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月的宁州,梧桐絮如飞雪。苏明宇站在巷口,望着脚手架包围的老楼,行李箱轮子陷进拆迁的浮土里。
“哥!”晓冉飞奔出来,校服袖口沾着粉笔灰,“你怎么突然回来了?”
明宇苦笑:“公司裁员。”
客厅里,刘梅端茶的手抖了抖。苏建军盯着新闻联播,音量调小了些。
“互联网寒冬,”明宇尽量轻松,“整个部门裁撤,拿N+3补偿,不算亏。”
晓阳好奇地摸哥哥的电脑包:“大电脑不工作了?”
这话刺痛了明宇。三年996,他像伺候祖宗般维护服务器,如今系统运行稳定了,倒不需要维护的人了。
深夜,父子俩在阳台对饮。苏建军抿口白酒:“当年厂里下岗潮,我也慌。后来想通了——人有手艺饿不死。”
“爸,我搞的是虚拟经济...”
“假的?”苏建军指楼下早餐铺,“你帮老周搞的线上预订,现在养活三家人。虚的实的,能帮人就是实的。”
这话像颗石子投进心湖。第二天,明宇鬼使神差走到机械厂旧址。废墟上,几个老工人在捡废铁,其中竟有王志强。
“苏哥?”王志强尴尬地拎着锈齿轮,“厂子拆了,我们...捡点回忆。”
明宇帮他抬废铁到三轮车上。车斗里有旧扳手、泛黄的操作规程、甚至半本工作日志。王志强说:“苏师傅的笔记,我想留着当教材。”
正说着,手机响起。深圳前同事激动地喊:“宇哥!你写的开源框架被大厂收购了!版权费够吃三年!”
明宇愣在原地。那个熬夜写的代码库,本是无聊时的玩具,竟成了救命稻草。
晚饭时,他宣布要创业做技术服务。晓冉眼睛一亮:“我可以做用户调研!”晓阳举着鸡腿欢呼:“哥哥当老板!”
唯有刘梅忧心:“创业九死一生...”
“妈,”明宇打开电脑,“这是我帮老周做的系统,这是给超市写的进销存——它们都在创造价值。”
苏建军突然问:“需要启动资金吗?”
“不用,”明宇调出银行短信,“版权费到账了。而且...我想扎根宁州。”
“这里?”晓冉惊呼,“你不是说宁州是互联网荒漠?”
“荒漠才需要拓荒者。”明宇望向窗外脚手架,“何况,家在这儿。”
创业比想象中艰难。明宇在咖啡馆蹭电,用晓冉的校园卡进图书馆查资料,甚至翻出父亲的老电话本联系潜在客户。
转机来自一次意外。他帮社区医院修复病历系统时,发现基层医疗信息化程度极低。连夜做出的解决方案,竟被推荐到卫生局。
“互联网+民生服务”,这概念在北上广不新鲜,在宁州却成破冰利器。订单从社区蔓延到街道,最后连市政府都抛来橄榄枝。
五月槐花香时,明宇租下废弃的厂办楼当工作室。揭牌那天,苏建军送来块旧牌匾——是机械厂当年的“技术攻关小组”铭牌。
“挂上,”父亲说,“精神传承。”
工作室很快聚集起奇怪组合:王志强负责硬件,超市王姐的女儿做设计,甚至老周都来学用平板接单。明宇称这是“土洋结合”。
晓冉高考前夜,明宇送她一套定制文具。盒底刻着梧桐巷地图,坐标38号处镶着微缩芯片。
“扫这里,”他演示,“能看咱家实时监控——让你在广州也不孤单。”
晓冉红着眼眶笑了。那一刻她忽然明白,哥哥的回归不是退却,是把远方技术栽回故乡土壤。
夜深了,明宇还在调试医疗系统。苏建军送来宵夜,突然说:“你比爸强。我守旧摊子,你开新路。”
“不,”明宇指向窗外梧桐树,“我只是把枝条嫁接到老根上。”
暮春的风穿过新旧交错的巷子,拂过工作室窗台的绿萝——那是晓阳用酸奶盒种的,如今己攀满半墙。
有些路看似倒退,实则是螺旋上升。就像梧桐巷的拆迁与重建,就像苏家两代人的守成与开拓,在时代的交叉小径上,终会殊途同归。
(http://www.220book.com/book/MXT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