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制度虽能保障司法公正,却也导致案件积压严重——偏远州县的案件需经州、路、中央刑部、大理寺西级审核,往往要耗时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审结,许多百姓的冤屈难以及时昭雪。
官员任免上,实行“官、职、差遣”分离制度:“官”仅代表官员的身份等级,决定俸禄高低;“职”是荣誉头衔,如“翰林学士”和“龙图阁首学士”,无实际职权;“差遣”才是官员实际担任的职务,如“知开封府”和“转运使”。
这种制度虽便于中央灵活调配官员,避免官员长期任职形成势力,却也导致官员权责不清。许多官员虽有“官”和“职”,却无“差遣”,只能闲居京城,被称为“散官”,造成官僚队伍臃肿。
而有“差遣”的官员,也常因“官”和“职”与“差遣”不匹配,出现“位高权低”或“权高位低”的混乱情况,进一步降低了行政效率。
此外,“重文轻武”的政策虽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却也导致社会尚武之风衰微。民间子弟皆以“读书考科举”为唯一的出路,不愿投身军旅;军中将士因地位低下、待遇微薄,士气日渐低落。
许多禁军将士甚至无心训练,只盼着早日退役,转行从事文职。这种“重文轻武”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让宋朝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屡屡处于劣势。
赵光义并非没有察觉这些“防弊”措施带来的消极后果,他曾多次与大臣们商议调整方案:如加强对地方官员的考核,严惩贪腐;增加对军队的训练投入,试图提升战斗力;减轻流民的赋税负担,缓解阶级矛盾。
但在“防止五代乱局重演”的核心目标下,这些调整终究只是“修修补补”,难以彻底解决制度本身的弊端。
总体而言,赵光义统治期间,是北宋从“乱世余波”走向“治世初现”的关键时期。他以强硬手段稳固了皇权,以长远眼光推动了文治,为宋朝“崇文抑武”的治国基调奠定了基础,也为后世留下了《太平御览》等文化瑰宝。
但同时,他与太祖共同构建的“防弊”制度,也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隐患。致使军队战斗力削弱、行政效率低下、民生问题凸显,这些问题在后世不断发酵,最终导致北宋在与辽、西夏的对峙中始终处于被动,甚至为后来的“靖康之耻”埋下了祸根。
赵光义的治国实践,既是对五代乱世的反思,也是对大宋未来的探索,功过交织,共同构成了北宋初年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图景。
至道三年(997年)三月,东京城的春风还带着料峭寒意,皇宫深处却弥漫着紧张的气息——宋太宗赵光义己病重多日,躺在万岁殿的龙榻上,气息奄奄。
皇后李氏守在床边,眼神却不时瞟向殿外,与等候在廊下的宦官王继恩交换眼色。两人心中都打着同一个算盘:阻止太子赵恒继位,拥立被废的太宗长子赵元佐为帝。
宋太宗在位时,其长子赵元佐本是储君人选,却因同情赵廷美被废为庶人,即便如此,他仍得到不少旧臣的暗中支持。
太宗晚年,皇位继承暗流涌动:李皇后认为太子赵恒性情温和,若其继位,自己恐难掌控朝政,而精神失常的赵元佐更易操纵。因此倾向于扶持赵元佐。
宦官王继恩则因曾在太宗立储时支持过赵元僖,与赵恒结下嫌隙,担心赵恒继位后自己会失势,故而也反对赵恒。
两人因共同的目标一拍即合,随后暗中联络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隆等官员,谋划在太宗驾崩后发动宫变,以阻止赵恒继位、推赵元佐上台。
太宗驾崩的消息传来时,李皇后立即命王继恩去召宰相吕端入宫,想趁机胁迫吕端同意立赵元佐为帝。吕端得知太宗驾崩,心中早己察觉异样——按礼制,太子赵恒应第一时间在灵前继位,可李皇后却先召自己入宫,显然另有图谋。
他不动声色地跟随王继恩入宫,途中故意将随身携带的笏板藏在殿外的柱子旁,对侍从说:“若稍后事态有变,你们便持此笏板去召太子入宫。”
进入万岁殿后,李皇后果然开口:“先帝驾崩,国不可一日无君。元佐是先帝长子,理应继位,你看如何?”
吕端抬头首视李皇后,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先帝早立赵恒为太子,就是为了今日。臣等若违背先帝遗命,拥立废太子,便是谋逆之罪,不仅会遭天下人唾弃,还会引发朝局动荡。”
王继恩在一旁插话:“吕相,皇后之意也是为了大宋江山,元佐虽被废,却仍是先帝血脉……”他话未说完,就被吕端厉声打断:
“放肆!太子乃先帝钦定,岂容你一个宦官置喙?”吕端随即转身,命人去请太子赵恒入宫。李皇后见吕端态度坚决,又听闻吕端早己安排侍从召太子,知道大势己去,只能作罢。
赵恒入宫后,吕端亲自扶他到灵前继位,随后率领百官朝拜。在登基大典上,吕端担心有人暗中做手脚,特意走上前,掀开赵恒的龙袍一角,确认是太子本人后,才率领百官跪拜,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至此,赵恒顺利继位,即宋真宗。
站在万岁殿的灵前,赵恒望着父亲的灵柩,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父亲留给自己的,不仅是一个庞大的帝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份责任,承载着太祖、太宗两代人的心血,承载着大宋百姓对太平的期盼,更承载着华夏文明传承的希望。
宋真宗登基后,首要任务是稳定朝局:他深知吕端有拥立之功,对其极为信任;同时贬黜王继恩、李昌龄等潜在隐患,安抚李皇后与赵元佐,有效避免了宫廷内斗扩大,迅速稳固了统治根基。
随后,真宗遵循父亲“治国以仁,守成以稳”的教诲,重用寇准、李沆、吕端等忠臣,开始励精图治,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
经济民生上,减轻农民赋税,鼓励垦荒,同时安抚流民,缓解百姓生计压力;吏治上,整顿官场风气,严惩贪官污吏,提升行政效率;人才选拔上,重视科举制度,着力选拔有才能的官员充实朝堂;边防上,加强边境防御,修缮防御工事,保障边境安稳。
在这一系列举措的推动下,北宋经济逐渐恢复并发展,社会秩序愈发稳定,文化事业持续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最终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治世局面——“咸平之治”。
太子赵恒继位后,虽然此时的北宋,己完成局部统一,中央集权稳固,文化繁荣,但也面临着外患未除、内忧渐显的局面。
真宗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在太祖、太宗奠定的基础上推动北宋走向兴盛,成了他必须面对的挑战。而北宋的历史,也将在他的统治下,翻开新的一页。
作者“方忆lt”推荐阅读《宋风华章》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MWA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