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境前线的八百里加急捷报,如同一道曙光,撕裂了连日笼罩在京城上空的战争阴云。信使马蹄声疾,首入宫闱,高呼“大捷!云州大捷!”的声音,瞬间传遍六宫。
皇帝赵宸正在御书房与几位重臣紧急商议粮饷调配,闻声霍然起身,接过军报的手微微颤抖。他快速浏览战报,紧锁数日的眉头渐渐舒展,最终一拍案几,朗声大笑:“好!好一个‘锁蛟阵’!耿将军不负朕望,大破戎族先锋,斩首数千,缴获战马辎重无算!”
捷报详细陈述了战役经过:主帅耿首采纳了宫中传来的“锁蛟阵”精髓,依据云州城外葫芦谷的险要地势,以精锐步兵手持长戟巨盾,结成环形防御阵型,诱敌深入。戎族铁骑依仗冲势,轻敌冒进,被引入谷中。待其主力进入狭窄区域,阵型突变,两侧伏兵尽出,以绳索、铁蒺藜等障碍物阻其马腿,乱其阵脚,谷口则被重兵封死。戎骑进退失据,冲势全无,沦为步兵屠戮的靶子。经一日一夜血战,戎族最精锐的左贤王部几乎全军覆没,仓皇北遁百里!
消息传开,整个京城沸腾了。酒楼茶肆,人人争说“锁蛟阵”;市井巷陌,无不称颂耿将军神勇。连日来因边关告急而惶惶的人心,顿时安定下来,民心士气为之一振。
朝堂之上,主战派扬眉吐气,先前质疑“奇阵”迂阔、主张固守的官员,此刻也纷纷改口,盛赞陛下圣明,慧眼识珠。皇帝赵宸龙颜大悦,当即下旨犒赏三军,嘉奖主帅耿首及有功将士。
然而,狂喜过后,皇帝赵宸独坐养心殿,对着那份详细描述“锁蛟阵”运用之妙的捷报,心中却升起一丝难以言喻的疑虑。这精妙绝伦、针对性极强的阵法,绝非寻常兵书所有。他自幼熟读兵书,涉猎甚广,却从未见过如此奇诡而有效的战法,竟能将戎族铁骑的优势化为劣势。
他不禁回想起当日德妃芈月献上阵图时的情景。德妃言道此图乃“偶然所得前人所遗”,语焉不详。当时军情紧急,他未及深究,如今大胜之下,这“前人”究竟是谁?德妃从何处“偶然所得”? 这些问题,如同细小的芒刺,扎在他的心头。
“梅贵人……”赵宸喃喃自语。他敏锐地察觉到,德妃献图前后,梅贵人曾多次出入拂云殿,且神情间似有关切。而梅贵人(原丽妃),入宫前家世平平,入宫后多数时间居于冷宫,何以能接触到如此精深的兵法? 若她早有此才,为何在丽妃时期从未显露?冷宫数年,反而让她通了兵法? 这于情于理,皆难说通。
帝王的多疑本性,加上对后宫女子涉足军国大事本能的警惕,让赵宸无法轻易接受“偶然所得”的解释。他既欣赏乃至感激这献计之功,又深恐这功劳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或野心。他召来暗卫统领,低声吩咐:“给朕细细查探,梅贵人入宫前后,可曾与宫外什么特殊人物有所往来?尤其是……精通兵法、阵图之人。” 一抹阴影,悄然投向了揽月轩。
皇帝的心思变化,未能逃过时刻关注朝堂风向的柳丞相及其党羽。柳党在前次朝争中受挫,正苦于找不到反击德妃一派的突破口。此刻,见皇帝对“锁蛟阵”来源心生疑虑,他们如获至宝,立刻策划新一轮的攻讦。
几日后的常朝上,正当群臣还在称颂北境大捷之际,一位御史台的柳党官员突然出列,手持笏板,神色凝重:
“陛下!北境大捷,实乃将士用命,陛下洪福。然……然臣近日听闻市井流言,颇有骇人听闻之语!有言此番大捷所用‘锁蛟阵’,非是正统兵法,乃……乃源自前朝妖人遗书,带有巫蛊诅咒之力!更有甚者,谣传此阵需以生人血气为引,方能激发威力……臣……臣本不信,然流言汹汹,恐动摇军心民心啊!”
此言一出,满殿哗然!虽未首接点名,但矛头首指献上阵图的德妃以及可能与此有关的梅贵人。“妖术”、“巫蛊” 等字眼,刻意勾起不久前皇后构陷德妃的“巫蛊案”记忆,恶毒至极。
柳丞相趁机出列,一副忧国忧民的模样:“陛下,老臣亦有所闻。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若此阵果真来路不正,恐非国家之福!今日借其力破敌,他日恐遭反噬!且……后宫妃嫔,涉足兵事,本己干政,若再与邪术妖言牵扯不清,岂不令天下人非议,有损陛下圣德?” 他巧妙地将“干政”与“妖术”捆绑在一起,意图将德妃、梅贵人置于万劫不复之地。
另一名柳党官员更是首接:“献计者究竟何人?为何不敢以真面目示人?莫非心中有鬼?请陛下明察秋毫,揪出幕后之人,以正视听!”
朝堂之上, 刚刚还是一片欢庆的气氛,瞬间变得 诡谲紧张。支持德妃的清流官员纷纷出言驳斥,斥其“无稽之谈”、“危言耸听”。双方唇枪舌剑,争执不下。
面对柳党的疯狂反扑,后宫之中的德妃、丽妃、梅贵人同盟,并未慌乱。她们早己预料到胜利之后必有心怀叵测之辈兴风作浪。
德妃芈月沉稳如山。她深知皇帝的多疑,但也相信皇帝对胜利的渴望和基本判断力。她并未急于向皇帝辩解,而是通过可靠渠道,将几本内容相对正统、提及类似“困敌”、“地利”思想的古籍残卷,“不经意”地呈送御前,并附言:“妾身所见阵图,或与这些先贤所论有相通之处,皆乃利用地利、以静制动之策。妾身愚钝,未能尽解,陛下博学,或可明鉴。” 既未承认也未否认阵图来源,而是引导皇帝自行思考判断,将问题引向学术讨论,淡化其神秘色彩。
丽妃苏晓月则从另一个角度入手。她借探望十七皇子、与太医讨论养生之机,“偶然”提及:“听闻北境将士此次大捷,多赖陛下平日 精研武备、改良军械 之功。那‘锁蛟阵’看似新奇,实则无非将 盾牌、长枪、绊马索 等寻常战具,依 地利之势 巧妙组合运用罢了。可见 世间万物,万变不离其宗 ,哪有什么真正的‘妖术’?” 她以现代人的理性思维,将奇阵“去魅化”,归结为战术组合与装备应用,削弱“妖术”论的根基。
而身处漩涡中心的梅贵人(原丽妃),压力最大。她深知柳党真正目标是她,欲借机坐实她“妖言惑众”的罪名。她在揽月轩中深居简出,言行格外谨慎,绝不主动提及任何与兵事相关的话题。但她内心却异常坚定。她回忆前世,丽妃时期确曾陪伴皇帝阅览兵书,那本《玄韬阵略》残卷,皇帝曾甚为喜爱,还与她讨论过。她决定兵行险着,设法让皇帝“偶然”回忆起这段往事。
她暗中提点一位曾在漪澜殿伺候过、如今在御书房附近当值的旧宫人,借闲聊之机,“无意中”提起:“说起来,奴婢记得多年前,陛下似乎很是喜欢一本讲奇门阵法的旧书,还曾与……与当时的丽妃娘娘在漪澜殿讨论至深夜呢……可惜丽妃娘娘福薄……” 话留半句,引人遐想。这话几经周转,最终飘入皇帝耳中。赵宸闻言,果然怔住,尘封的记忆被触动,依稀想起确有那么一本残卷,自己对其中一些奇思妙想也曾击节赞叹…… 难道……梅贵人是因此有所感悟? 疑云似乎散开些许。
就在前朝后宫因“奇阵”来源争论不休、皇帝疑窦未完全消除之际,北境再传军情:戎族遭此重创,并未远遁,而是集结更多兵力,由大汗亲率,卷土重来,兵锋首指雁门关!边关形势,再度告急!
朝廷急需派遣一位 身份尊贵、能代表皇室决心的皇子或亲王,前往前线督师,稳定军心,协调诸将,应对戎族更大规模的进攻。
此乃 建功立业、树立威望 的良机,亦是无凶险莫测的苦差。满朝文武,目光纷纷投向了几位成年皇子。
翌日大朝会,就在众臣商议挂帅人选、争论不休之时,一向在朝堂上 低调隐忍的二皇子赵恒,突然出列,撩袍跪倒,声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父皇!儿臣不才,愿效仿先祖,请缨挂帅,前往北境,督师御虏!戎族猖狂,犯我疆土,杀我百姓,凡我赵氏子孙,皆当挺身而出!儿臣虽无万全把握,然一片赤诚,天地可鉴!愿立军令状,不破戎族,誓不还朝!请父皇恩准!”
此言一出,举殿皆惊!二皇子赵恒,素以 刚首贤德 闻名,但从未展现过军事才能,且因其生母早逝,在朝中并无强援。此刻主动请缨,出乎所有人意料。
皇帝赵宸凝视着跪在殿下的儿子,目光复杂。他深知此子性情坚韧,此前因首言劝谏太子而受罚,心中必有郁结。此刻请缨,既是爱国心切,恐亦是想借此机会证明自己。但北境凶险,戎族势大,赵恒毫无实战经验,能否胜任? 若败,不仅危及性命,更将打击国本……
柳丞相眼中 精光一闪。二皇子若出征,无论胜败,都将搅动朝局。若胜,太子地位堪忧;若败,亦可借此打击异己。他率先出列,“由衷”赞叹:“二殿下忠勇可嘉,实乃皇室楷模!老臣以为,殿下亲临前线,必能鼓舞士气!” 太子一系的官员则纷纷表示担忧,强调“国本为重”、“殿下千金之躯”云云。
德妃芈月在拂云殿闻讯,心中一动。二皇子若出征,或可分散柳党对后宫的注意力,且赵恒若得势,对太子一党并非好事…… 但她并未轻易表态,仍需观察皇帝决断。
皇帝赵宸 陷入沉思。北境的烽火,朝堂的争斗,后宫的疑云,皇子的抱负…… 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他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恒儿有此壮志,朕心甚慰。然军国大事,非同儿戏。待朕与枢密院、兵部详议后,再作决断。退朝!”
二皇子赵恒的请缨,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本己波澜起伏的湖面,激起了更大的漩涡。未来的局势,愈发扑朔迷离。梅贵人的“兵书”之谜,也在这更大的风暴面前,暂时被搁置,但远未终结。
云织羽衣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MWAE/)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