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9章 金秋助农传暖意,稚子承欢乐满庭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七零年代生活录 http://www.220book.com/book/MSN4/ 章节无错乱精修!
 喜欢鸽子树的大人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九月的部队营区,晨露在白菜叶上凝成细小的水珠,风里带着初秋的凉意。苏晴穿着浅灰色的布衫,弯腰在小菜园里拔萝卜 —— 翠绿的萝卜缨子从土里时,带着的泥土气息,萝卜表皮白净,是用空间灵泉水浇灌的成果,比普通萝卜更脆甜。

“娘,拔!” 念安穿着红色的小罩衣,手里攥着个小铲子,蹲在旁边的小菜畦里,学着苏晴的样子往土里戳,结果用力过猛,把刚冒芽的菠菜苗铲断了,顿时瘪着嘴要哭。

苏晴赶紧放下萝卜,走过去抱起他,用袖口擦了擦他沾着泥土的小手:“咱们念安是想帮娘干活对不对?没关系,菠菜苗还能再长,下次咱们轻一点就好。” 她从空间里悄悄摘了颗小番茄,递到念安嘴边,“尝尝这个,甜不甜?”

番茄的甜意瞬间驱散了念安的委屈,小家伙含着番茄,咯咯首笑,小嘴里还念叨着 “甜、娘”—— 这是他最近刚学会的完整词语,每次说出口,都能让苏晴心里软成一片。

“娘俩在忙呢?” 顾衍琛的声音从院门口传来,他穿着常服,手里拿着个信封,显然是刚从后勤处回来,“王婶给你寄信了,还有张照片,说是红星大队的玉米丰收了。”

苏晴赶紧接过信封,拆开一看 —— 里面除了信纸,还有一张黑白照片:照片里的红星大队晒谷场上,堆满了金黄的玉米穗,王婶、李大爷、刘翠花还有乡亲们都站在玉米堆旁,笑得格外灿烂,刘翠花手里还抱着个装满玉米的竹篮,脸上满是淳朴的笑意。

“太好了!玉米终于丰收了!” 苏晴笑着说,展开信纸读了起来。王婶在信里写道:“晴丫头,多亏了你寄的驱虫方法,今年的玉米没受虫害,亩产比去年高了两成!晒谷场都堆不下了,就是最近总下雨,玉米容易发霉,乡亲们都愁着怎么储存。李大爷说,你见多识广,让我问问你,有没有好的储存办法……”

苏晴读完信,心里犯了难 —— 七零年代农村储存粮食的方法很简单,要么露天晾晒,要么用草木灰防潮,但遇到连雨天,这些方法都不管用。她突然想起空间里有本关于粮食储存的老书,里面记载着 “干燥通风仓” 的做法,用木板搭建粮仓,底部铺草木灰和干稻草,侧面留通风口,能有效防潮;另外,用灵泉水稀释后喷洒在玉米上,还能延长储存时间,不易发霉。

“衍琛,我有个主意。” 苏晴转身对顾衍琛说,“我远房亲戚家有个储存粮食的好方法,用木板搭粮仓,再用特殊的‘防潮水’喷洒,能防发霉。我把方法写下来,你下次去镇上寄信时,一起寄给王婶,再寄点木板的尺寸图纸,让乡亲们照着做。”

顾衍琛点点头,伸手摸了摸她的头发:“还是你想得周到,这样乡亲们就不用愁玉米发霉了。我明天去后勤处问问,能不能找些废弃的木板图纸,给你参考着画。”

念安趴在顾衍琛怀里,看到照片上的玉米,伸出小手去指,嘴里喊着 “米、米”,惹得苏晴和顾衍琛哈哈大笑。顾衍琛抱着他走到小菜园,指着刚拔的萝卜说:“念安,这是萝卜,等咱们回红星大队,让姥姥给你煮玉米萝卜汤,好不好?”

“好!” 念安用力点头,小脑袋在顾衍琛肩膀上蹭了蹭,一副期待的样子。

第二天一早,顾衍琛从后勤处找来了几张旧的粮仓图纸,苏晴趴在桌上,结合空间里的资料,重新绘制了适合农村的 “干燥通风仓” 图纸 —— 图纸上详细标注了木板的尺寸、通风口的位置、草木灰的铺设厚度,还在旁边写了 “防潮水” 的制作方法:“取干净的井水,加入少量草木灰和晒干的艾草灰,搅拌均匀后过滤,喷洒在玉米表面,晾干后储存,可防潮防霉。” 她特意没提灵泉水,只说是 “远房亲戚传的土方法”,避免引起怀疑。

顾衍琛去镇上寄信时,还特意买了两斤干艾草 —— 艾草灰是 “防潮水” 的关键,他怕红星大队的艾草不够,特意多买些寄过去。苏晴则在家收拾小菜园,把成熟的萝卜、白菜摘下来,分给张嫂、李嫂等邻居,还特意给食堂送了些,老班长看到新鲜的蔬菜,笑着说:“嫂子,你这小菜园真是咱们家属院的‘宝地’,一年西季都有新鲜菜吃!”

没过几天,部队政治部贴出通知:下周组织官兵帮附近的东风大队秋收,家属们可自愿参与,后勤处会提供镰刀、板车等工具。苏晴看到通知,立刻报名参加 —— 她想起红星大队秋收时的忙碌,想帮东风大队的乡亲们多分担些。

张嫂也报了名,两人一起准备秋收的工具:苏晴从家里找了把旧镰刀,磨得锃亮;张嫂则准备了两个水壶,装满凉白开,还带了些水果糖,准备给帮忙的孩子们吃。

秋收那天,天刚蒙蒙亮,部队的操场上就挤满了官兵和家属。顾衍琛所在的连队负责收割东风大队的五亩玉米地,苏晴和张嫂被分到了 “后勤组”,负责给大家送水、递毛巾,偶尔也帮着捡掉落的玉米穗。

东风大队的乡亲们早就等在田埂上,看到部队的人来,热情地递上煮熟的玉米:“同志们,快吃点玉米垫垫肚子,辛苦你们了!”

苏晴接过玉米,咬了一口 —— 香甜软糯,和红星大队的玉米一样好吃。她看到田埂边有位老大娘正吃力地搬玉米穗,赶紧走过去帮忙:“大娘,我帮您搬吧,您歇会儿。”

“谢谢你啊,闺女!” 老大娘笑着说,“我家老头子生病,儿子在外地,这几亩玉米我一个人真忙不过来,多亏你们来帮忙。”

苏晴帮老大娘把玉米穗搬到板车上,又帮着盖好防雨布 —— 最近总下雨,得防着玉米被淋湿。顾衍琛看到她忙得满头汗,快步走过来,递过毛巾:“慢点忙,别累着,我让战士们帮大娘多搬点。” 他转身对身边的两个战士说:“你们去帮那位大娘把玉米运到晒谷场,小心别淋湿了。”

“是!顾排长!” 战士们响亮地回答,扛起板车就往晒谷场走。

念安被留在了家属院,由李嫂帮忙照看。中午休息时,苏晴赶紧往家属院赶,刚进门就听到念安的哭声:“娘、娘!” 她快步走进屋,看到念安正趴在李嫂怀里哭,小脸上还挂着泪珠。

“怎么了?念安怎么哭了?” 苏晴赶紧抱起他,心疼地擦了擦他的眼泪。

“刚才想找你,没看到人,就哭了。” 李嫂笑着说,“我给了他块糖,才不哭的,你看,还剩半块呢。”

念安看到苏晴,赶紧把手里的半块糖递到她嘴边:“娘,吃。” 苏晴心里一暖,咬了一小口,剩下的给念安吃了。

下午,苏晴带着念安一起去了东风大队 —— 李嫂说孩子想妈妈,她便抱着念安,让他坐在田埂边的树荫下,自己则继续帮忙捡玉米穗。念安坐在小凳子上,手里拿着个小竹篮,看到掉落的玉米穗,就伸手去捡,虽然捡得慢,却格外认真。有个小战士看到了,笑着说:“顾排长,你家念安真是个小帮手!以后肯定是个能干的小伙子!”

顾衍琛走过来,蹲在念安身边,帮他把玉米穗放进大竹篮里:“咱们念安真厉害,会帮爹和娘干活了。” 念安咯咯首笑,伸手抓住顾衍琛的手,一起捡玉米穗,阳光洒在父子俩身上,画面格外温馨。

傍晚,五亩玉米地终于收割完了。东风大队的乡亲们特意杀了头猪,准备了丰盛的晚饭,招待部队的官兵和家属。饭桌上,乡亲们纷纷给顾衍琛和苏晴敬酒(其实是糖水):“谢谢你们帮忙,不然我们的玉米还不知道要收多久!”

顾衍琛笑着说:“军民一家亲,帮乡亲们秋收是应该的。以后要是有需要,随时跟我们说。”

回到家属院时,己经是晚上八点多了。苏晴给念安洗了澡,哄他睡着后,才和顾衍琛坐在客厅里休息。顾衍琛给她倒了杯热水:“今天累坏了吧?明天别去了,在家歇着。”

“不累,” 苏晴笑着说,“能帮乡亲们做点事,我很开心。对了,东风大队的玉米储存也有问题,我明天把给红星大队的储存方法也告诉他们,让他们也能好好储存玉米。”

顾衍琛点点头,伸手抱住她:“你就是太善良了,不过这样也好,能帮到别人,你也开心。”

接下来的几天,苏晴把粮食储存方法告诉了东风大队的队长,还帮着画了粮仓图纸。东风大队的乡亲们很感激,特意给她送了袋新磨的玉米面,说让她给念安做玉米糊吃。

九月下旬的一天,苏晴正在家里做玉米糊,院门外传来敲门声。她打开门一看,是老周,他手里拎着个布包,脸上带着笑容:“晴丫头,还记得我吗?我来给你送点东西。”

“周哥,是您啊!快进屋坐!” 苏晴赶紧让他进屋,给她倒了杯热水。

老周打开布包,里面是半袋花生和一筐干红枣:“这是我家地里种的花生,红枣是老婆子晒的,你尝尝。上次你给的止咳糖浆很管用,老婆子的咳嗽早就好了,我一首想谢谢你,今天正好有人去部队办事,我就跟着来了。”

“您太客气了,这点小事不用谢。” 苏晴笑着说,从空间里拿出两斤面粉和一袋水果糖,“周哥,这是我给您和嫂子带的,面粉您拿回去做馒头,糖给孩子们吃。”

老周推辞不过,只好收下:“谢谢你,晴丫头,你真是个好人。我家老婆子还说,下次你要是去镇上,一定要去家里坐坐,她给你做鸡蛋面吃。”

送走老周,苏晴把花生和红枣放进空间 —— 这些都是老周的心意,她要好好保存,等顾衍琛回来一起吃。

十月初,苏晴收到了王婶的回信,信里说,按照她寄的图纸,红星大队搭了十个 “干燥通风仓”,玉米储存得很好,没发霉;刘翠花还主动帮着照看粮仓,每天都去检查通风口,乡亲们都夸她变好了;李大爷让她给顾衍琛带句话,说等玉米卖了,给他们寄点钱,算是感谢他们帮忙,苏晴赶紧在回信里说不用寄钱,能帮到乡亲们就好。

信里还夹着一张照片:照片里的刘翠花正站在粮仓前,手里拿着扫帚,认真地清扫粮仓周围的落叶,脸上满是认真的神情。苏晴看着照片,心里很欣慰 —— 刘翠花的转变,是红星大队最温暖的变化。

顾衍琛的部队最近要组织 “军民共建表彰大会”,苏晴因为帮东风大队和红星大队解决了秋收和粮食储存问题,被评为 “军民共建先进个人”。表彰大会那天,苏晴穿着新做的蓝色布衫,上台领奖时,台下的官兵和家属们都热烈鼓掌,念安坐在顾衍琛怀里,看到苏晴,兴奋地拍手喊 “娘、娘”,惹得全场哈哈大笑。

表彰大会结束后,顾衍琛抱着念安,走到苏晴身边,笑着说:“我家晴丫头真是厉害,得了奖状,以后念安也要向你学习,做个乐于助人的人。”

苏晴接过奖状,心里满是幸福。她知道,这份荣誉不是她一个人的,是她和顾衍琛一起,和红星大队、东风大队的乡亲们一起,用善意和努力换来的。

晚上,一家人坐在客厅里,顾衍琛把奖状挂在墙上,念安伸出小手去摸,嘴里喊着 “娘、奖”。苏晴给念安喂了点玉米糊,顾衍琛则在旁边看着,偶尔帮着擦去念安嘴角的米糊。窗外的月光洒在屋里,安静而祥和。

“等下个月,我申请探亲假,咱们回红星大队看看吧。” 顾衍琛突然说,“看看王婶、李大爷,看看乡亲们,让念安跟他们多亲近亲近。”

“好啊!” 苏晴眼睛一亮,“我早就想回去了,还想看看咱们种的玉米,看看那些‘干燥通风仓’。”

念安似懂非懂地看着他们,嘴里喊着 “回、回”,显然也想去红星大队。

接下来的日子,苏晴开始准备回红星大队的东西:给王婶带的新布鞋(她亲手做的,鞋底纳得细密)、给李大爷带的新帽子(顾衍琛淘汰下来的军帽,还很新)、给孩子们带的文具(她从供销社买的铅笔和本子),还有空间里的新蔬菜种子(适合冬季种植的白菜和萝卜品种,用灵泉水浸泡过,产量高)。

顾衍琛则忙着申请探亲假,还特意去后勤处领了些粮票和布票,说要给乡亲们带点供销社的紧俏物资。

十月底的一天,顾衍琛的探亲假批下来了 —— 十五天,正好能在红星大队住上十天,再回顾家村看看顾大娘。苏晴抱着念安,看着顾衍琛手里的探亲假证明,心里满是期待:“终于能回红星大队了,我都想王婶做的红薯饼了。”

“放心吧,回去让王婶给你做个够。” 顾衍琛笑着说,伸手摸了摸念安的头,“咱们念安也能吃到姥姥做的红薯饼了,开心吗?”

念安用力点头,小嘴里喊着 “饼、饼”,惹得苏晴和顾衍琛哈哈大笑。

出发前一天,张嫂和李嫂来送行,给苏晴带了些她们做的肉干和饼干:“带回去给王婶和乡亲们尝尝,就说我们惦记着他们。”

“谢谢你们,我会带到的。” 苏晴接过东西,心里满是感激 —— 家属院的邻里情,就像亲人一样温暖。

第二天一早,苏晴、顾衍琛抱着念安,拎着行李,踏上了回红星大队的路。火车上,念安趴在车窗边,好奇地看着外面的田野 —— 金黄的稻田、土坯房的屋顶、村口的老槐树,和他在照片上看到的红星大队一样。

“快到了,念安,马上就能见到姥姥和姥爷了。” 苏晴抱着他,轻声说。

顾衍琛握住苏晴的手,眼神温柔:“是啊,快到了,咱们的家。”

苏晴靠在顾衍琛肩上,看着窗外的阳光,心里满是幸福。她知道,回到红星大队,会有热情的乡亲们,会有香甜的红薯饼,会有金黄的玉米地,会有满满的温暖和善意。而她和顾衍琛、念安的故事,也会在这个充满爱的年代里,继续书写下去,带着空间的守护,带着军民的情谊,带着邻里的温暖,永远幸福下去。



    (http://www.220book.com/book/MSN4/)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七零年代生活录 http://www.220book.com/book/MSN4/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