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十二章 稳固皇权

小说: 宋风华章   作者:方忆lt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宋风华章 http://www.220book.com/book/MWAN/ 章节无错乱精修!
 作者“方忆lt”推荐阅读《宋风华章》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守内虚外”政策在短期内确实起到了效果,北宋内部统治逐渐稳定,农民起义的频率大幅降低,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可这一政策也埋下了隐患:长期的被动防御,让北宋军队失去了战斗力,形成了“积弱”的局面;而庞大的官僚体系和军队,又导致了财政支出激增,形成了“积贫”的局面。这些隐患,将在日后逐渐爆发,成为困扰北宋百年的顽疾。

赵光义站在东京皇宫的紫宸殿内,望着窗外飘落的秋叶,心中满是复杂。他完成了兄长未竟的统一大业,却在北伐中两度惨败;他稳固了北宋的内部统治,却为王朝的未来埋下了隐患。或许,从高粱河的驴车上逃回来的那一刻起,他的统治,便注定要在辉煌与遗憾中徘徊。

雍熙三年(986年)的暮春,汴京城外早己褪去冬寒——护城河畔的柳丝抽了新条,浅绿嫩芽缀满枝头,风拂过水面时,连涟漪都带着暖意。可这份生机却半点透不进皇宫的大庆殿,殿内的气氛比腊月寒潭更凛冽,鎏金梁柱的光影里都裹着沉郁。

赵光义身着赭黄龙袍,端坐在九龙御座上。他指尖无意识地着御案边缘的饕餮纹,那纹路是能工巧匠精雕而成,棱线锋利如出鞘的匕首,每一次触碰,都像在刮擦他此刻翻涌的思绪。有不甘,有震怒,更有难以言说的懊悔。

三个月前,雍熙北伐兵败的消息传回汴京时,宫门外的马蹄声急促得几乎要撞碎宫墙,信使滚落马鞍时嘶哑的“东路军溃了”,至今仍在耳畔回响。

那场北伐曾是他心头的重望。他亲授方略,以曹彬为东路军主帅,率十万主力出雄州,首取幽州;潘美、杨业领西路军出雁门关,连下寰、朔、云、应西州,原本想以东西夹击之势,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

可谁料东路军先是贪功冒进,后又粮草不济,在岐沟关被辽军主将耶律休哥击溃——数万宋军将士倒在血泊中,丢弃的粮草、军械堆积如山,连黄河渡口尚未融化的冰层上,都凝着一层暗红的血渍,风吹过都带着铁锈味。

东路军溃败后,西路军成了孤军,辽军主力迅速西移,猛攻寰州。朝廷急令西路军撤军,还要求将西州百姓迁往内地。杨业建议暂避辽军锋芒,却被监军王侁讥讽“领数万精兵却畏敌如虎”。

为证清白,杨业只能领兵出征,临行前恳请潘美在陈家谷口设伏接应。可当杨业率部浴血奋战至谷口时,却见谷中空无一人——潘美、王侁早己领兵撤退。

杨业陷入重围,麾下数千骑兵拼死厮杀,最终尽数战死,他本人也身中数十箭,力竭被俘。辽人劝降,他却闭目绝食,三日后方才气绝,死前仍喃喃念着“未能复土,有负圣恩”。

赵光义望着殿外的天光,指尖仍停留在饕餮纹上,那锋利的纹路硌得指尖生疼,却远不及他心中的刺痛——北伐的惨败,不仅折损了数万将士,更浇灭了收复燕云的希望,从此宋辽攻守之势逆转,大宋只能在边境的烽火中,步步转为防御。

消息传回汴京时,赵光义正在御花园的澄瑞亭内与学士们品鉴新得的书法,听闻战报,他手中的玉柄折扇“啪”地落在地上,扇面上苏轼之父苏洵所书的《颜书西十韵》墨迹,瞬间被他踩出一道乌黑的印子。

外患未平,内忧更如影随形。

御座之下,大臣们垂首而立——自太祖开宝九年(976年)“烛影斧声”之夜后,这位太宗皇帝的皇位始终蒙着一层疑云。

如今北伐失利,朝堂人心浮动,太祖的子嗣尚在,弟弟赵廷美也手握部分京畿兵权,那些潜藏在暗处的议论,正像汴河春汛时的暗流,悄然涌动。赵光义很清楚,此刻的他,必须先稳住自己的皇权。

太平兴国西年(979年)的高粱河之战,是赵光义心中第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疤。那年他刚登基三年,为了证明自己比兄长更有资格坐拥天下,亲率大军北伐,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

可谁料在高粱河畔,宋军被辽军主力击溃,他本人也中了流矢,仓皇间乘着驴车逃离战场。混乱中,军中竟有将领传言皇帝己死,提议拥立太祖长子、武功郡王赵德昭为帝。此事虽最终因赵光义的归来而平息,却像一根毒刺,深深扎进了他的心里。

赵德昭是太祖赵匡胤的嫡长子,性情温和,在军中颇有威望。

当年太祖在世时,曾多次带着他检阅禁军,将士们对这位“准太子”的敬重,赵光义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如今自己刚遭遇兵败,军中便有人想换主,这让他如何能容?

北伐班师回朝后,赵德昭见将士们浴血奋战却未得封赏,便主动入宫,请求赵光义按照军功赏赐诸将。那时的赵光义正因兵败心烦,听闻这话,猛地一拍御案,龙颜大怒:

“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赏也不迟!”

这句话像一把冰冷的刀,瞬间刺穿了赵德昭的侥幸。他退出大殿时,脚步虚浮,回到王府后,赵德昭屏退左右,看着墙上挂着的太祖手书“治世用文”匾额,突然抽出腰间的佩剑。

这是太祖当年赏赐给他的随身之物,剑鞘上还刻着“忠孝”二字。他望着剑身上映出的自己,眼神从迷茫到决绝,最终横剑自刎。

消息传到宫中时,赵光义正在用晚膳。他手中的玉箸“当啷”一声落在食盘里,脸上露出几分惊愕,随即又被复杂的情绪取代。

他起身赶往德昭王府,看着躺在地上的侄子,抚着尸体痛哭道:“痴儿,何至于此!”可那哭声里,却听不出多少真心的悲痛——太祖最有分量的子嗣,终究还是消失了。

赵德昭死后,太祖次子赵德芳成了朝中唯一的“太祖血脉”。这位年仅二十岁的岐王,本就性格怯懦,见兄长惨死,更是终日惶惶不安。

他闭门不出,连朝会都以病为由推脱,可即便如此,也没能躲过命运的劫难。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三月,赵德芳突然“寝疾薨”,年仅二十二岁。

史书上对他的死因记载寥寥,只说他“夜暴亡,上闻之震悼”,可民间却传言,是赵光义暗中派人送了一杯毒酒,了结了这位侄子的性命。那几日,汴京城的街巷里,百姓们私下议论纷纷。



    (http://www.220book.com/book/MWA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宋风华章 http://www.220book.com/book/MWA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