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平之治的繁荣景象,并未完全消除北宋的外患。自雍熙北伐失败之后,辽朝便频繁在宋辽边境抢劫杀掠,给边境百姓带来深重灾难。
到景德元年(1004年)秋,辽朝更是由辽圣宗耶律隆绪与萧太后萧绰亲率二十万大军,大举南下,攻破宋境数州,首逼黄河岸边的澶州(今河南濮阳)。
澶州是东京的门户,一旦失守,辽军便可长驱首入,威胁东京安全。
战报传到东京时,真宗正在宫中与大臣商议政务,听闻辽军深入宋境,脸色骤变。朝堂上,大臣们分成两派:
以参知政事王钦若、佥署枢密院事陈尧叟为首的大臣,主张迁都避敌——王钦若建议迁都金陵(今江苏南京),陈尧叟建议迁都成都。而以宰相寇准为首的大臣,则坚决主张抵抗,请求真宗御驾亲征,鼓舞士气。
“陛下,辽军虽势众,却孤军深入,补给困难。若陛下能亲赴澶州,将士们必士气大振,定能击退辽军!”
寇准上前一步,躬身奏道,“若迁都避敌,不仅会丧失民心,还会让辽军更加肆无忌惮,到那时,大宋江山便危在旦夕!”
王钦若却反驳道:“寇相此言差矣!辽军战力强悍,澶州兵力薄弱,陛下亲征太过危险。迁都金陵,凭借长江天险,足以抵御辽军。”陈尧叟也附和道:“成都地势险要,物产丰富,是避敌的绝佳之地。”
真宗本就性格温和,面对辽军的威胁,早己心生畏惧,听了王钦若、陈尧叟的话,更是犹豫不决。寇准见状,又联合禁军将领高琼一同劝谏。
高琼对真宗说:“陛下,臣麾下将士皆愿为国死战,只要陛下亲征,臣定能率军击退辽军,保陛下平安!”
在寇准、高琼等人的反复劝说下,真宗终于下定决心,御驾亲征。景德元年(1004年)十一月,真宗率领禁军从东京出发,向澶州进发。途中,又有大臣提议迁都,真宗再次动摇,寇准厉声说道:
“陛下若此时后退,将士们必人心涣散,辽军趁势追击,我等恐无葬身之地!”真宗这才打消迁都的念头,继续前进。
抵达澶州后,真宗起初因畏惧辽军,不敢渡过黄河,只停留在澶州南城。寇准与高琼再次劝谏:“陛下,澶州北城是前线,将士们都在盼着陛下亲临。若陛下不渡河北上,将士们怎会安心作战?”
高琼甚至亲自上前,搀扶着真宗的马缰绳,护送他渡过黄河,进入澶州北城。
当真宗的黄龙旗出现在澶州北城的城楼上时,城下的宋军将士们欢呼雀跃,士气大振。辽军见宋军士气高涨,又得知真宗御驾亲征,心中开始动摇。
此时,辽军主将萧挞凛在巡视阵地时,被宋军的床子弩射中,当场身亡。萧挞凛是辽军的核心将领,他的死让辽军士气大跌,萧太后与辽圣宗见状,便有了议和之意。
辽军提出议和后,真宗立即表示同意——他本就不愿与辽军长期交战,如今见辽军有议和之意,正合心意。
他派遣曹利用为使者,前往辽营商议议和条件,并嘱咐曹利用:“若辽军索要土地,绝不能答应;若索要钱财,每年百万以下都可应允。”
寇准得知后,私下对曹利用说:“若每年钱财超过三十万,你就别回来了!”
经过一番谈判,宋辽双方最终达成协议,史称“澶渊之盟”。协议内容主要有三点:
一、宋辽约为兄弟之国,辽圣宗称真宗为兄,真宗称萧太后为叔母;二、宋辽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撤兵,此后不得在边境修筑防御工事;三、宋朝每年向辽朝赠送“岁币”,包括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每年冬季在雄州(今河北雄县)交割。
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之间结束了西十多年的敌对状态,开始了长达百余年的和平局面。边境百姓不再遭受战乱之苦,宋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但这一盟约也被后世不少人视为“屈辱之盟”,认为宋朝以赠送岁币的方式换取和平,有损大国尊严。
真宗本人也深知澶渊之盟虽换来了和平,却难以向天下人交代——他曾御驾亲征,最终却以赠送岁币收场,难免会被人指责为“软弱”。
为了粉饰太平,掩盖自己在处理宋辽关系上的“失利”,同时也为了加强赵宋皇权的合法性,真宗在王钦若的诱导下,开始策划一场“天书”闹剧。
景德五年(1008年)正月,真宗对大臣们说,自己昨夜梦见一位神仙,神仙告诉他,今日会有“天书”降落在皇宫的承天门上。三日后,侍从果然在门楼上发现黄绸包裹的“天书”,上写“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
消息一出,朝堂哗然。
寇准时任宰相,听闻此事第一时间入宫劝谏:“陛下,‘天书’之说虚无缥缈,恐是小人迎合圣意编造。如今辽患初定,国库尚虚,当以民生为重,而非沉迷虚妄!”
真宗却面露喜色,摆手打断:“此乃上天庇佑大宋之证,怎是虚妄?朕要亲率百官拜迎天书,以谢天恩。”
大臣们纷纷前往左承天门查看,果然在城门的鸱吻上发现了一份用黄绢书写的“天书”,上面写着“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等字样,大意是说赵恒继位是天命所归,宋朝将延续七百年。
次月,真宗率文武百官至承天门,以帝王之礼迎“天书”入宫,还命人将“天书”内容刻于石碑,颁行全国。随后,各地官员纷纷效仿,接连上报“祥瑞”——兖州称发现“麒麟”,亳州说挖出“古鼎”,甚至有人称田间稻谷结出“双穗”。
真宗对此深信不疑,下令改元“大中祥符”,还决定东封泰山,西祀汾阴,以彰显“天书”所降的“太平盛世”。真宗大喜,将“天书”迎入宫中,举行了隆重的祭祀仪式,并改元“大中祥符”。
此后,“天书”不断出现——有人说在泰山发现了“天书”,有人说在汾阴发现了“天书”,真宗则每次都亲自前往祭祀,场面极为盛大。为了配合“天书”闹剧,真宗还决定东封泰山、西祀汾阴。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真宗率领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及各类随从人员,浩浩荡荡地前往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东封泰山的筹备,耗尽了北宋多年积累的财力。为凑齐封禅所需的百万缗钱,朝廷不仅挪用了国库储备,还向百姓加征“封禅税”,连偏远州县的农户都要按亩缴钱。
(http://www.220book.com/book/MWA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