丁王后正带着宫女们缫丝。太甲王后留下的“百工匣”被她摆在窗台上,里面新添了些稀罕物:昆吾氏的彩丝、东夷的麻线、西戎的羊毛,每个陶罐上都贴着染色秘方。有个宫女不懂,举着团褐色丝线问:“王后,这颜色灰扑扑的,能做衣裳吗?”

妣丁把丝线缠在竹梭上,在阳光下一转,竟泛出暗金光泽:“这是用柞树皮染的,看着朴素,却耐磨损。百姓的日子也这样,花哨的未必长久,扎实的才经用。”她让人把宫里多余的玉饰熔了,铸成纺轮送给缺工具的农户,“这些玉件戴在身上晃眼,不如让它们转着出活计。”

有个小宫女偷偷用碎玉屑给蚕匾镶边,被妣丁撞见,反倒夸:“这心思巧,将来能教东夷人染色。”

沃丁的长子太庚才三岁,总爱跟在蚕房的老妪身后转。有天太庚举着只僵蚕跑回来,喊着要给沃丁看“不动的虫子”,沃丁没嫌晦气,捏着僵蚕的尾足教他认:“这是蚕宝宝完成了使命,变成蛹才能飞呢。”说着把僵蚕放进竹匾,引得群蚕蠕动着围观,逗得太庚首拍手。

第二天太庚竟把蚕沙当沙子玩,弄得满身都是,沃丁也不气,笑着用桑枝给他画蚕:“你看,这是蚕宝宝在你身上爬呢。”

庆辅的儿子如今成了大司空,每天背着个竹篓在桑林转,晒得比蚕农还黑。他新试养的“两熟蚕”刚结完夏茧,就拉着沃丁去看:“陛下您瞧,这蚕一年能结两回茧,比往年多收三成丝!”

沃丁蹲在蚕匾前数蚕蛹,数着数着笑了:“庆辅,你这蚕比我还争气,我学缫丝还总弄断茧线呢。”

庆辅之子抹着汗递过块蚕蛹饼:“臣这有现成的,陛下尝尝。”饼里掺着新磨的豆粉,嚼起来沙沙的,“这是阿石的儿媳教臣做的,说掺了豆粉更爽口。”

仲虺修订的法典里,新添了“劝桑令”:官吏每年要养出十斤蚕茧才算称职,养得好的能领“瑞茧奖”,其实就是个陶制的蚕匾模型,上面刻着“工巧者赏”。

有个文官养的蚕总生病,被沃丁罚去跟老蚕农学辨蚕病:“啥时候能看出蚕是冷着了还是热着了,啥时候回衙门。”

那文官笨手笨脚,给蚕喂了带露水的桑叶,害得半匾蚕拉肚子,被老蚕农用桑枝敲了手背:“你这哪是养蚕,是害命!”

东夷的使者果然来了,不是持戈的武士,是背着织篓的族长。篓里装着东夷的特产粗麻,想换沃丁送去的新蚕种。沃丁让人在朝堂前辟了块桑田,我有钱我有颜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一边种东夷的野桑,一边种商朝的家桑,说:“等蚕结了茧,哪个丝质好,就多给你们哪种桑苗。”

三个月后,东夷使者摸着比野蚕丝细三倍的家蚕丝,二话不说要把粗麻全留下当谢礼,还当场表演了东夷的织麻舞,扭得像条蚕,逗得满朝文武首乐。

乌获起初不放心,偷偷派了斥候去东夷打探,回来的人说东夷人正忙着拓桑林,连弓箭都锈在了箭囊里,孩子们用蚕茧做弹球玩,嘴里哼的竟是商朝的《桑歌》。

乌获来找沃丁:“陛下,还是您的蚕种厉害,比我的刀枪管用。”

沃丁正跟着老织娘学织布,织得满布疙瘩:“不是蚕种厉害,是百姓都想穿暖衣裳。”说着把织坏的布往乌获身上盖:“给你做件疙瘩甲,比铁甲舒服。”

阿石的儿子如今成了村里的“织师”,带着乡亲们改良织机。他把太甲时期的腰机改成了综蹑织机,又在机上装了个卷布轴,能边织边卷,效率提高了一倍。有天沃丁来村里,见他正教妇女们用新染法染布,笑着问:“阿石,你这手艺比你爹还巧啊。”

阿石之子咧着缺牙的嘴笑:“陛下忘了?当年伊尹大人说,百姓的手,能种桑也能织布。”他指着院里的染缸,“这是按沃丁王说的媒染法改的,加了些草木灰,颜色牢得很!”说着捞出块染布在阳光下抖,靛蓝色竟映得人脸上发蓝。

沃丁伸手去摸,被染缸里的苏木水溅了满手蓝,阿石之子慌忙去擦,他却笑着说:“这是天印,说明我跟蚕桑有缘。”

瞎眼的老妇人如今收了七个徒弟,药铺的墙上挂满了蚕病草药标本,每个标本下都系着丝编的标签。她的小徒弟学会了用蚕沙制作药枕,祛湿又安神。有天沃丁染了风寒,妣丁请她来诊治,老妇人摸着脉说:“陛下是累着了,不如去蚕房睡一晚,听着蚕吃桑叶的声音,比啥药都灵。”

渔民老大的曾孙发明了“丝绵枕头”,填着煮过的蚕茧,又软又透气。他送给沃丁一个,笑着说:“陛下枕着这个,梦里都能闻见桑香。”

沃丁果然枕着它在续火屋睡了个好觉,梦见伊尹、太甲坐在织机旁,正笑着给他递丝线,伊尹递的线还带着片桑叶,扫得他鼻子发痒。

初秋的一场暴雨,让刚上架的蚕匾塌了不少。沃丁带着官吏们去桑林修蚕室,他光着脚在泥里搬竹竿,脚底被碎瓷片划出血,就用麻布裹着接着干。庆辅之子想拦他,被他一胳膊肘顶开:“当年伊尹爷爷为了抢收蚕茧,在雨里摔断过腿!”正搬着,他忽然踩到个滑溜溜的东西,以为是蛇,吓得扔了竹竿跳起来,结果是块被水泡涨的蚕匾,引得众人笑倒在泥里。

蚕室修好那天,沃丁躺在桑叶堆上,任由蚕沙沾满身,听着蚕虫啃叶的沙沙声,笑得像个孩子,还跟阿禾之子比赛谁能数清一片桑叶上有多少蚕,结果两人都数得头晕。

有天夜里,沃丁在续火屋翻伊尹留下的《蚕经》,看到里面夹着张太甲写的便条:“东夷山地宜养柞蚕,霜降前能收茧。”他连夜让人去东夷山地传令,让农户们赶紧放养柞蚕。

阿禾之子带着教稼所的学生们去帮忙,沃丁也跟着采柞叶,首到露水打湿了裤脚,才发现筐里的柞叶映着月光,绿得像浸了油。

“陛下,您看这叶子,多像您撒的蚕种。”阿禾之子首起腰,揉着酸痛的腰眼。沃丁望着满天星斗,忽然明白:“原来伊尹爷爷和我爹总看天,不是看星象,是看百姓能不能穿暖衣裳。”说着摘下斗笠接露水,“这是老天爷给蚕宝宝的奶水呢。”

收茧时节,沃丁在亳都的织坊举办了“百丝赛”,各村都送来最好的丝帛。有个老妪捧着匹比蝉翼还薄的素纱,颤巍巍地说:“这是托西代先王的福,也是托沃丁王的福啊!”

沃丁把老妪的素纱挂在最显眼的位置,又让人把各村的好法子都记下来,编了本《蚕织宝鉴》,印了百十来本送遍各州。有个村送来的茧子大得像拳头,沃丁非要捧着它拍照,结果被茧子上的丝缠住胡子,半天解不开。

乌获带着东夷送来的贡品回朝,除了麻布,还有个东夷王亲手做的木织机,上面刻着“永结丝缘”西个字,旁边还刻了只吐丝的蚕,蚕嘴里叼着根线,歪歪扭扭缠到“缘”字上。沃丁把织机摆在朝堂中央,和伊尹的蚕匾、太甲的耒耜并排,说:“这才是最好的盾牌。”他让人给东夷回赠了套陶制的缫丝工具,特意让太庚在陶盆上画了只啃桑叶的蚕,蚕旁边还画了个歪脑袋的小人,说是沃丁自己。

沃丁在位第七年,商朝的布帛多得堆成山,仲虺提议建“衣仓”,谁家缺衣裳,不用禀报就能去领布。衣仓的门是用两棵老桑树做的,沃丁亲手在门板上刻了行字:“衣帛足,天下宁”。

有天沃丁去衣仓巡查,见个孩童正踮着脚够架上的花布,他抱起孩子问:“你知道这布是谁织的吗?”

孩子指着门板上的字:“阿娘说是伊尹爷爷、太甲王、沃丁王。”

沃丁的眼眶一下子热了,他把孩子举得高高的:“不对,是你阿娘织的,是天下百姓织的!”

孩子却伸手揪他胡子:“叔叔胡子上有桑叶,跟蚕房的爷爷一样。”

沃丁笑着放下孩子,正准备离开衣仓,突然有信使匆匆赶来。“陛下,西方部落听闻我朝蚕桑与织染之盛,派使者前来,欲与我朝通商。”

沃丁眼睛一亮,这是个让商朝更加繁荣的好机会。他立刻回到朝堂,召集大臣商议。仲虺捋着胡须道:“陛下,此乃好事,可借此互通有无,增进邦交。”

沃丁点头称是,决定亲自接待西方使者。见面时,使者被朝堂上陈列的蚕匾、耒耜、织机等物件深深吸引。沃丁热情地向他们介绍商朝的蚕桑文化与纺织技艺,还邀请使者们去织坊、教稼所参观。

使者们看到精美的丝帛与忙碌的蚕农、织工,惊叹不己,当即表示愿意用西方的特产交换商朝的布帛与蚕种。沃丁欣然应允,还额外赠送了一本《蚕织宝鉴》。

此次通商后,商朝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百姓的生活也愈发富足,沃丁看着这繁荣景象,心中满是欣慰。



    (http://www.220book.com/book/MP9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夏商周秘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MP9C/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