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统治北宋的二十一年间,始终将“稳固皇权、确立储君”与“兴盛文化事业”作为治国理政的核心脉络。二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支撑。
稳固的皇权为文治提供了安定的政治环境,蓬勃的文治又反过来强化了皇权的合法性,共同塑造了北宋初年独特的政治文化格局。
出身行伍的赵光义,早年随兄长赵匡胤南征北战,身上烙印着军旅生涯的刚劲,却对诗赋风雅有着近乎执着的追求。他不愿仅以“武夫”形象留名青史,反倒常借诗文抒发治国感悟,更喜与朝中学士唱和。
此前他所作《逍遥咏》十首,便是其风雅心性与治国思考的融合之作。其中“欲识玄元理,须凭造化功”一句,既蕴含着对天地自然规律的敬畏,也暗喻治国需顺应时势、积累功业的道理,被徐铉、李昉等学士奉为经典。
一时间,宫中诗风盛行:朝堂议事之余,大臣们会以诗文交流见解;宫廷宴饮之上,唱和皇帝诗作更成了必备环节;连地方官员也纷纷效仿,将诗文素养视作跻身朝堂的重要素养,文气渐次弥漫于大宋的官僚体系与民间社会。
赵光义深知,诗赋唱和不过是文治的表层,真正的“以文治国”,在于传承历代智慧、培育治国人才、构建稳定的统治秩序。
因此,登基不久后,他便下达了一道影响深远的诏令——编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三部大型类书。这并非追求虚名的“文治装饰”,而是他为“传历代智慧、明兴衰道理”所谋的长远之策。
三部类书各有侧重,却共同承载着文化传承与治国借鉴的重任。《太平御览》广收先秦至宋初的经史子集各类文献,共计一千卷,内容涵盖天文历法、地理沿革、典章制度、器物技艺、农耕纺织等方方面面。
小到如何改良农具提高亩产,大到历代王朝兴衰更替的典制根源,皆能在书中寻得系统记载,堪称一部“北宋百科全书”,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丰富的治国参考。
《太平广记》则聚焦历代志怪小说、轶事传闻,五百卷的篇幅收录了从汉代至宋初的奇闻异事、民间传说、名人轶事。
其中既有《搜神记》《酉阳杂俎》的经典篇章,也有许多因战乱濒临失传的孤本小说,为后世研究古代小说史、民俗史保留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文苑英华》更是文学领域的巨著,一千卷的篇幅辑录了南朝梁至唐、宋的诗文佳作,上至帝王将相的应制之作,下至寒门文人的抒情咏志之篇,凡有文学价值、思想内涵者,皆被收录。
不少在唐末五代战乱中散佚的诗文,正因这部总集得以重见天日,为中国文学的传承续上了关键脉络。
为确保编纂质量,赵光义倾注了极大心力。他从朝中选调最顶尖的学者主持其事:李昉以博通经史著称,总领三部类书编纂;扈蒙擅长文献校勘,负责典籍真伪辨别;徐铉精于诗文品鉴,主导《文苑英华》的选录审定。
同时,他特意在崇文院设立编书局,为学者们提供全方位的物资保障——不仅调拨皇家藏书楼的珍贵典籍供其查阅,还按月供给优质笔墨纸砚、膳食津贴,甚至为远道而来的学者安排住宿,让众人能无后顾之忧地潜心编纂。
赵光义自己也时常抽出政务间隙,亲自到编书局视察:有时会拿起己编好的书稿细细翻阅,对疑难之处与学者们探讨。
有时会询问“某部缺失的典籍是否寻得”“某篇文献的校勘是否完成”;更不止一次对在场学者强调:
“朕编纂这些书,不为虚名,只为将历代的智慧传承下去,让后世子孙知晓兴衰更替的道理。若能借此让大宋避开前朝覆辙,便是朕最大的心愿。”
除了编纂类书传承智慧,赵光义对教育的重视,同样是其文治蓝图的关键一环。国子监作为北宋最高学府,在太祖时期仅有数十间简陋校舍,学生名额不足百人,且多为官宦子弟垄断,寒门学子即便才华出众,也难有入学之机。
赵光义深知,人才是治国之本,若仅靠世家子弟支撑朝堂,不仅会导致人才断层,更可能滋生“门阀专权”的隐患。
因此,他下令大规模扩建国子监:将校舍从原来的数十间扩建至数百间,新修了宽敞的讲堂、藏书楼、学生宿舍,甚至增设了膳食房与休憩庭院。
同时大幅增加学生名额,明确规定“凡通经义、有品行者,不问家世出身,皆可应试入学”,彻底打破了官宦子弟对国子监的垄断,为寒门学子打开了求学之门。
更具突破性的是,他为国子监学生制定了清晰的晋升路径:学生毕业后无需经地方荐举,可首接参加科举考试;若殿试成绩优异,经皇帝亲自考核后,还能首接授予官职。
这一规定如同为寒门学子点亮了“学而优则仕”的明灯——以往即便学有所成,也可能因出身低微被挡在仕途之外,如今只要能在国子监精进学业,便能凭借真才实学进入朝堂。
消息传出后,天下寒门子弟求学热情空前高涨:陈州的农家子弟张师德,靠乡邻接济与帮人抄书攒足路费赴京应试;蜀地的贫儒苏易简,带着仅有的几卷经书徒步千里求学……
国子监的讲堂里,越来越多身着粗布衣裳的学子与世家子弟同坐一堂,共同研习经史,为北宋的官僚体系注入了新鲜血液。
科举制度的改革,与国子监的发展形成了“培育-选拔”的闭环。太祖时期,每次科举录取的进士不过数十人,且多为世家子弟,一方面是因为录取名额有限,另一方面是地方荐举制度为世家子弟提供了便利,寒门学子难有机会。
赵光义继位后,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是大幅增加录取名额,每次录取的进士多达数百人,较太祖时期翻了数倍,仅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的科举,便录取进士一百零九人、诸科二百零七人,创北宋开国以来新高。
其次是打破出身限制,明确下令“取士不问家世”,要求考官阅卷时“唯以文章优劣、经义深浅为标准,不得因考生出身贵贱区别对待”。
为确保“不问家世”落到实处,他还完善了科举流程:推行“糊名制”,阅卷时遮盖考生姓名、籍贯,防止考官因私偏袒;设立“誊录院”,将考生答卷重新誊抄后再送考官审阅,避免考官通过字迹辨认考生身份。
这些举措彻底扭转了科举被世家垄断的局面,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科举中,寒门子弟占录取总数的六成以上,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北宋名臣。如出身贫寒的寇准,便是通过此次科举进入仕途,最终官至宰相,后来辅佐真宗开创“咸平之治”。
(http://www.220book.com/book/MWA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