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地的恢复工作有条不紊,杨村及周边区域仿佛一株遭了严霜却根系未损的野草,重新焕发出顽强的生机。田野里的晚秋作物顽强地抽穗灌浆,村庄里修复的房屋升起了温暖的炊烟,民兵操练的号子声和孩子们重新响起的嬉闹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劫后余生的坚韧图景。然而,李大本事深知,这片来之不易的平静之下,暗流依旧汹涌。日军虽暂时收缩,但像毒蛇般盘踞在交通线上的大小据点,尤其是几处关键隘口的封锁线,依然像绞索一样,制约着根据地与外界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
被动防守,等待敌人下次扫荡,绝非长久之计。李大本事的性格和来自未来的见识,都驱使他必须掌握主动。在敌我力量对比尚未发生根本逆转的情况下,这种主动,更多地体现在战术层面的积极出击和战略层面的巧妙破局。
“鬼子给咱们套上了几条锁链,咱们不能光等着他勒紧,得想办法把这些锁链,一根根给他敲断!”在一次骨干会议上,李大本事指着地图上几处标红的日军据点说道。他的目光,聚焦在了一条横亘在根据地西北方向、通往山区的重要通道上。这条通道上的日军据点,虽然规模不大,但彼此呼应,控制着山口,严重阻碍了根据地与山区兄弟部队的联系以及必要时的转移路线。
“打哪个?”孙成海摩拳擦掌,经过休整和总结,他求战之心更切,但也多了几分沉稳。
“不打哪个,或者说,不全打。”李大本事嘴角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咱们给他来个‘围点打援’,或者更确切地说,‘攻其必救,设伏打援’!”
他详细阐述了一个连环计般的作战计划:首先,选择封锁线上一个位置相对突出、防御工事并非最坚固的据点——比如叫“骆驼岭”的小据点,作为佯攻目标。集中部分主力,大张旗鼓地摆出强攻架势,昼夜不停地骚扰,造成我军志在必得的假象。这个据点的日军必然向相邻的、实力更强的“黑石口”据点求援。
“黑石口是这条封锁线上的枢纽,兵力较多,装备也好。按照鬼子的习惯,绝不会坐视骆驼岭被拔掉,肯定会出兵增援。”李大本事的手指移到了黑石口与骆驼岭之间的一段险要山路——“野狼峪”。
“这里,就是咱们给援军准备的坟场!”野狼峪地势险峻,山路狭窄,一侧是陡崖,一侧是深涧,非常适合打伏击。“咱们的主力,不在骆驼岭,而在野狼峪!等黑石口的鬼子援军钻进咱们的口袋,就狠狠地揍他!争取吃掉他大部甚至全部!”
“那骆驼岭那边的佯攻呢?万一鬼子不来援,或者识破了怎么办?”吸铁石考虑得更周全。
“问得好!”李大本事赞许地点点头,“所以佯攻也要做得像真的一样。要真打,但要控制节奏和伤亡。如果援军不来,咱们佯攻部队就相机行事,能拔掉骆驼岭更好,拔不掉也要狠狠消耗它,然后主动撤离。如果敌人识破,按兵不动,那咱们就立刻改变计划,主力迅速转移,避免暴露。总之,主动权要在咱们手里!”
这个计划兼具冒险性和灵活性,需要对敌情有精准的判断和部队高效的执行力。骨干们经过激烈讨论,完善了细节,最终一致同意。
战斗随即部署。李大本事亲自率领孙成海、吸铁石等主力,秘密运动至野狼峪设伏。丁算盘负责带领部分战士和民兵,携带缴获的几门迫击炮和重机枪,对骆驼岭据点进行佯攻。陈峰带领救护组,在伏击圈后方隐蔽待命。
佯攻部队首先行动。入夜,骆驼岭据点外围突然枪声大作,迫击炮弹划过夜空落在据点围墙内外爆炸,机枪子弹泼水般扫向敌人工事。丁算盘指挥部队时而发起伴攻,时而后撤,造成反复争夺的激烈假象。据点里的日军小队长被打得晕头转向,一面拼命抵抗,一面向黑石口紧急求援。
黑石口的日军中队长接到求援电报,起初有些犹豫,担心是八路军的调虎离山计。但骆驼岭方向的枪炮声越来越激烈,求援电报一封比一封急迫。考虑到骆驼岭据点丢失会导致防线出现缺口,责任重大,黑石口中队长最终决定派出两个小队的日军和一个排的伪军,由一名大队副亲自率领,火速驰援骆驼岭。
这一切,都被潜伏在路旁的八路军侦察员看得清清楚楚。消息很快传到野狼峪的李大本事耳中。
“鱼儿上钩了!”李大本事精神一振,立刻命令伏击部队进入最后准备状态。战士们检查武器,拧开手榴弹盖,目光紧紧锁住了山谷入口那条蜿蜒的山路。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山谷里寂静得只能听到风声和虫鸣。终于,远处传来了杂沓的脚步声和日军士兵的交谈声,还有骡马驮运武器的声响。日军援军排成两路纵队,急匆匆地赶路,丝毫没有意识到他们己经一步步走进了死亡陷阱。
当日军队伍完全进入伏击圈最狭窄的地段时,李大本事猛地打响了手中的驳壳枪!
“打!”
一声令下,野狼峪顿时变成了沸腾的火山口!两侧山崖上,机枪、步枪喷射出愤怒的火舌,手榴弹如同冰雹般砸向山谷中的日伪军!狭窄的山路瞬间变成了死亡走廊,日军士兵无处躲藏,成片倒下,人仰马翻,惨叫声、爆炸声、枪声响成一片!
“八嘎!中埋伏了!”日军大队副声嘶力竭地嚎叫,试图组织抵抗,但队伍己被完全打乱,地形又极其不利。孙成海带领突击队从侧翼发起冲锋,如同猛虎下山,冲入敌群,大刀片和刺刀闪耀着寒光,与负隅顽抗的日军展开了白刃战!吸铁石指挥火力队死死封住山谷出口,不让一个敌人逃脱。
战斗进行得激烈而短促。不到一个小时,进入伏击圈的日伪军大部被歼,只有少数残敌利用地形狼狈逃窜。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包括两挺歪把子机枪和一门迫击炮。
与此同时,骆驼岭方向的佯攻部队,在得知野狼峪伏击成功后,也主动撤出了战斗。据点里的日军惊魂未定,也不敢追击。
野狼峪伏击战,是一次经典的“攻点打援”战术的成功实践。它不仅重创了日军援军,缴获颇丰,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成功地打破了日军苦心经营的这条封锁线。黑石口据点损失惨重,元气大伤,短时间内无力主动出击;骆驼岭据点则彻底成了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根据地西北方向的门户被一举打开,与山区兄弟部队的联系通道变得顺畅起来。
消息传开,根据地军民欢欣鼓舞,其他区域的抗日武装也深受鼓舞,纷纷效仿这种灵活机动的战术。李大本事和他这支队伍的威名,随着这一次次的胜利,在冀中平原上越传越广。日军则对这支神出鬼没、战术刁钻的部队更加头痛,将其视为心腹大患。
然而,李大本事并没有满足于眼前的胜利。他知道,打破一两条封锁线,只是缓解了暂时的困难。要想真正站稳脚跟,实现那个“英雄番号”的梦想,还需要更强大的力量,更广阔的天地,以及等待一个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转折点的到来。风雨同舟的航船,在破开一道道浪涛后,正驶向更广阔的深海,迎接他们的,将是更大的风浪,以及风浪过后,那必将到来的黎明。
(http://www.220book.com/book/MSK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