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岁的姬壬臣裹紧了身上半旧的玄色棉袍,蹲在御膳房外的石阶上,看着厨子老周用雪水淘洗粟米。寒风卷着雪沫子吹到脸上,他却浑然不觉,只盯着瓦罐里翻腾的米粒发呆。
“陛下,天这么冷,您怎么蹲在这儿?”内侍小禄端着个铜盆跑过来,盆里是刚烧好的热水,“快暖暖手,太傅召伯廖还在御书房等着跟您商量给晋文公送贺礼的事呢。”
姬壬臣搓了搓冻得发红的手,接过铜盆捂在怀里,叹了口气:“商量什么呀,宫库里连块像样的玉佩都没有,去年秦国送来的那匹丝绸,还是给父王办丧事时剩下的,哪有像样的贺礼可送?”
正说着,身后传来一阵轻柔的脚步声,王后姜氏提着个布包袱走过来,身上穿的素色棉裙也是浆洗得发白的旧物。“陛下,雪天寒,怎么不在殿里待着?”她把包袱递过去,“这里面是我给您缝的护膝,用的是去年鲁国送的旧布,里面塞了些芦花,能挡点风。”
姬壬臣接过护膝,摸着手感厚实的布料,心里暖烘烘的:“辛苦你了,王后。宫里布料紧张,你自己的裙子都旧了,还想着给朕做护膝。”
姜氏笑了笑,蹲下身帮他把护膝绑在腿上:“陛下是一国之君,要是冻坏了身子,怎么治理周室?我这裙子虽旧,却还暖和,不打紧的。对了,御膳房的粟米粥快熬好了,我让宫女多掺了些红薯,您一会儿多喝两碗,暖暖身子。”
这话倒不是夸张。周襄王在位时,虽靠守礼稳住了周室,却也因频繁接济受灾诸侯、支援晋国抗狄,把本就空虚的国库耗了个底朝天。姬壬臣登基前,就常跟着内侍去库房清点,知道里面除了几卷旧竹简、一堆破铜器,连粟米都只够宫中人吃三个月。连后宫嫔妃的份例,也从原来的每月两匹丝绸减到了半匹,首饰更是只有寥寥几件银饰。
公元前619年,姬壬臣在洛邑登基,是为周顷王。登基大典办得寒酸至极,没有诸侯派使臣来贺,没有铺张的宴席,御膳房只做了粟米粥、麦饼,还有一碟腌菜。
祭天的时候,礼官发现宗庙前的青铜鼎少了一只,后来才知道是上一任天子在位时,拿去跟鲁国换了十石粟米,至今没赎回来。
大典结束后,姜氏陪着姬壬臣回到寝宫,见他脸色有些落寞,便安慰道:“陛下,大典虽简单,可百姓们都看在眼里。刚才我在宫门口,听两个老臣说,陛下不铺张、顾民生,是个好天子呢。”
姬壬臣拉着她的手,叹了口气:“我倒不是在意大典简不简单,就是怕诸侯们看周室穷,更不把咱们放在眼里。你看后宫的,连件新首饰都没有,我这当夫君、当天子的,心里实在过意不去。”
姜氏拍了拍他的手背:“姐妹们都懂陛下的难处。昨天贤妃还跟我说,她把以前的金簪熔了,打成了几个小银钗,分给宫里的小宫女们呢。大家都盼着周室能好起来,不在乎这些身外之物。”
“陛下,这登基大典也太寒酸了,传出去怕是会让诸侯笑话。”召伯廖走进来,看着空荡荡的大殿,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
姬壬臣却拿起一块麦饼,咬了一口,含糊不清地说:“笑话就笑话吧,总比让宫中人饿肚子强。你看这麦饼,加了些芝麻,还是去年齐国送来的,再省着点吃,还能撑到明年开春。对了,王后刚说贤妃熔了金簪分银钗,咱们也得想想办法,别让后宫的人太委屈。”
话虽这么说,麻烦还是很快找上门来。登基没半个月,晋国使臣就来了,说晋文公的儿子晋襄公病逝,想让周室派使臣去晋国吊唁,顺便赐些祭品,说白了,就是想让周室掏点钱,撑撑场面。
召伯廖急得首跺脚:“陛下,晋国是霸主,要是不派人去,不送祭品,他们肯定会生气;可要是去了,咱们连买祭品的钱都没有,这可怎么办?”
姬壬臣却不慌,他让小禄拿来库房的钥匙,带着召伯廖和晋国使臣去了库房。推开库房的门,里面黑漆漆的,只有几缕阳光从窗缝里透进来,照见堆在角落里的旧家具、破竹简。
“使臣你看,”姬壬臣指着空荡荡的货架,“不是朕不肯送祭品,是真没钱。库房里就这些东西,要是晋侯不嫌弃,随便拿两件去当祭品,朕绝无二话。”
晋国使臣看着这光景,也傻了眼,他本以为周天子再穷,也不至于这么寒酸。
姬壬臣又补充道:“不过朕也不能让晋侯白等。这样,朕写一封亲笔信,在信里好好夸赞晋襄公一番,再让礼官按照《周礼》,给晋侯封个忠勤诸侯的称号,这名号虽不值钱,却也是周室的心意。”
使臣没办法,只能拿着姬壬臣的亲笔信回去了。召伯廖松了口气,笑着说:“陛下这招以虚补实,倒是化解了危机,只是委屈了陛下。”
姬壬臣却摆摆手:“委屈什么?只要能让周室安稳,比什么都强。对了,御膳房的粟米不多了,从明天起,朕的饭就减一碗,你和大臣们也都减减,省着点吃。后宫那边,也跟王后说一声,把每日的点心省了吧,改成两餐粥饭就好。”
姜氏得知消息后,不仅没抱怨,还主动把自己宫里的炭火分了一半给其他嫔妃。
贤妃拿着分到的炭火,跑到姜氏宫里道谢:“王后,您怎么把自己的炭火分给我们呀?您宫里人多,要是冻着了可怎么办?”
姜氏笑着给她倒了杯热水:“都是姐妹,分什么你的我的?现在周室困难,咱们做后宫的,更得帮陛下省着点。我听说你把金簪熔了做银钗,还分给宫女们,这份心,比什么都贵重。”
从那以后,姬壬臣就成了洛邑出了名的俭朴天子,他穿的棉袍是洗了又洗的旧衣,吃的饭是掺了野菜的粟米粥,连宫苑里的花草都让人拔了,改种小麦和蔬菜。
宫女们私下里抱怨,说跟着这位天子,连件新首饰都捞不着,姬壬臣知道了,也不生气,只是笑着对姜氏说:“等明年小麦丰收了,朕一定给后宫的姐妹们每人做件新衣裳,再打些银饰。”
姜氏把这话传给嫔妃们,大家听了都很高兴。贤妃笑着说:“陛下有这份心,咱们就知足了。我还盼着明年宫苑里的小麦丰收,到时候咱们也跟着陛下学学种庄稼,说不定还能帮百姓们一把呢。”
这天,姬壬臣换上便服,带着小禄去洛邑的市集逛逛,想看看粮价怎么样。刚走到街口,就见一个卖红薯的老汉蹲在地上哭,旁边围了一群人。姬壬臣挤进去,问道:“老伯,您怎么了?”
老汉抹了把眼泪,说:“客官您不知道,我这红薯是从城外地里挖的,本想卖了换些粟米给孙子煮粥,可刚才来了个兵卒,不仅抢了我的红薯,还打了我一巴掌,说我挡了他的路!”
姬壬臣脸色一沉,他知道,这些兵卒是洛邑守军的人,最近总有人抱怨守军欺负百姓。他让小禄扶着老汉,自己则去找守军的将领。
将领见是天子,吓得连忙下跪:“陛下,臣不知陛下驾到,有失远迎,还请陛下恕罪!”
姬壬臣没让他起来,冷冷地说:“你手下的兵卒抢百姓的红薯,还打人,你知道吗?《周礼》有云:以保息六,养万民,守军是用来保护百姓的,不是用来欺负百姓的!你要是管不好手下的人,朕就撤了你的职!”
将领连忙磕头:“陛下恕罪!臣这就把抢红薯的兵卒抓起来,打他五十军棍,再让他给老汉赔罪、赔钱!以后臣一定严加管教,绝不让这种事再发生!”
姬壬臣这才让他起来:“记住你说的话,要是再让朕听到守军欺负百姓,朕绝不轻饶!”
处理完这事,姬壬臣又回到市集,见老汉己经拿到了赔偿,正对着兵卒骂骂咧咧,心里才算踏实。他走到老汉的红薯摊前,买了三个红薯,递给小禄一个,自己拿着一个吃了起来:“这红薯真甜,比御膳房的粟米粥好吃多了。”
小禄笑着说:“陛下要是喜欢,以后臣天天给您买。”
姬壬臣却摇摇头:“不用,这红薯可贵了,一枚贝币才买三个,省着点花吧。对了,多买几个回去,给王后和后宫的姐妹们也尝尝,她们最近跟着朕受苦了。”
回到宫里,姬壬臣把红薯分给嫔妃们。姜氏咬了一口,笑着说:“这红薯真甜,比宫里的粟米粥好吃多了。陛下,您要是喜欢,明年咱们在宫苑里也种些红薯吧,既能当粮食,又能当点心。”
贤妃也跟着点头:“是啊陛下,我听农户说,红薯好养活,产量也高,要是种了红薯,明年宫里的粮食说不定就够吃了,不用再省着了。”
姬壬臣高兴地说:“好啊!明年开春,咱们就把宫苑里的半亩地改成红薯田,让老周教咱们种红薯,到时候丰收了,咱们不仅自己吃,还能分给百姓们一些。”
日子一天天过去,姬壬臣的俭朴和体恤百姓,渐渐传开了。洛邑的百姓们都说:“咱们的顷王陛下,是个肯跟百姓一起吃红薯的好天子!”
连周边的小国,也开始偷偷给周室送些粟米、布匹,说“不能让肯吃红薯的天子饿肚子”。
这天,鲁国使臣突然来了,还带来了十石粟米和一匹丝绸。召伯廖又惊又喜,连忙把使臣请进大殿。
使臣见了姬壬臣,笑着说:“陛下,我家主公听说陛下生活俭朴,还处处为百姓着想,心里很是敬佩,特意让臣送些粟米和丝绸来,希望能帮陛下缓解燃眉之急。”
姬壬臣很高兴,连忙让御膳房准备饭菜招待使臣。可御膳房里除了粟米和腌菜,实在没什么像样的菜。姬壬臣想了想,让小禄去市集买了些红薯、白菜,又杀了一只宫里养的鸡,算是凑了三菜一汤。
使臣看着桌上的饭菜,心里很是感动:“陛下,臣在鲁国的时候,听说周天子吃饭都是山珍海味,没想到陛下吃得这么简单,真是难得。”
姬壬臣笑着说:“山珍海味哪吃得起啊,这些饭菜己经很好了,至少能吃饱。对了,你们鲁国的青铜鼎做得好,朕想跟你们换一个鼎,不知道你们主公愿不愿意?”
使臣愣了愣,问道:“陛下想用什么换?”
姬壬臣说:“朕用宫苑里种的五石小麦换,再给你们主公写一封亲笔信,夸赞他尊王爱民,怎么样?”
使臣连忙说:“陛下太客气了,一个青铜鼎而己,哪用得着陛下用小麦换?臣回去跟主公说,让主公给陛下送一个最好的青铜鼎来,不用陛下换!”
姬壬臣很高兴:“那真是太谢谢你们主公了!等鼎送到了,朕一定在宗庙前举行隆重的仪式,让诸侯们都知道鲁国对周室的忠心!”
没过多久,鲁国就送来了青铜鼎。姬壬臣在宗庙前举行了仪式,还特意邀请了洛邑的百姓来观看。仪式结束后,他让御膳房用鲁国送来的粟米,熬了很多粟米粥,分给百姓们吃。百姓们捧着粥碗,笑着说:“陛下,这粥真好吃,谢谢您!”
姬壬臣看着百姓们的笑脸,心里满是欣慰。姜氏走到他身边,轻声说:“陛下,您看,百姓们都记着您的好呢。咱们的辛苦,都没白费。”
召伯廖也走过来,笑着说:“陛下,您看,您的俭朴和体恤百姓,终于有回报了。现在不仅百姓们拥护您,连诸侯们也开始敬重您了。后宫的姐妹们也都齐心协力,帮您省吃俭用,咱们周室,一定会慢慢好起来的。”
姬壬臣点点头:“是啊,只要真心为百姓着想,百姓就会拥护你,诸侯也会敬重你。后宫有你们支持,朕心里更踏实了。不过咱们还是不能松懈,粟米和丝绸还是要省着点用,宫苑里的小麦和红薯也快成熟了,等收了庄稼,咱们就能给宫女和太监们做新衣裳,给后宫的姐妹们打银饰了。”
这天,姬壬臣正在宫苑里查看小麦的长势,小禄跑过来禀报:“陛下,秦国使臣来了,说想跟您商量件事。”
姬壬臣连忙回到御书房,见了秦国使臣。使臣笑着说:“陛下,我家主公听说陛下善于治理百姓,洛邑的百姓都安居乐业,心里很是敬佩。最近秦地闹了蝗灾,百姓们收成不好,想请陛下派些懂农业的人去秦地,教百姓们种小麦和蔬菜,不知道陛下愿不愿意?”
姬壬臣想都没想就答应了:“愿意!当然愿意!百姓们都是朕的子民,秦地的百姓有难,朕怎么能不帮?朕这就派宫苑里的老农去秦地,再给你们送些小麦种子和红薯苗,希望能帮秦地的百姓渡过难关。”
使臣连忙道谢:“陛下真是仁君!我家主公说了,要是秦地的百姓丰收了,一定给陛下送很多粟米和秦地的特产,报答陛下的恩情!”
姬壬臣笑着说:“不用报答,只要秦地的百姓能吃饱饭,朕就心满意足了。”
没过多久,派去秦地的老农就送来了消息,说秦地的百姓己经学会了种小麦和红薯,长势很好,相信明年一定会有好收成。姬壬臣很高兴,让御膳房做了红薯粥,分给宫中人吃,算是庆祝。
后宫里,嫔妃们围着红薯粥,笑着说:“陛下,这红薯粥真好吃,明年咱们宫苑里的红薯丰收了,咱们也天天做红薯粥吃好不好?”
姬壬臣笑着说:“好啊!不仅要做红薯粥,还要做红薯饼、红薯干,让大家天天都能吃到红薯。等秦地的百姓丰收了,咱们还要跟他们学种其他庄稼,让洛邑的百姓们也能吃饱饭,过上好日子。”
这天晚上,姬壬臣躺在床上,手里还攥着半个没吃完的红薯。姜氏躺在他身边,轻声说:“陛下,今天我听宫女说,宫外的百姓们都在盼着明年的好收成呢,还说要跟陛下学种红薯。”
姬壬臣笑了笑:“只要百姓们能吃饱饭,朕做什么都愿意。你说,明年咱们宫苑里的小麦和红薯丰收了,周室的日子是不是就能好起来了?”
姜氏点点头:“肯定会的。陛下这么体恤百姓,又有这么多忠心的大臣和姐妹支持,周室一定会慢慢好起来的。”
姬壬臣想起白天在宫苑里看到的小麦,想起百姓们吃粥时的笑脸,想起后宫嫔妃们的欢声笑语,嘴角不自觉地勾起。他知道,周室虽然还很弱小,国库也还很空虚,但只要他坚持俭朴,体恤百姓,有后宫和大臣们的支持,就一定能让周室慢慢好起来,让洛邑的百姓们永远能吃饱饭,永远能开开心心地过日子。
(http://www.220book.com/book/MP9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