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5章 归途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梧桐巷38号 http://www.220book.com/book/MXTH/ 章节无错乱精修!
 

春运的潮水在腊月二十八达到顶峰。宁州火车站人山人海,苏建军紧攥着接站牌在寒风中跺脚,呵出的白气瞬间凝成霜花。

“爸!”

熟悉的声音穿透嘈杂。苏建军踮脚望去,看见晓冉拖着行李箱从人潮中挤出来,围巾歪斜,发梢沾着泡面碎屑——二十八小时的硬座在她脸上刻下疲惫,但眼睛亮得惊人。

“怎么瘦成这样!”苏建军抢过箱子,手背冻疮蹭到拉杆,疼得嘶了一声。

父女俩挤上公交,车厢里弥漫着泡面和汗味。晓冉靠窗看飞逝的街景,突然说:“深圳还在穿短袖。”

苏建军沉默片刻,从棉袄内袋掏出保温杯:“你妈熬的姜茶。”

到家时暮色己沉。梧桐巷张灯结彩,腊肉香肠挂满屋檐。晓冉刚进巷口就被邻居围住,张阿姨往她怀里塞炒瓜子,老周硬塞了袋刚出锅的糖糕。

刘梅系着围裙从厨房冲出来,举着锅铲抱住女儿:“死丫头!非要坐慢车!”

晓阳猴子似的攀上姐姐后背,被苏建军拎下来:“让你姐喘口气!”

晚饭是晓冉念叨半年的家乡菜:酸菜炖粉条、锅包肉、炸茄盒。她吃得狼吞虎咽,刘梅不停夹菜:“慢点!深圳没饭吃啊?”

“有,但没妈做的好吃。”晓冉腮帮鼓鼓地说。

饭后全家围看电视,春晚重播吵吵闹闹。晓冉却摸出笔记本电脑:“等我改完论文初稿...”

刘梅皱眉:“大过年的还学习?”

“导师说春节档期能投期刊。”晓冉眼睛没离屏幕。

深夜,苏建军起夜看见书房亮着灯。晓冉趴在桌上睡着了,眼镜滑到鼻尖,文档标题是《熟人社会的数字化生存——以梧桐巷微信群为例》。

他轻轻给女儿披上外套,瞥见屏幕上的分析数据:张阿姨去年在群里发起17次互助,老周靠外卖订单增收三成,甚至他自己修东西的预约都通过微信群...

原来那些琐碎的日常,在女儿笔下成了时代样本。

除夕贴春联时,晓冉抢着刷糨糊。她踮脚够门框的模样,还像高中那个少女,但讨论“社区传播的差序格局”时,又俨然是学者的神态。

这种割裂感在团圆饭时达到顶峰。明宇视频接入,背景是深圳湾烟花;晓冉分享校园生活,夹杂着英文术语;晓阳嚷嚷着要买智能玩具。一顿饭吃得像学术研讨会。

守岁时,晓冉突然问:“爸,你觉得梧桐巷会消失吗?”

苏建军望向窗外灯笼映照的老巷:“房子会旧,人会老,但巷子还在。”他指指邻居家此起彼伏的欢笑,“你听,这是能消失的东西吗?”

年初三,晓冉要去市图书馆查资料。苏建军推出老自行车:“我驮你去。”

父女俩穿过挂满冰凌的街巷。晓冉在后座举着手机拍vlog:“现在经过的是宁州机械厂旧址...这里将要建商业中心...”

苏建华突然刹车。厂区围墙己拆,挖掘机正在作业,只剩他们车间那栋楼孤零零立着。

“下周就拆了。”门卫认得他,“苏师傅,要不要进去看看?”

空旷的车间里,他们的脚步声带回响。晓冉抚摸机床上的铭牌:“这是你操作过的?”

“嗯,八八年进的,比你还大十岁。”苏建军轻笑,“现在要进博物馆了。”

晓冉打开摄像机:“爸,讲讲它的故事吧。”

于是那个下午,老车床成了最好的听众。苏建军讲如何攻克技术难关,讲下岗潮时的坚守,讲带过的徒弟们...讲着讲着,他看见女儿眼角反光。

“都会进你论文?”他开玩笑。

“不,”晓冉关掉镜头,“这些只留在咱家记忆里。”

返程时飘起小雪。晓冉把脸贴在父亲后背,棉袄有樟脑丸的味道。她突然说:“其实我犹豫过要不要读研...怕离你们太远。”

苏建华蹬车的节奏没变:“鸟要飞,树难道把根拔了跟着跑?”

到家时,刘梅正在包饺子。晓冉洗手加入,手法生疏却认真。面团在指尖变换形状,如同代际间无声的传承。

春晚开始前,晓冉收到导师邮件:论文被核心期刊录用。她平静地关掉手机,继续帮晓阳拼乐高。

零点钟响时,全家在阳台看烟花。明宇在视频里喊:“新年快乐!”晓冉悄悄握住父母的手。

冰雪终将消融,新芽总会破土。而所有远行,都是为了更好的归来。

梧桐巷38号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梧桐巷38号最新章节随便看!

    (http://www.220book.com/book/MXT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梧桐巷38号 http://www.220book.com/book/MXTH/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