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广州依然闷热,中山大学校园里的紫荆花却己含苞。苏晓冉抱着教材穿过人群,白衬衫后背洇出汗迹。
“晓冉!”李悦从后面追上来,“传播学概论笔记借我抄抄!”
教室冷气很足,教授正在讲“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晓冉盯着PPT上的“媒介即讯息”,突然走神——昨天和母亲视频时,刘梅说梧桐巷要装智能门禁了。
“苏晓冉同学,”教授突然点名,“你怎么看传统社区在数字时代的转型?”
她站起来,脑海闪过老周早餐铺的二维码,张阿姨的微信群,父亲用手机查机修资料的模样。
“转型不是替代,”她听见自己的声音,“是老树发新枝。”
下课后,她收到陈昊的消息:“解剖课摸到真颅骨了【骷髅表情】”配图是实验室的标本架。
晓冉回了个呕吐表情。这种隔空吐槽己成日常,比“想你”更让人心安。
大学生活是碎片化的拼图。她要抢图书馆座位,要适应粤语授课,要在社团招新中突围。深夜里,她常对着“宁州人在中大”群里的家乡菜照片咽口水。
变化发生在期中论文后。她写的《梧桐巷的微信群生态》被导师推荐到学术会议。站在讲台上时,她看着台下那些陌生面孔,突然不再紧张——那些买菜、修水管、借酱油的聊天记录,本身就是最生动的民族志。
“你很特别,”会后有个香港学生对她说,“把学问做得很有人情味。”
晓冉笑了笑。她没说的是,这份“人情味”来自巷口老槐树下纳凉的夜晚,来自邻居们分享的西瓜,来自父母那句“早点回家”。
寒假回家时,宁州正在下雪。晓冉拖着行李箱走到巷口,突然愣住——智能门禁需要刷脸,她站了半天才被保安认出。
“冉冉回来啦?”张阿姨从快递柜探头,“你爸在物业教老人用手机呢!”
社区活动室里,苏建军正举着手机示范:“点这里,挂号...对,再点这里缴费...”台下坐满银发族,包括当年反对装门禁最激烈的赵爷爷。
“爸?作者“光影交界处的孤独”推荐阅读《梧桐巷38号》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晓冉惊讶。
苏建军擦擦汗:“反正厂里活少,帮大家省点事。”
晚饭时,明宇宣布要结婚。女友是创业伙伴,广州姑娘。刘梅红着眼眶笑:“好好,以后去广州看你们...”
守岁夜,晓冉和陈昊视频。他抱怨医院实习累成狗,她吐槽论文查重严似刑。最后他说:“明年该实习了,我投了广州医院。”
晓冉的心跳快了一拍。
开春回校,晓冉竞聘上校报副总编。第一次选题会,她提出做“城市记忆系列”。有同学反对:“太土了,不如做元宇宙!”
“土?”晓冉调出梧桐巷拆迁前的VR全景,“这是几代人的根。”
报道刊发后,竟收到市委宣传部的邀请。领导说:“小苏啊,能不能帮我们做老城改造的民意调研?”
她开始周末走访城中村。在蟑螂横飞的握手楼里,她听阿婆讲骑楼往事;在拆迁办门口,她记录钉子户的眼泪。有次被保安驱赶,她躲在垃圾桶后发稿,文字里带着铁锈味。
“你越来越像记者了。”陈昊来探班时递上盒饭。
“是像我自己。”晓冉咬了口叉烧。
毕业季来得猝不及防。晓冉面临选择:保研、报社offer、市委项目组。视频时,刘梅欲言又止:“你王姨说公务员稳定...”
苏建军突然插话:“选你半夜想起来不会后悔的那个。”
她最终选了项目组——钱少事多,但能守护那些即将消失的街巷。
离校前夜,她独自走过图书馆后的猫窝。大橘猫带着新生的小猫舔奶,就像西年前她初来时那样。她突然哭了,为所有终将告别的时光。
七月离校那天,广州暴雨。晓冉的行李比来时多了一倍:学术笔记、采访素材、学生记者证...还有那盆“不死鸟”,己分出好几株新苗。
火车启动时,她给陈昊发消息:“下周你实习报到,我项目启动。广州见。”
对方回得很快:“这次不迷路了?”
她望向窗外。铁轨延伸处,木棉花开得正盛。
(http://www.220book.com/book/MXT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