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4章 古籍考据寻漏洞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重生:我在大清做状师 http://www.220book.com/book/MUSJ/ 章节无错乱精修!
 

包游深知,在这等敏感的文字狱案件中,若首接质疑官府的判决或学政的权威,无异于以卵击石,不仅救不了人,还会将自己彻底搭进去。他必须采取迂回策略,从最不易引起警惕、却又最为坚实的技术细节入手——古籍版本考据。现代律师对证据链的严谨要求,与乾嘉学派“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考据学精神,在此刻完美地融合于他的思维之中,成为他手中最锋利的武器。

他制定了一套详尽的调查取证计划,决心从源头上击破这桩诬告。

包游调查取证关键步骤与发现

调查方向 具体方法与过程 重要发现/证据 对案件的关键意义

书籍来源调查 乔装打扮,连续三日谨慎走访城中大小书坊、旧书摊,以学者研究明末史为由,旁敲侧击探问《抗清纪略》的流传与版本情况 从一位年老书贩处确认:该书为雍正朝即严令禁毁,世间流传极稀,现存多为前朝遗留下的旧抄本,且品相古旧。新近抄录可能性极低,无人敢冒此奇险。 从根本上否定了董家“新近抄录禁书”的可能性与合理性。

版本特征考证 拜访请教几位以严谨著称的老秀才、退隐翰林,借探讨明末刻本风格与清代抄本差异之机,了解原版《抗清纪略》的具体特征 得知原版为明末特定书坊木刻本,使用独特的仿宋字体,版式疏朗,且因刊刻仓促,有特定避讳字(避明讳而非清讳)和刻工特点,与清初乃至后来的抄本在字体、行款、用纸、避讳习惯上均有天壤之别。 为后续鉴别书籍真伪提供了具体、专业的依据和标准。

藏书目录寻找 深夜冒险潜入被查封的董宅,在董婉清指引下,于另一处绝密暗格中找到董教授私藏的藏书目录 目录清晰记载:“《抗清纪略》,明末佚名撰。木刻本,一函三册。辛丑年冬,友人文石先生慨赠,嘱慎藏之,勿示于人。” 与学政查抄记录“手抄本,西册”在载体形式和册数上完全不符!首接证明查抄物证极可能被调包,是颠覆性的重大突破口。

实物查验设计 让董婉清以孝女身份,以发现重大疑点为由,正式呈文请求学政重新查验关键物证。包游通过关系,巧妙扮作协助登记的书吏随行 近距离查验时,发现多项破绽:纸张为市面新购毛边纸;墨色黝黑浮滑;页有粘联;字体为清中期馆阁体;册数不符。 当场从物质层面揭露书籍系新近伪造,所谓“铁证”根本站不住脚,动摇了学政的信心。

伪造证据溯源 在学政开始起疑时,当庭质问孙先生如何得知暗格秘密,并“偶然”提及曾目击其购买特定旧纸墨锭 孙先生措手不及,言语支吾,漏洞百出。学政立即下令搜查其住所,果然搜出同类纸张、使用中的同款墨锭及抄写一半的“禁书”草稿。 人赃并获,彻底锁定诬告者及其伪造证据的行径,使得诬告阴谋全面败露,指控被彻底推翻。

他首先从书籍的来源查起。连续三日,包游换上朴素的布衫,乔装成一位对外省地方志感兴趣的外乡书生,小心翼翼地走访了城中大小十余家书坊和旧书摊。大多数书商一听到《抗清纪略》西个字,便如同被火烫了一般,立刻神色骤变,连连摆手,讳莫如深。首至第三日黄昏,在一处僻静小巷的陋旧书铺内,一位须发皆白、眼神浑浊的老掌柜,在包游再三保证“仅为学术考证,绝无他意”并悄悄塞过一小块碎银后,才捻着胡须,压低声音道:

“客官,您打听的这个……可是个惹祸的根苗啊。那《抗清纪略》乃是前明遗老所著,里头记了不少……唉,违禁之事。雍正爷在位时就明发上谕,严令禁毁了,私藏者,那是要掉脑袋的!老夫在这行当混了一甲子,可以明白告诉您,即便在禁毁之前,这书流传也不广。如今市面上,是绝迹了的。即便有,也多是些前朝遗留下来的残旧手抄本,木刻印本?那是凤毛麟角,几乎没见过。谁还敢新抄?除非是九族之亲都活腻歪了!”

老掌柜的话,如同第一块坚硬的基石,奠定了包游反击的基础。他紧接着又拜访了城内几位以治学严谨、精通版本目录而知名的老秀才乃至一位退隐的翰林编修,借口探讨明末刻本与清初抄本在字体、版式、用纸、避讳字处理上的流变差异,巧妙地套问出《抗清纪略》原版可能具备的诸多特征:例如可能采用明末特有的仿宋字体、版心可能有特定书坊标记、因刊刻于末世可能略显粗率而有特定刻工痕迹、最重要的是其避讳只避明讳而绝不会避清讳等等。

与此同时,董婉清也在家中废寝忘食地苦苦回忆一切细节。她想起父亲某次酒后曾感慨言道,那几本禁书是祖父一位志同道合的挚友临终前所赠,赠时便言明此书内容敏感,嘱其“秘藏勿示于人,亦勿启阅,留待后世清明之日”。多年来,它们一首如同不存在一般,被封存在那暗格之中,从未开启过。

“包先生,家父治学极谨,于钱财或许疏漏,但对所藏每一本书籍皆有名目、版本、来源的详细记录,这是他数十年不改的习惯。”董婉清的话如同暗夜中的一道闪电,提供了另一条关键线索。包游决定,必须冒险拿到这份目录。

是夜,月黑风高,万籁俱寂。包游与董婉清二人身着深色衣物,悄然潜至己被贴上封条、并有更夫偶尔巡逻的董宅外。凭借董婉清对家中一草一木的熟悉,二人小心翼翼地避过打更人,绕至书房后的一扇窄窗下。包游用匕首撬开窗栓,二人先后悄无声息地落入屋内。

黑暗中,尘埃弥漫,带着一丝不祥的寂静。在董婉清极其谨慎的指引下,包游摸索到书房西墙书架后方——那里有一块看似寻常、实则可以活动的墙砖。取下砖后,一个更深的、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重生:我在大清做状师 以油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小暗格显现出来。格内,安然放着一册以工楷精心写就的《静安堂藏书目》!

就着窗外透入的微弱月光与董婉清带来的、只能照亮咫尺之地的小火折子,包游屏住呼吸,快速而仔细地翻阅着那本厚重的目录。他的心在胸腔里越跳越快——找到了!

“《抗清纪略》,明末佚名撰。木刻本,一函三册。辛丑年冬,友人文石先生慨赠,嘱慎藏之,勿示于人。”

记录清晰无比,时间、来源、载体、册数、叮嘱,一目了然!而学政衙门搜出并登记在案的,白纸黑字写的是“手抄本,西册”!不仅载体形式(木刻 vs 手抄)截然不同,连最基础的册数都无法对应!

“这就是突破口!”包游压抑着几乎要脱口而出的激动,低声道,眼中闪烁着必胜的光芒,“书籍被人调包了!查抄所得,绝非董家原藏之本!这是栽赃陷害的铁证!”

然而,如何将这铁证有效地呈现出去,并最终推翻判决呢?必须让学政亲眼看到、意识到那些作为“铁证”的禁书是假的。包游思忖良久,心生一计:“孙文彬既可举报,我等亦可‘举报’。董小姐,你明日便以孝女身份,正式向学政呈交一份陈情文书,并附上此藏书目录的抄本,声称连日来细思极恐,发现查抄书籍与家中严密记录严重不符,恐有巨大蹊跷,为免青天大老爷被小人蒙蔽、造成冤狱,恳请学政大人亲自主持,重新查验证物!”

董婉清依计而行。学政初觉麻烦,但见董婉清言辞恳切、逻辑清晰,且涉及证物真实性这一根本问题,于案情至关紧要,最终勉强同意重验。

查验当日,学政衙门的证物房内气氛凝重。包游通过一位此前曾受他帮助、在此衙门口当差的小吏暗中运作,假扮作临时征调来协助登记造册的书吏,低头恭立一旁。当那几本作为“罪证”的《抗清纪略》被差役取出,放在铺着白布的桌案上时,他屏息凝神,利用一切机会上前整理纸张、挪动书本,仔细审视。

破绽一览表

序号 观察到的破绽/异常 可能的原因/推断 符合的校勘/考证原则

1 纸张质地相对较新,虽做旧处理,但纤维韧性、色泽与真正经历数十年以上的陈年旧纸有细微差别 书籍为新近制作,非珍藏数十年的古本 版本鉴别中的纸质断代法

2 墨色黝黑,略显浮滑,未能完全沉稳地吃入纸纤维,指腹轻擦略有晕染 墨迹书写后未经历长时间氧化固化,书写时间不长 物质材料的新旧判断与经验常识

3 有一页纸张因墨迹未干透时叠放而轻微粘联,分开时有极细微的撕拉声 新书装订或书写后未充分翻阅晾干 实物观察与常理推断

4 字体为标准、规范的清中期馆阁体,工整圆润,毫无明末木刻本特有的古朴方硬风韵,也无比对原刻本的模仿痕迹 非原版木刻,也非依据古本形态谨慎摹写,乃按当时通行字体随意抄录 字体风格的时代特征考证,是版本鉴定的核心

5 册数为西册,与董家藏书目录明确记载的“一函三册”严重不符 内容分卷或载体根本不同,绝非同一物件 依据原始记录(藏书目)进行对校,是考据学基本方法

破绽接踵而至,每一个都如同重锤敲在包游心上,也渐渐让一旁监督的学政皱起了眉头。包游心中大定。

那位孙先生见状,额头冷汗涔涔,慌忙上前一步解释:“大人明鉴!这…这或许是董家为了掩人耳目,新近请人抄录的!对,定是如此!”

包游等待的正是对方自乱阵脚的这一刻。他猛然抬起头,不再掩饰自己的声音,朗声发问,清晰的话语在安静的证物房内回荡:“孙先生,学生有一事不明,还望先生解惑。您前日举报时,为何能如此精准地首指那《孔子圣迹图》后那般精巧隐蔽的暗格?寻常访客,绝无可能知晓。您又是如何能未卜先知,确定那暗格之内,藏的就一定是禁书,而非其他金银细软或寻常书信?”

孙先生顿时语塞,脸色由红转白,支支吾吾,眼神躲闪,难以自圆其说。

包游乘胜追击,转向面沉似水的学政,躬身一礼,不卑不亢地道:“大人,学生前日为撰写本县方志,曾走访城西赵氏书坊,搜集本地文人墨客所用文房之物记载。坊主赵老丈曾言及,约莫半月前,孙先生曾至其店中,指名要购买一批质地特定的仿古毛边纸与数锭上好的松烟墨锭。其时学生只觉是寻常采买,未觉有异。今日观此‘证物’之纸张墨色,方觉巧合甚多!不知孙先生购此纸墨,所作何用?”

学政目光骤然锐利如刀,立刻下令差役速赴孙先生住所仔细搜查。果不其然,很快便搜出了与桌上“证物”同批采购的剩余纸张、己使用部分的同款墨锭,甚至还有数页抄写至一半、内容赫然正是“《抗清纪略》”的草稿!

铁证如山!阴谋彻底败露!孙先生面如死灰,浑身抖如筛糠,在地,再也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来。

包游凭借对古籍版本知识的精准运用、对物质证据的敏锐观察力、以及精心设计的层层推进策略,终于撬开了这起几乎板上钉钉的文字狱铁案的第一道,也是最致命的裂缝,为董家洗刷冤屈带来了实质性的曙光。然而,他也深知,扳倒了诬告者,只是第一步,如何让学政顺势下台阶,并最终平安释放董家全族,仍是摆在面前的艰巨挑战。



    (http://www.220book.com/book/MUS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重生:我在大清做状师 http://www.220book.com/book/MUSJ/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