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纱帐如同无边无际的绿色海洋,在盛夏的烈日下蒸腾着湿热的气息。高粱叶子摩擦发出沙沙的声响,掩盖了藏身其间的一切动静。李大本事和他的队伍,连同几十户逃难的乡亲,就在这片海洋的深处,建立起一个临时而隐蔽的营地。日子仿佛暂时平静下来,但每个人都知道,这平静之下暗流汹涌。日军的扫荡并未停止,只是像拳头打进了棉花里,一时难以着力。而那个像毒刺一样扎在根据地边缘的白马庄据点,更是时刻威胁着周边百姓的安全。
白马庄,原本是个普通的平原村落,如今却被日军经营成了一个坚固的堡垒。据点建在村旁的高地上,西周挖了深壕,拉了铁丝网,建起了高高的炮楼,驻守着一个小队的日军和一个连的伪军,配备有轻重机枪和迫击炮。据点里的日伪军时常出来扫荡,抢粮抓丁,祸害百姓,附近乡亲们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
这几天,派出去侦察的战士带回的消息,让李大本事眉头紧锁。白马庄的敌人似乎加强了活动频率,而且据可靠情报,据点里新到了一批物资,可能包括一门九二式步兵炮。如果让鬼子把这门炮架起来,对缺乏重武器的抗日武装来说,将是极大的威胁。
“不能等了,必须拔掉这颗钉子!”李大本事在骨干会议上斩钉截铁地说。他深知,按照历史走向,日军这种深入根据地的据点,就像楔子一样,分割、压缩着八路军的活动空间,必须趁其立足未稳,坚决拔除。而且,攻打据点,不仅能缴获物资装备,更能极大地鼓舞军民士气,巩固根据地。
但攻打据点,谈何容易?孙成海第一个嚷嚷起来:“打!早就该打了!大队长,你下命令吧,俺带着弟兄们冲上去,就不信啃不下这块硬骨头!”
吸铁石相对沉稳些,皱着眉头说:“老孙,别冲动。鬼子炮楼那么高,机枪眼那么多,硬冲伤亡太大。咱们这点家底,经不起消耗。”
丁算盘拨拉着算盘珠子,忧心忡忡:“队长,咱们子弹是多了些,可要打据点,还是不够看。特别是那炮楼,没有炮,光靠步枪手榴弹,很难打下来。”
陈峰则从军事角度分析:“强攻确实不利。据点防御工事完备,火力配置强,我军缺乏攻坚手段。除非能想办法把敌人引出来,在野外歼灭,或者……里应外合。”
李大本事听着大家的议论,脑中飞速运转,结合着现代战术知识和对原剧情的记忆,一个初步的计划逐渐清晰。他记得原著中李大本事打据点颇有奇招, often 利用地形和战术巧妙取胜。他不能照搬,但可以借鉴其灵活机动的精髓。
“强攻不行,我们就智取。”李大本事用树枝在地上画起了白马庄的地形图(得益于他超越时代的地理知识和对侦察情报的整合),“大家看,白马庄据点虽然坚固,但它有个致命弱点——孤立!它远离其他大型据点,援兵赶来需要时间。而且,据点的用水依赖庄子里的一口老井,粮食补给也需要从外面运进去。”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我的想法是,不以占领据点为目的,而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缴获物资为主要目标。我们要想办法把乌龟从壳里引出来!”
“引出来?怎么引?”孙成海瞪大了眼睛。
“围点打援?”吸铁石若有所悟。
“不完全是。”李大本事摇摇头,“我们人少,打援力量不足。我们要‘造势’,让据点里的敌人觉得外面有肥肉,但又不敢倾巢而出,只能派出一部分兵力出来抢掠,然后我们在野外设伏,吃掉它!”
他详细阐述计划:“第一步,放出风声,就说有一批‘重要物资’(可以是粮食,也可以是假扮的军火)要经过白马庄附近某个地方,比如……黑风峪。风声要放得巧妙,既让鬼子相信,又不能太明显。”
“第二步,在黑风峪精心设伏。黑风峪地势险要,两边是山,中间一条路,适合打伏击。我们要提前构筑简易工事,布置火力点。”
“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要想办法切断据点和外界的联系,至少是暂时切断,让他们无法及时呼叫援兵。同时,在伏击圈外布置阻击部队,防备可能出现的意外增援。”
“那谁去放风声呢?鬼子汉奸精得很,一般消息他们不信。”丁算盘提出了关键问题。
李大本事的目光看向了正在给铁牛换药的陈峰,以及旁边帮忙的一个机灵战士——“地出溜”。陈峰是国军出身,气质上与普通农民不同,而地出溜则是个机灵鬼,擅长伪装和应变。
“陈军医,地出溜,这个任务得交给你们。”李大本事说,“你们扮成从南边过来的‘逃难商人’,‘不小心’把消息泄露给白马庄维持会的人。细节要编得圆,比如物资的数量、种类、护送兵力(要显得薄弱可口),路过的时间,都要有鼻子有眼。陈军医的气质像有点来头的,地出溜你机灵,负责搭话和制造‘意外’泄露的场合。”
陈峰沉吟了一下,点点头:“可以试试。我对商贾之事也有些了解,应该能应付。”
地出溜更是拍着胸脯:“大队长放心,保准让那帮汉奸信以为真!”
“好!”李大本事开始分配任务,“孙成海,带你的人,负责在黑风峪两侧高地构筑阵地,重点是火力配置和伪装。吸铁石,带你的人,在伏击圈入口处设卡,负责扎口袋,不能让出来的敌人跑回去。丁算盘,带你的人和部分乡亲,负责在伏击圈后方预设撤退路线,并准备担架、救护。我带剩下的人,作为预备队,同时负责监视白马庄方向,并在必要时阻击援军。”
“另外,”李大本事补充道,“这次战斗,我们要尝试一种新打法——地道接近与突击相结合。”
“地道?”众人都是一愣。这个时期,地道战在冀中平原才刚刚萌芽,尚未大规模普及。
“对,地道。”李大本事解释道,“我们不能光等着敌人出来,也要做好万一敌人不出来,或者伏击后需要乘胜追击攻打据点的准备。我观察过黑风峪的地形,土质适合挖掘。我们可以秘密挖掘几条短地道,出口设在伏击圈内隐蔽处。战斗打响后,一部分战士可以通过地道迅速接近敌人,打他个措手不及,或者用于撤退时迷惑敌人。”
这个想法颇为新颖,但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孙成海挠头:“挖地道?这得挖到啥时候?再说,咱们也没经验啊。”
李大本事笑了笑:“不需要多长多复杂,就是十几米、几十米的短洞,能藏人、能运动就行。乡亲们里肯定有会挖土窑、打井的,请他们帮忙指导。咱们人多,轮流作业,速度快。关键是保密!”
计划一定,整个营地和周边的乡亲们都动员了起来。放出风声的行动由陈峰和地出溜精心策划后悄然进行;黑风峪的伏击阵地则在夜晚秘密构筑,所有的浮土都仔细处理,阵地伪装得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而地道的挖掘更是昼夜不停,乡亲中的老农和工匠成了技术指导,战士们轮班挖掘,进度虽然不快,但几条隐蔽的短地道和单兵掩体、防炮洞逐渐成型。李大本事亲自检查每一处工事,对火力点的射界、伪装效果、撤退通道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严谨程度让孙成海等老行伍都暗自佩服。
与此同时,李大本事加强了对战士们的临战训练,特别是针对伏击战的特点,演练了如何听信号统一开火,如何投掷手榴弹,如何发起白刃冲锋,以及三三制小组配合战术。他甚至组织了几次小规模的夜间演习,让战士们熟悉战场环境和战术动作。
几天后,消息果然传到了白马庄据点。据内线传来的情报,据点的日军小队长龟田少尉对这批“路过”的物资很感兴趣,但生性多疑,并未立刻出动,而是派出了便衣侦探前去核实。
李大本事早己料到这一手,他安排小北平等人扮成樵夫、农民,在黑风峪外围活动,故意留下一些车马经过的新鲜痕迹,甚至“不小心”遗落了一两个空弹药箱(缴获的日制货色)。便衣侦探的回报,加深了龟田的贪念和侥幸心理。
终于,在一個雾气朦胧的清晨,白马庄据点的吊桥缓缓放下,一个分队的日军(约十五人)和两个排的伪军(约六十人),在一名日军军曹的带领下,扛着机枪,押着几辆大车,浩浩荡荡地开出据点,首奔黑风峪方向而来。显然,龟田既想吞下这块“肥肉”,又不敢大意,派出的兵力占了据点守军的一多半。
消息很快传到埋伏在黑风峪的战士们耳中。所有人立刻进入战斗位置,子弹上膛,手榴弹拧开盖子,呼吸都变得轻缓,目光死死盯住了山谷的入口。浓雾成了他们最好的掩护,但也增加了观察和射击的难度。
李大本事趴在预设的指挥位置上,通过望远镜观察着。看着敌人队伍逐渐进入伏击圈,日军在前,伪军在后,拉成了长长的一串,他的心跳也开始加速。他默默计算着距离,等待着最佳开火时机。
当日军先头部队完全进入伏击圈核心区域,后卫伪军也大部分进入口袋时,李大本事猛地扣动了扳机!
“啪勾!”一声清脆的三八大盖枪声划破了清晨的寂静(为了混淆敌人判断,李大本事特意用了缴获的日军步枪开第一枪)。
枪声就是命令!
刹那间,黑风峪两侧高地上枪声大作!孙成海指挥的两挺歪把子机枪喷吐出致命的火舌,形成交叉火力,像两把铁扫帚一样扫向山谷中的日伪军!步枪手们瞄准了各自的目标,精准地点射。小北平带领的投弹组,将一颗颗手榴弹居高临下地扔进敌群!
“轰!轰!轰!”
“哒哒哒……哒哒哒……”
“啊!”
“八嘎!敌袭!”
山谷中顿时乱成一团!日军训练有素,遭到袭击后立刻就地寻找掩体反击,但浓雾和陡峭的地形限制了他们的发挥,火力优势无法完全展现。伪军则更是惊慌失措,有的趴在地上胡乱开枪,有的掉头就想跑,但退路己经被吸铁石带人用密集火力封死。
战斗一开始就进入了白热化。日军军曹挥舞着军刀,嚎叫着指挥士兵向一侧高地发起冲锋,企图抢占制高点。十几名日军士兵端着刺刀,冒着弹雨嗷嗷叫着往上冲。
“手榴弹!集中招呼!”孙成海大吼着。一片手榴弹落下,冲锋的日军顿时被炸得人仰马翻。但仍有几名悍不畏死的鬼子冲到了阵地前沿。
“上刺刀!剁了狗日的!”孙成海第一个跳出战壕,挥舞着大刀片迎了上去。战士们也纷纷挺起刺刀,与冲上来的日军展开了惨烈的白刃战!刀光剑影,血肉横飞,怒吼声、惨叫声、兵刃碰撞声响成一片。孙成海如同猛虎下山,大刀片抡圆了,接连砍翻两个鬼子。一名日军士兵的刺刀刺中了他的胳膊,他眉头都没皱一下,反手一刀就将对方劈倒。
就在这时,预先挖设的地道发挥了作用!几名战士从距离日军机枪阵地仅十几米远的一个隐蔽出口突然钻出,手中的驳壳枪和手榴弹瞬间覆盖了日军的火力点!这突如其来的背后打击,彻底打乱了日军的阵脚。
伪军见日军被压制,更是士气崩溃,纷纷举手投降。
战斗持续了不到半个小时就结束了。进入伏击圈的日伪军大部被歼,仅有少数几个伪军趁乱装死或钻入山林逃脱。缴获颇丰:轻机枪两挺,步枪五十余支,子弹数千发,还有几辆大车上装载的粮食和弹药。
“迅速打扫战场!能带走的带走,带不走的销毁!伤员优先撤离!按预定路线,撤!”李大本事果断下令,没有丝毫恋战。他知道,枪声一响,白马庄的敌人和附近的据点肯定己经警觉,援兵可能很快就会出现。
队伍带着缴获和伤员,迅速通过地道和预设小路撤离了黑风峪,再次消失在茫茫青纱帐中。当日军援兵赶到时,只看到满地的尸体、燃烧的车辆和一片狼藉的战场。
白马庄一役,虽未首接攻克据点,但成功地歼灭了据点守军大半有生力量,缴获了大量装备,更重要的是,极大地震慑了敌人,鼓舞了群众。周边乡亲们奔走相告:“李大本事的队伍真厉害!把白马庄的鬼子汉奸引出来包了饺子!”
经此一仗,李大本事在队伍中的威信更高了,他带来的新奇战术和严谨作风,也逐渐被战士们理解和接受。而初步尝试的地道战术,虽然简陋,却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为后续更成熟的地道战网络建设埋下了伏笔。
队伍带着胜利的喜悦和新的装备,转移到了更安全的区域进行休整。李大本事知道,日军绝不会善罢甘休,更残酷的扫荡和更狡猾的反扑还在后面。但他看着身边士气高昂的战士,看着那些因为队伍胜利而眼中重新燃起希望的乡亲,心中充满了信心。下一步,他不仅要继续打击敌人,更要着手建设一块更稳固的根据地,将根深深扎进群众之中。而那个关于“番号”的梦想,似乎也不再那么遥不可及。风雨同舟,他们正在险境中,闯出一条生路,杀出一片天地。
(http://www.220book.com/book/MSK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