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十五章重文轻武埋隐患

小说: 宋风华章   作者:方忆lt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宋风华章 http://www.220book.com/book/MWAN/ 章节无错乱精修!
 

随着教育与科举的发展,宋朝“重文轻武”的风气逐渐成形。赵光义对此有着清醒的政治考量,他曾在朝会上对大臣们首言:

“五代以来,战乱不断,皆因武将专权——藩镇节度使手握兵权,轻则割据一方,重则谋朝篡位,百姓深受其苦。如今朕重用文人,便是要以文治抑制武夫的骄横,让朝堂由懂礼义、知法度的文人执掌,方能让天下长治久安。”

在他的倡导下,文人的地位空前提升:朝堂之上,宰相、参知政事等执掌行政大权的要职,十有八九由文人担任;即便是掌管军事的枢密院,其长官枢密使也多由文人兼任——他认为文人“知进退、明法度,无拥兵自重之念”。

待遇上,同品级的文官俸禄比武将高出近三成,且享有更多的荣誉头衔与免役特权;政治话语权上,皇帝议事时更倾向于听取文官意见,甚至连军事决策,也会召集文官参与讨论。

这种“重文”导向,进一步巩固了文治根基,也让“读书求仕”成为大宋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而在文治兴盛的同时,赵光义从未放松对皇权的稳固。

他深知,若皇权旁落,再繁荣的文治也不过是空中楼阁。登基初期,“烛影斧声”的疑云、太祖子嗣赵德昭、赵德芳与弟弟赵廷美的存在,始终是威胁皇权的潜在隐患。

为此,他采取了稳妥而坚决的举措:

对太祖子嗣,他给予优厚的俸禄与“国公”等荣誉头衔,却不授予实权,避免其形成政治势力。对赵廷美,他先是以“图谋不轨”为由将其贬为涪陵县公,后又逐步削弱其党羽,彻底消除了这一威胁。

经过数年经营,皇权彻底稳固,朝堂之上再无人敢质疑其统治的合法性,“烛影斧声”的流言也渐渐消散。

对外关系上,雍熙北伐的惨败成为北宋军事史上的一道伤疤。自那以后,宋朝在对辽关系中彻底陷入被动——辽军凭借骑兵优势,时常袭扰河北、河东边境,而宋朝军队因指挥体系弊端,难以组织有效反击。

最终,宋朝不得不与辽朝签订盟约,每年向辽朝缴纳三十万两白银、二十万匹绢帛作为“岁币”,以换取边境的暂时安宁。

这笔“岁币”虽未动摇宋朝根本财政,却也成为一项长期负担,更让宋朝失去了军事上的主动权,埋下了“积弱”的伏笔。

国内民生方面,土地兼并问题日益严重。随着中央集权的强化,地方豪强与朝中官员相互勾结,以“低价典卖”“强占”等手段疯狂掠夺自耕农的土地。

至道年间,京东路、京西路的自耕农中,有近三成失去土地,沦为流民——他们或辗转于各地乞讨,或沦为豪强的佃户,承受着沉重的地租剥削。

至道二年(996年),京东路甚至爆发了流民聚集闹事的事件,虽很快被镇压,却也暴露了底层百姓的生存危机,为“积贫”埋下隐患。

地方治理层面,藩镇割据的隐患虽己消除,官员腐败与行政低效的问题却逐渐显现。地方知州与通判因“相互牵制”的制度设计,遇事往往推诿扯皮。

知州想推行利民政策,通判以“需上报中央”为由拖延;通判发现知州贪腐,又因“无罢免权”只能上报,导致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转运使虽掌管地方财政,却也有部分官员利用职权截留赋税、中饱私囊,而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因层级过多,难以形成有效制约,地方治理乱象丛生。这些隐患的根源,实则与太祖、太宗两代帝王为“防弊”而推行的改革措施息息相关。

自北宋建立以来,太祖、太宗在推进统一战争的同时,始终将“改变五代以来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局面”作为核心目标,所有改革措施都渗透着强烈的“防弊”精神——防止武将专权、防止地方割据、防止权臣擅政,却也因此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后果。

在兵权集中方面,太祖赵匡胤在位时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石守信、高怀德等开国功臣的禁军兵权,将禁军指挥权收归中央,为集权打下基础。

赵光义继位后,进一步完善兵权制度:设立枢密院掌管军事决策,又设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掌管军队指挥,让枢密院与三衙相互牵制——枢密院有权调兵却无指挥权,三衙有权指挥却无调兵权,避免任何一方独掌兵权。

同时实行“更戍法”,规定禁军将士需定期更换驻地,而将领不随之调动,以此防止“将兵相知”、形成割据势力。这些措施虽彻底杜绝了武将专权的可能,却导致军队指挥体系混乱。

将士刚熟悉将领的战术风格,便需换防到新驻地,面对新将领,作战时难以形成默契,战斗力大幅削弱。

雍熙北伐中,宋军因“将不识兵、兵不认将”,多次出现指挥失误,最终惨败,正是这一制度弊端的集中体现。

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太祖、太宗参照唐制建立“二府三司”制度:

中书门下(政事堂)为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三司(盐铁、度支、户部)为最高财政机构,三者相互独立,分别对皇帝负责,互不统属。

这种制度虽能防止权臣独揽大权,却也造成了“机构重叠、权责交叉”的问题——行政事务需中书门下决策,涉及军事则需枢密院配合,涉及财政又需三司审批,遇到复杂事务时,往往因部门间推诿而延误时机。

地方行政上,废除节度使兼领州郡的制度后,设立知州掌管一州行政,又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两者相互牵制;同时设立转运使掌管地方财政,将地方赋税大部分运往中央,削弱地方的经济实力。

这些措施虽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却也导致地方政府缺乏自主权——连修缮城池、赈济灾民等日常事务,都需经州、路、中央三级审批,行政效率低下,难以应对突况。

在司法权与官员任免权集中方面,太祖、太宗规定,地方司法案件需上报中央审核,死刑案件必须经皇帝批准,防止地方官员滥用司法权。

作者“方忆lt”推荐阅读《宋风华章》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http://www.220book.com/book/MWA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宋风华章 http://www.220book.com/book/MWA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