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的灼热尚未完全褪去,青纱帐的边缘己开始泛起点点枯黄。李大本事的队伍,带着黑风峪伏击战的缴获和胜利的余威,却没有返回之前藏身的水帘洞或高粱地深处。连续的作战和转移,虽然锻炼了队伍,但也让战士们身心俱疲,伤员需要更稳定的环境休养,缴获的物资需要妥善存放,更重要的是,队伍需要一个相对稳固的基点,不能总是像浮萍一样漂泊。
李大本事的目光,投向了位于三县交界处、靠近滹沱河岔口的一个村庄——杨村。选择杨村,是他结合脑中未来地图信息、当前敌我态势以及原著记忆深思熟虑的结果。杨村地理位置相对偏僻,水网密布,芦苇丛生,便于隐蔽和转移;村子不大,但群众基础较好,早年就有抗日活动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这里土质特殊,下层是胶性较大的红粘土,非常适合挖掘地道,构建地下防御体系。
“我们要在杨村扎下根,但不是明着来,而是要像种子一样,悄悄埋进土里,生根发芽。”在转移途中一次短暂的休息时,李大本事对骨干们阐述了他的想法,“眼下鬼子扫荡的重点还是寻找咱们的主力部队和领导机关,对边缘村庄的控制相对薄弱。我们要利用这个机会,把杨村建成一个隐蔽的堡垒村,一个能打、能藏、能生活的根据地雏形。”
孙成海有些不解:“大队长,咱们在青纱帐里不是挺好吗?来去自由。驻进村子,目标是不是太大了?”
吸铁石则想的更深一些:“驻进村子,就得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好处是补给和情报方便,可万一出个汉奸告密,咱们可就全被堵在村里了。”
“所以,我们要把工作做在前面,做得扎实。”李大本事解释道,“第一,我们不是大张旗鼓地进驻,而是分批化装进入,以帮工、走亲戚、甚至‘溃散’的散兵游勇等身份分散到可靠的乡亲家里,绝对保密。第二,我们要迅速发动群众,和乡亲们建立起生死与共的关系,让村子变成铜墙铁壁。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要大规模地挖掘地道,把村子底下掏空,建成能藏、能走、能打的地下长城!这样,即使鬼子来了,我们也能依托地道和他们周旋!”
地道战!这个想法再次被提出来,而且规模远非黑风峪那几条短洞可比。丁算盘听着就首嘬牙花子:“队长,这……这工程太大了!得挖到猴年马月?而且动静小了不行,动静大了,肯定瞒不住人啊。”
李大本事胸有成竹:“工程是大,但只要我们组织得好,依靠群众,就能创造奇迹。我们可以先从各家各户的炕洞、灶台、驴槽底下挖起,由内向外,由点到线,再连接成网。白天正常生活,晚上悄悄挖土,土方可以垫猪圈、肥田,或者趁夜运到村外的河汊、苇塘里分散处理。关键是发动群众,让每家每户都参与进来,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战!”
陈峰点了点头:“这倒是个办法。军民一体,隐蔽施工。只是……这地道的形制、通风、防水、防毒,都需要仔细规划。”
“对!”李大本事赞赏地看了陈峰一眼,“这就需要我们和乡亲们一起摸索。我们可以找村里有经验的老人,打井的、挖窑的,一起商量。地道不能只是一条死洞,要有主干道、支线、隐蔽出口、瞭望孔、射击孔、陷坑、防水防毒设施,甚至要有存放粮食弹药的地方和伤员隐蔽所。”
这个宏伟而细致的计划,让骨干们既感到振奋,又觉得压力巨大。但看着李大本事坚定的眼神,想到黑风峪的胜利和一路走来的不易,大家都明白,这是队伍在残酷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队伍在夜幕掩护下,分批悄然进入了杨村。李大本事事先通过秘密渠道与村里的保长(一位暗中支持抗日的老先生)和几位可靠的党员骨干取得了联系。杨村的乡亲们早就听说过李大本事这支专打鬼子汉奸的队伍,如今见到真人,虽然队伍衣着破旧,但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更是带来了黑风峪胜利的消息,无不欢欣鼓舞,纷纷腾出房子,拿出仅有的粮食,热情地安置战士们。
李大本事和孙成海、吸铁石等主要干部住进了村头一个可靠的堡垒户家里。安顿下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开秘密的村民大会,由保长和骨干分子动员,李大本事亲自讲话。他没有讲太多大道理,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分析了当前严峻的形势,指出了鬼子迟早会来杨村扫荡的危险,然后抛出了挖掘地道、保卫家园的计划。
“……乡亲们!咱们杨村,就是咱们的家!鬼子来了,烧杀抢掠,咱们能眼睁睁看着吗?不能!咱们手里有枪的,跟鬼子拼!可光拼还不够,咱们得有个能藏身、能周旋的地方!这地道,就是咱们的护身符,是咱们地下的家!挖好了,鬼子来了,咱们钻进去,他能奈我何?咱们还能从地道里打他冷枪,让他防不胜防!”
他的话语充满了鼓动性,又结合了切身的利益,得到了大多数村民的响应。特别是那些家中有人被鬼子杀害或有亲人参加抗日的家庭,更是积极响应。当然,也有少数人心存疑虑,担心工程量太大,或者怕被连累。对此,李大本事采取了耐心说服和严格保密相结合的方式,绝不强迫,但也确保核心工程不被泄露。
挖掘地道的浩大工程,在绝对保密的前提下开始了。李大本事借鉴了未来地道战的成熟经验,画出了初步的示意图:以村庄中心的几棵大槐树和坚固房屋为节点,构建纵横交错的地道网。我的番号永不言败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我的番号永不言败最新章节随便看!主干道要求能容人弯腰快速通过,支线则更隐蔽。每家每户都挖掘藏身洞,并与主干道相连。地道内设有通风孔(通到烟囱、树根等处)、防水隔断、陷阱(翻板、窝弓等),以及必要的战斗设施。
白天,村庄看起来和往常一样平静,妇女们操持家务,孩子们玩耍,男人们下地干活。到了夜晚,整个村子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青壮年在骨干和战士的带领下,轮流下到地道里挖掘;妇女和老人则负责运土、望风、准备食物。铁锹、镐头与泥土摩擦的声音,被刻意压低,运送土方的队伍如同无声的溪流,将挖出的泥土巧妙地处理掉。李大本事、孙成海等干部也身先士卒,轮班参加劳动,手上磨出了血泡,身上沾满了泥浆。
工程进展比预想的要快。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有的老乡发明了用辘轳往上提土的方法,提高了效率;有的针对地下渗水问题,想出了用木炭、沙子分层铺垫防潮的土办法;还有的巧手木匠,制作了简易的地道门和通风装置。
在挖掘地道的同时,李大本事丝毫没有放松队伍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白天,战士们化装成农民,帮助乡亲们干活,熟悉村子的每一寸土地,同时宣传抗日道理。晚上,除了挖地道,就在打谷场或隐蔽的院落里进行军事训练。李大本事将现代步兵战术进一步细化,重点训练班组配合、精准射击、投弹和利用地形地物。他还特别组织了针对地道战的训练:如何快速进出地道,如何在狭窄空间内作战,如何利用射击孔歼敌等等。
陈峰则利用相对稳定的环境,加紧培训卫生员,用缴获的和采集的草药制备药品,努力提升队伍的医疗保障水平。丁算盘也没闲着,他精心管理着缴获的物资,建立严格的登记制度,同时想办法通过秘密渠道,用缴获的日伪物资换取部队急需的食盐、药品和布匹。
日子一天天过去,杨村的地下,一张充满杀机的地下长城正在悄然成型。而地面上,军民鱼水之情也日益深厚。战士们帮老乡挑水、劈柴、收庄稼;老乡们则把战士当亲人,缝补衣服,纳鞋底,甚至冒着危险为队伍传递情报。李大本事更是经常走访农户,嘘寒问暖,解决实际困难。一次,一户老乡家的孩子得了急病,是陈峰用有限的药品连夜救治,才转危为安。这件事,让李大本事和队伍在村民心中的分量更重了。
然而,平静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就在地道主干工程接近完工的时候,派出去的侦察员带回了紧急情报:由于近期边缘据点连连遭袭,特别是白马庄损失惨重,日军上级大为光火,决定对边缘地区进行一轮重点“清乡”,杨村及其周边几个村庄,被列入了可疑名单,近日可能会有日伪军前来搜查!
消息传来,杨村的气氛瞬间紧张起来。地道虽然初具规模,但很多细节尚未完善,防御体系也未经实战检验。一些村民开始恐慌。
李大本事立即召集骨干和村中积极分子开会。他的表情严肃,但眼神却异常冷静:“同志们,乡亲们!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鬼子要来,我们不怕!正好用他们来检验一下咱们地道的威力!”
他迅速做出部署:“第一,立刻进行战前动员,稳定民心。告诉乡亲们,一切行动听指挥,我们有办法对付鬼子。第二,加快地道收尾工作,特别是几个关键出口和射击孔的伪装。第三,组织民兵和骨干群众,进行应急演练,熟悉地道位置和信号。第西,队伍立刻进入战备状态,按照预定方案,进入地道和地面阵地。”
“大队长,咱们是打还是藏?”孙成海摩拳擦掌地问。
“既要藏,也要打!”李大本事斩钉截铁,“不能硬拼,但要给鬼子一个深刻的教训!让他们知道,杨村不是他们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地方!我们要利用地道,打一场漂亮的‘村落守卫战’,既要保护群众安全,又要消灭敌人,打出我们的威风!”
具体的作战方案很快制定出来:主力部队和民兵大部分隐蔽在地道内,构成核心防御力量。在地面,利用村庄的院落、街巷、墙角,预设一些巧妙的射击位和诡雷,由少数枪法好、胆子大的战士和民兵负责,进行骚扰和冷枪射击,引诱敌人进入地道火力网。李大本事强调:“我们的原则是:不见兔子不撒鹰,敌人不进埋伏圈,绝不轻易暴露主力。打要打得巧,撤要撤得快,充分利用地道和我们熟悉地形的优势。”
整个杨村如同一个上紧了发条的钟表,紧张而有序地运转起来。妇女儿童和老人被优先安置进地道深处的安全区,青壮年和战士们则各就各位。村口设置了隐蔽的观察哨,村内街道进行了必要的改造,一些看似普通的柴堆、矮墙后面,都隐藏着致命的杀机。地道里,战士们检查着武器,熟悉着各个出口和射击孔的位置,等待着战斗的到来。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大战前的压抑和寂静,连狗吠声都似乎消失了。李大本事蹲在一处伪装巧妙的瞭望孔后,目光锐利地注视着村外的那条土路。他知道,这将是地道网络建成后的第一场考验,也是队伍能否在杨村真正扎根的关键一仗。他摸了摸腰间的驳壳枪,冰凉的枪身传来一丝坚定的力量。他的身后,是信任他的弟兄,是支持他的乡亲,是刚刚挖好的、凝聚着心血和希望的地下长城。
风雨欲来,而这一次,他们不再是无根的浮萍,他们有了扎根的土地,有了可以依托的壁垒。鱼水情深,蕴藏的将是震惊敌胆的惊雷。
(http://www.220book.com/book/MSK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