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驶进红星大队村口时,正午的阳光正烈,却挡不住乡亲们的热情。老槐树下挤满了人,王婶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手里攥着块粗布帕子,踮着脚往车这边望,看到苏晴的身影,立刻挥着手喊:“晴丫头!这里!”
顾衍琛先跳下车,转身稳稳抱出念安。小家伙穿着浅粉色布衫,刚睡醒的眼睛还蒙着水汽,可一看到王婶,立刻精神了,伸着小手要抱:“姥姥!饼!” 这话逗得乡亲们哄堂大笑,王婶快步上前接过孩子,在他脸颊上亲了口:“记着呢!灶上温着红薯饼,还有刚煮的玉米,都是你爱吃的!”
李大爷扛着两把镰刀走过来,黝黑的脸上满是笑意:“可算把你们盼来了!部队的同志们也到了,正在晒谷场歇着,就等你们来了一起开镰!” 苏晴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果然看到十几个穿着军绿色作训服的战士,正坐在晒谷场的草垛上休息,周班长也在其中,看到顾衍琛,笑着挥了挥手。
“辛苦同志们了!” 顾衍琛走上前,和战士们一一握手,“这次秋收任务重,咱们一起加油,早点帮乡亲们把玉米收完!” 战士们齐声应道:“保证完成任务!” 声音洪亮,震得槐树叶都轻轻晃动。
苏晴拎着行李跟在后面,刘翠花快步迎上来,手里抱着个布包,有些局促地递过来:“苏晴妹子,这是我给念安做的小布鞋,鞋底纳得厚,秋收地里凉,穿着暖和。” 布包打开,是双绣着虎头的布鞋,针脚虽然不算特别细密,却看得出来花了不少心思。苏晴接过布鞋,笑着说:“谢谢你,嫂子,这鞋真好看,念安肯定喜欢。”
念安趴在王婶怀里,伸着小手摸布鞋上的虎头,小嘴里念叨着 “虎!穿!”,刘翠花的脸一下子红了,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喜欢就好,我还怕做不好呢。”
王婶家的院子早己收拾妥当,东厢房的炕烧得暖融融的,铺着新换的粗布褥子。“你们先歇会儿,吃点东西垫垫肚子,” 王婶把念安放在炕上,转身进了灶房,“我给你们煮了玉米,还炒了鸡蛋,都是热乎的。” 苏晴赶紧跟过去帮忙,灶房里的土灶冒着热气,铁锅上炖着的玉米粥咕嘟咕嘟响,香气飘满了整个屋子。
“村里今年玉米长得特别好,” 王婶一边往碗里盛玉米一边说,“多亏了你寄的驱虫法子,玉米螟全治住了,穗子比去年多了。公社的张书记前几天还来视察,说咱们队今年肯定是全公社的丰产冠军!” 苏晴笑着点头,从空间里悄悄拿出一小袋白糖 —— 之前在部队供销社凭票买的,想着给玉米粥提提味,“婶,这个您拿着,煮粥的时候放一点,孩子们爱喝。” 王婶稀罕地看着白糖,小心地收进抽屉:“这可是好东西,你留着给念安吃,我这儿有红糖就行。”“我还有呢,您就收下吧。” 苏晴坚持道,王婶才不再推辞。
玉米煮得软糯香甜,咬一口满是汁水;炒鸡蛋金黄油亮,带着豆油的香气;还有一碟凉拌生菜 —— 是刘翠花早上刚从菜地里摘的,用苏晴教的方法拌了醋和香油,脆爽可口。念安坐在小凳子上,自己拿着玉米啃,玉米粒沾得满手都是,王婶和苏晴一边给他擦手,一边笑着聊天,满屋子都是温馨的气息。
下午两点,秋收正式开始。玉米地一望无际,金黄的玉米穗压弯了秸秆,风一吹,“哗啦啦” 的声响像在唱丰收的歌。顾衍琛和战士们负责割玉米秆,他们动作麻利,手里的镰刀 “唰唰” 作响,没一会儿就割出一片空地;乡亲们则负责掰玉米,王婶、李大爷、刘翠花带头,每人挎着个竹篮,熟练地把玉米穗掰下来放进篮里;苏晴则带着几个妇女,把掰好的玉米装进麻袋,再搬到板车上,运到晒谷场晾晒。
念安也没闲着,他挎着个小小的竹篮,跟在刘翠花身后,学着她的样子掰玉米,虽然力气小,只能掰下最小的玉米穗,却做得格外认真。刘翠花看着他,眼里满是温柔,时不时帮他擦去额角的汗珠,还给他递水喝:“慢点掰,别累着,咱们念安真是个能干的小帮手。”
顾衍琛割完一排玉米秆,回头看到苏晴正吃力地搬麻袋,赶紧跑过去帮忙:“别搬这么重的,小心累着腰。” 他接过麻袋,轻松地扛在肩上,大步往板车走去。苏晴笑着说:“我也没那么娇气,这点活不算什么。” 顾衍琛回头看了她一眼,眼里满是心疼:“听话,你负责清点玉米数量就行,重活让我们来。”
太阳渐渐西斜,晒谷场上己经堆起了几座玉米山。战士们和乡亲们坐在草垛上休息,王婶和几个妇女送来凉茶和红薯饼,大家一边吃一边聊天。周班长咬了口红薯饼,笑着说:“婶子的手艺真好,比咱们食堂的馒头还好吃!等秋收结束,我得跟您学学,回去给我家老婆子露一手。” 王婶笑着说:“想学就教你,这红薯饼做法简单,就是费点功夫。”
苏晴坐在顾衍琛身边,看着晒谷场上的玉米,心里满是欢喜。她想起空间里有本关于粮食储存的书,里面提到玉米晾晒后要及时通风,不然容易受潮发霉。于是她对李大爷说:“大爷,咱们可以在晒谷场搭几个临时的通风架,把玉米穗摊在架子上,这样通风好,干得快,还不容易发霉。”
李大爷眼前一亮:“这主意好!咱们现在就搭!” 顾衍琛和战士们立刻行动起来,他们用树枝和绳子,很快就搭起了十几个通风架。苏晴悄悄从空间里拿出些灵泉水,稀释后装在喷壶里,对着通风架上的玉米穗轻轻喷洒 —— 灵泉水能加速玉米干燥,还能防止虫害,却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她对大家说:“这是我远房亲戚教的法子,用温水喷一喷,玉米干得快,还能防虫。”
乡亲们半信半疑地试了,第二天一早,果然发现喷过温水的玉米穗比没喷的干得快,而且颗粒更。李大爷高兴地说:“晴丫头,你这法子真管用!以后咱们秋收,就用这个方法!” 苏晴笑着点头,心里松了口气 —— 幸好没暴露空间的秘密。
接下来的几天,秋收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顾衍琛和战士们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一首忙到天黑,却没人喊累;乡亲们也格外卖力,大家互相帮忙,不分你我;刘翠花更是变了个人似的,她每天第一个到玉米地,最后一个离开,还主动承担最累的搬玉米工作,谁劝她休息,她都说:“我年轻,力气大,多干点没事。”
一天傍晚,苏晴正在晒谷场清点玉米数量,突然听到有人喊:“张奶奶晕倒了!” 她赶紧跑过去,看到张奶奶躺在地上,脸色苍白,呼吸微弱。苏晴摸了摸她的脉搏,又探了探她的额头,知道是劳累过度加上低血糖。她赶紧从空间里拿出块巧克力(穿越前囤的,一首没舍得吃),掰下一小块放进张奶奶嘴里,又用灵泉水冲了杯糖水,慢慢喂她喝下。
过了一会儿,张奶奶渐渐醒了过来,她拉着苏晴的手,眼里满是感激:“晴丫头,谢谢你,要是没有你,我这把老骨头恐怕就不行了。” 苏晴笑着说:“奶奶,您别客气,以后您别干重活,有什么事跟我们说,我们帮您做。” 刘翠花也走过来,对张奶奶说:“奶奶,以后您家的玉米我帮您收,您就在家歇着,等收完了我给您送过去。” 张奶奶感动得眼泪都掉了下来,连连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
秋收结束那天,公社的张书记特意来了,还带来了奖状和奖品 ——“丰产先进大队” 的奖状,还有五十斤化肥,奖励给红星大队。张书记握着顾衍琛的手,笑着说:“顾同志,多亏了你们部队的帮忙,还有苏同志的好法子,红星大队今年的玉米产量比去年翻了一番!你们真是咱们公社的功臣!”
顾衍琛笑着说:“这都是乡亲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只是做了点小事。” 苏晴也说:“能帮到乡亲们,我们也很开心。”
晚上,乡亲们在晒谷场办了丰收宴,庆祝秋收圆满结束。大家从家里带来了最好的食材 —— 王婶炖了老母鸡,李大爷炒了花生,刘翠花做了番茄炒蛋,还有人杀了自家养的猪,做了红烧肉。晒谷场上摆了十几张桌子,大家围坐在一起,喝着自家酿的米酒,吃着香喷喷的饭菜,聊着今年的收成和明年的打算,热闹非凡。
念安坐在苏晴怀里,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玩灯笼 —— 是乡亲们用红纸做的,里面点着蜡烛,在夜色里格外明亮。顾衍琛和李大爷、周班长坐在一桌,聊着部队的训练和村里的农活,时不时碰杯喝酒;苏晴则和王婶、刘翠花一起,缝着明年的蔬菜种子袋,偶尔抬头看看顾衍琛和念安,嘴角满是幸福的笑容。
刘翠花端着一碗米酒,走到苏晴面前,郑重地说:“苏晴妹子,以前是我不对,总找你麻烦,你还这么帮我,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谢你。这碗酒我敬你,以后你要是有什么事,尽管跟我说,我一定帮忙!” 苏晴接过碗,和她碰了碰:“嫂子,过去的事就别提了,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互相帮忙是应该的。”
宴席一首持续到深夜,大家才依依不舍地散去。回到王婶家,苏晴和顾衍琛坐在炕边,看着熟睡的念安,心里满是温暖。顾衍琛握着苏晴的手,轻声说:“这次秋收,看到乡亲们过得好,刘翠花也变好了,我真为你高兴。” 苏晴靠在他怀里,笑着说:“都是大家的功劳,要是没有乡亲们的帮助,我也走不到今天。”
第二天一早,苏晴和顾衍琛就要回部队了。乡亲们都来送行,王婶给苏晴塞了个布包,里面是她做的红薯干、新磨的小米,还有给念安的虎头鞋;李大爷给顾衍琛递了把新做的竹椅:“这个给你,在部队里坐着歇脚,记得常给我们写信。” 刘翠花则给苏晴送了袋新鲜的玉米:“这是我特意挑的,颗粒,回去煮着吃,比商店里卖的甜。”
汽车开动时,念安趴在车窗边,对着乡亲们挥手,小嘴里喊着 “姥姥再见!姥爷再见!刘阿姨再见!”。苏晴看着越来越远的村口老槐树,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 —— 这里有她最珍贵的回忆,有她最亲的乡亲,无论她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这个温暖的村庄。
顾衍琛握住苏晴的手,轻声说:“以后我们常回来,这里永远是咱们的家。” 苏晴点点头,靠在他肩上,看着怀里熟睡的念安,心里满是幸福。她知道,她的七零年代生活,因为有了顾衍琛、念安,有了红星大队的乡亲们,有了空间的守护,变得格外温暖而精彩。
汽车驶离红星大队,远处的玉米地在阳光下泛着金黄的光,像一片希望的海洋。苏晴知道,这次秋收不仅收获了玉米,更收获了乡亲们的情谊和信任。未来的日子里,她会继续用自己的方式,帮助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她会看着念安慢慢长大,教他善良、勇敢、懂得感恩;她会和顾衍琛一起,守护着这个小家,守护着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让这份温暖与善意,在这个特殊的年代里,永远延续下去。
回到部队家属院,张嫂和李嫂早就等着了。她们接过苏晴带回来的玉米,高兴地说:“可算等到新鲜玉米了,晚上咱们煮玉米吃,再炒几个菜,好好庆祝一下。” 苏晴笑着答应,心里满是感激 —— 无论是红星大队的乡亲,还是部队家属院的邻居,都给了她太多的温暖,让她在这个陌生的年代,感受到了家的幸福。
晚上,张嫂、李嫂带着家人来苏晴家吃饭。煮玉米的香气飘满了院子,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玉米,聊着秋收的趣事,念安则在一旁,给大家表演在红星大队学会的儿歌,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苏晴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满是满足 —— 这就是她想要的生活,有爱人,有孩子,有朋友,有温暖的邻里,简单而幸福。
顾衍琛看着苏晴,眼里满是温柔。他知道,是苏晴的善良和坚强,让他们在这个年代拥有了这么多的幸福;是空间的守护,让他们能够帮助更多的人。未来的日子里,他会继续守护着苏晴和念安,守护着这份幸福,让这份来自七零年代的温情,永远温暖着他们的生活。
七零年代生活录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七零年代生活录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MSN4/)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