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阳光斜斜地照进梧桐巷,在青石板上拉出长长的影子。苏建军推着自行车走进巷口时,第一次注意到自己的影子己经有些佝偻。
厂里最近在进行新一轮“优化”,五十岁以上的老师傅大多选择了提前退休。老张上个月办了手续,昨天老李也交了申请。车间突然空荡起来,只剩下机器运转的嗡鸣。
“老苏,还撑着呢?”工会主席拍拍他肩膀,“你这技术,退休返聘照样吃香!”
苏建军笑笑没说话。他检查着即将移交的设备清单,指尖抚过熟悉的操作面板。这台数控铣床是他带着年轻人调试的,那台车床救过急...现在都要交给下一代了。
晚饭时,刘梅说起超市新来的实习生:“二十出头的小姑娘,管库存用手机扫一下就行,比我当年对账本快多了。”
苏建军默默扒着饭。晓阳叽叽喳喳说幼儿园要学编程,连刘梅都在学什么“智能订货系统”。世界变得太快,他这把老骨头快要跟不上了。
周末清晨,他被巷口的嘈杂声吵醒。几个工人正在拆除老周早餐铺的旧招牌,换上有LED灯箱的新牌子。明宇站在脚手架上指挥,衬衫袖子卷到手肘。
“爸!来看看新设计!”儿子兴奋地招手。灯箱亮起“智慧早餐”字样,旁边还有二维码。
老周坐在门口藤椅上,神情落寞:“折腾这干啥...以前那样挺好。”
苏建军在他身边坐下,递过烟袋。两个老伙计沉默地看着巷子,阳光把他们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墙上,像两座正在风化的雕塑。
午后,苏建军习惯性往厂里走,半路才想起今天休息。他拐进街心公园,看老人们下棋。楚河汉界杀得正酣,突然有个老头掏出手机:“将军!我孙子教我用软件分析的!”
棋盘周围顿时炸锅:“耍赖!”“科技下棋算什么本事!”
苏建军悄悄退出人群。他在长椅上坐下,打开手机。晓冉刚发了朋友圈,照片里她拿着话筒在演讲,标题是“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变革”。他点了个赞,关掉屏幕。
影子渐渐拉长时,他踱到幼儿园门口。晓阳正和小伙伴玩机器人玩具,看见他飞奔过来:“爸爸!小胖的机器人会翻跟头!”
那个叫小胖的孩子得意地展示玩具。塑料机器人灵活地后空翻,眼睛发出蓝光。晓阳羡慕地摸个不停。
“喜欢吗?”苏建军问儿子,“爸爸给你买一个。”
晓阳却摇头:“不要!爸爸会做真的机器人!”
孩子无心的話像根刺扎进心里。苏建军想起车间里那些真正的工业机器人——他连编程界面都操作不利索。
晚饭后,他鬼使神差地打开晓冉的旧电脑。搜索“老年人学电脑”,弹出来的都是“养老”“保健”广告。他烦躁地关掉网页,走进阳台。
废花房里抢救的花草长势正好。晓阳每天认真浇水,还歪歪扭扭地记观察日记。苏建军抚摸着龟背竹的叶片,突然想起父亲的话:“手艺人有手艺人的根。”
第二天,他去了厂里最后的老车间——那个即将拆除的、存放着建国初期老设备的仓库。守门人是他徒弟,爽快开了门。
尘埃在阳光中飞舞。苏建军走到一台锈迹斑斑的刨床前,轻轻转动把手。齿轮发出艰涩的咔哒声,但还能动。
“师傅,这些破烂下个月就卖废铁了。”徒弟说。
“我知道。”苏建军抚摸着机器铭牌,“帮我个忙...”
周末早晨,巷子里的孩子们被奇怪的声音吸引。废花房门口,苏建军摆弄着几个旧零件,身边堆着齿轮和电机。
“苏爷爷在做啥呀?”豆豆好奇地问。
晓阳骄傲地挺胸:“我爸爸在做机器人!”
确实是个简陋的“机器人”——用废旧钟表零件拼成的小人,上紧发条后能蹒跚走路。孩子们发出惊叹,争着要玩。
老周晃悠过来,端详半天:“你这手艺...和我揉面一样,讲究个手感。”
张阿姨拍视频发群里:“咱们巷子出发明家了!”
消息传开,不断有人来找苏建军。赵爷爷的收音机不响了,李奶奶的缝纫机卡线了...他的小工作台渐渐堆满待修的物件。
深秋的傍晚,苏建军在工作台前修一只瑞士手表。放大镜夹在眼眶上生疼,但当年轮重新转动时,那种喜悦无可替代。
刘梅送来热茶:“明宇说你能开个修理铺。”
他摇头:“不开铺子。谁需要就帮一把。”
手机亮起,是晓冉发来的视频通话。镜头里女儿举着校报:“爸!我写的工匠精神专题获奖了!”
背景里同学们起哄:“请苏师傅来开讲座!”
苏建军笑着关掉视频。夕阳西下,他的影子长长地投在巷子里,依然挺拔。
工具墙上,新旧工具挂在一起。扳手旁边是万用表,锉刀边上放着3D打印的配件。就像这个时代,新旧交替,生生不息。
他拿起晓阳的玩具机器人,轻轻一扭——零件散落,露出简单的发条结构。孩子惊呼中,他变魔术般组装回去,机器人重新翻起跟头。
“爸爸好厉害!”晓阳眼睛发亮。
苏建军抱起儿子。是啊,他可能学不会编程,搞不懂智能,但手指的记忆不会背叛。就像梧桐巷的老树,年年落叶,年年新生。
而有些根,越是岁月沉淀,扎得越深。
(http://www.220book.com/book/MXT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