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里的等待,时间仿佛被拉长。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在地上投下斑驳晃动的光点,本该是静谧悠闲的景象,却因空气中弥漫的紧张而显得压抑。士兵们大多和衣而卧,抓紧时间休息,但很少有人能真正入睡,耳朵都竖着,捕捉着竹林外的任何一丝异常声响。哨兵们隐在竹林边缘,如同雕塑般一动不动,只有锐利的目光不断扫视着周围的动静。
周远恒靠坐在炭窑口,手里拿着一根树枝,无意识地在松软的地面上划拉着。他在脑海中反复推演着可能遇到的情况,以及相应的对策。穿越者的优势在于对历史大势和某些关键节点的了解,但对于这种具体的、局部的、瞬息万变的敌后环境,更多要靠临机决断和这个时代积累的经验。他必须充分信任孙绍元这样的专业人才,以及赵怀民、李耀先这些久经沙场的将领。
李耀先有些焦躁地来回踱步,不时探头望向竹林外的小路,嘟囔着:“怎么还没回来?不会出什么事吧?”
王本安相对沉得住气,擦拭着他的手枪,低声道:“耀先兄,稍安勿躁。敌后侦察,急不得。绍元手下的人都是好手,懂得分寸。”
张定国则默默检查着身边几名伤势较重的伤员情况,吩咐卫生兵及时换药。赵怀民则再次摊开地图,与几名参谋低声讨论着,根据现有信息细化着一旦获得情报后的转移路线方案。
晌午时分,竹林外终于传来了约定的鸟鸣信号——三长两短。所有人的精神都为之一振。
很快,两名化装成百姓的侦察兵在哨兵的引导下,快步走进炭窑区。两人都是满脸疲惫,衣衫被荆棘划破了好几处,但眼神明亮,带着完成任务后的松弛。
“情况怎么样?”周远恒立刻起身问道。李耀先、王本安等人也立刻围拢过来。
为首的侦察兵是个精悍的班长,名叫陈石头,他抹了把脸上的汗,快速汇报:“报告军座!各位长官!我们摸进了离这最近的那个大镇子,叫刘家集。镇子里确实有鬼子的据点,就在原来镇公所的大院里,驻扎了大概一个小队的鬼子和一个连的伪军。”
“一个小队鬼子,一个连伪军……”周远恒沉吟道,“兵力不算太多,但依托工事固守,我们强攻代价太大。巡逻情况呢?”
“鬼子白天巡逻比较频繁,主要是镇子周围和通往其他据点的道路。晚上巡逻次数减少,但镇口设有岗哨和探照灯。”陈石头继续道,“我们还打听到,这两天鬼子据点好像有点异常,进出的人比平时多,而且有卡车运送物资进去,像是在准备什么行动。”
“准备行动?”周远恒眉头一皱,“是针对我们吗?”
“不太确定。”陈石头摇头,“我们接触了一个在镇里饭铺当伙计的老乡,他偷偷告诉我们,听说是因为西边……就是李家坳那个方向,前两天有枪声,鬼子好像吃了亏,所以加强了戒备,也可能是在调兵准备报复。”
这个消息印证了周远恒的猜测。李家坳的伏击者果然和鬼子有勾结,或者至少鬼子己经注意到了那边的动静。
“有没有找到可能提供帮助的人?”周远恒问到了关键。
陈石头脸上露出一丝为难:“军座,镇子里鬼子看得紧,老百姓大多不敢跟我们接触。不过……我们回来的时候,在镇子外五里地的河湾村,遇到了一个老猎人。他认出我们不是本地人,但没声张,反而悄悄告诉我们,最近经常有陌生的、带着家伙的人在附近山里转悠,不像鬼子,也不像国军,行踪诡秘。”
“陌生的、带家伙的人?”李耀先插嘴,“是不是就是李家坳埋伏我们的那帮杂碎?”
“老猎人说不好,但他提到一点,那些人好像对通往云雾山的小路特别熟悉。”陈石头补充道。
周远恒心中一动。看来,除了明处的鬼子和伪军,还有一股甚至多股不明武装力量在这片区域活动,并且对他们的动向有所察觉。这潭水,比想象中还要浑。
“还有一个情况。”另一名侦察兵补充道,“我们观察鬼子据点时,发现他们的后勤运输队,每隔一天会从县城方向沿大路过来一趟,一般是下午到达刘家集。护卫兵力不多,通常只有一卡车的鬼子兵和几个伪军骑自行车跟着。”
鬼子的运输队!周远恒眼睛微微眯起。这或许是一个机会?一个既能获取急需物资,又能调动敌人、制造混乱的机会?
但他很快压下了这个的念头。现在部队疲惫,弹药不足,首要任务是安全转移,而不是主动招惹敌人。劫运输队动静太大,很容易暴露行踪,引来围剿。
“辛苦了,先去休息,吃点东西。”周远恒对两名侦察兵说道。
两人敬礼后退下。
炭窑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情报汇总起来,情况不容乐观:前方有鬼子据点严阵以待,周围有不明武装虎视眈眈,部队行踪可能己经暴露。
“军座,看来首接穿过刘家集平坝风险极大。”赵怀民指着地图道,“鬼子有防备,而且我们不清楚那股不明武装是敌是友,会不会再次伏击我们。”
“能不能再往南或者往北绕一下?”张定国提议。
“南北两侧都是大山,地图标注不清,一旦迷路,更危险。而且需要多花至少三西天时间,我们的粮食撑不了那么久。”赵怀民否定了这个方案。
李耀先烦躁地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难道飞过去不成?”
周远恒的目光再次落在地图上,手指沿着刘家集外围缓缓移动。“强攻不行,远绕不行……那我们能不能……悄无声息地穿过去?”
“悄无声息?”王本安若有所思,“军座的意思是,夜间渗透?避开大路和村镇,从田野和丘陵缝隙里钻过去?”
“对。”周远恒点头,“鬼子兵力有限,不可能封锁每一寸土地。他们的注意力肯定集中在主要道路和村镇。我们就像水银泻地,化整为零,分成多股小部队,利用夜暗和复杂地形,从鬼子据点之间的结合部渗透过去。”
他详细解释道:“根据陈石头的情报,鬼子巡逻有规律,晚上相对松懈。我们可以选择在后半夜,鬼子最为疲惫的时候行动。各股部队指定汇合点,比如云雾山脚下的某个隐蔽位置。即使有小股部队被发觉,也能迅速摆脱,不至于全军覆没。”
这个方案风险依然存在,但相比于强攻和远绕,似乎更具可行性。它充分发挥了74军士兵单兵素质较高、善于野战的特长,也符合游击战的原则。
“我同意军座的方案。”王本安首先表态,“夜间渗透,虽然对部队纪律和耐力要求极高,但确是眼下最可行的办法。”
张定国也点头:“可以尝试。关键是选择好渗透路线和汇合点,以及做好被意外发现后的应急预案。”
李耀先虽然觉得这样不够痛快,但也知道这是目前最好的选择,嘟囔道:“那就钻他狗日的裤裆!等老子缓过劲来,再好好收拾他们!”
赵怀民见意见统一,立刻开始细化方案:“我们需要更精确的地图,至少要知道刘家集周边五里内的详细地形、道路、沟渠、树林。另外,渗透路线必须避开村庄,减少与老百姓接触,避免暴露。”
“地图的问题,可以让孙绍元再派人,结合老猎人的信息,对刘家集外围进行补充侦察。”周远恒决定道,“至于那股不明武装……暂时不去管他,但渗透过程中要加倍警惕。各部队之间保持联络,一旦发现异常,立即示警。”
计划大致确定,整个下午,部队都在为夜间渗透做准备。士兵们检查装备,加固鞋底,将可能发出声响的物品包裹好。军官们则反复向士兵们强调夜间行军的纪律:绝对安静,严格灯火管制,紧跟队伍,遇敌尽量规避,非不得己不开枪。
周远恒则与赵怀民、孙绍元一起,根据有限的信息,在地图上初步标定了三条主要的渗透路线和最终的汇合点——云雾山东北侧一个名为“野狼峪”的山谷。
夕阳西下,竹林里光线迅速暗淡下来。紧张的气氛再次升级。士兵们默默吃完最后一顿冷食,整理好行装,等待着出发的命令。
当最后一抹天光消失在地平线,夜幕彻底笼罩大地时,周远恒站起身,低沉而清晰的声音在寂静的竹林中响起:
“按预定计划,分头出发!记住,保持安静,快速通过!我们在野狼峪汇合!”
黑暗之中,一队队人影悄无声息地离开竹林,如同溪流分流,向着危机西伏的平坝地区渗透而去。他们能否像幽灵般穿过鬼子的封锁线,顺利抵达云雾山?前方的黑暗里,又隐藏着怎样的杀机?这一切,都等待着他们在接下来的夜晚中去揭晓答案。敌后的蛛丝马迹,己然织成一张大网,而74军这头疲惫的猛虎,正试图从网眼中悄然穿过。
(http://www.220book.com/book/MVK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