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土机撤走后的第七天,市规划局的人来了。不是穿着工装的技术员,而是几个带着图纸和笔记本电脑的年轻人,领头的是个戴眼镜的女干部,姓林。
“老街坊们,我们是来听大家意见的。”林科长站在巷口的槐树下,声音温和却有力。她展开一张新图纸,上面不再是冰冷的红色拆迁区,而是标满了绿色和黄色的区块。“市里开了会,梧桐巷可能不拆了。”
人群瞬间安静下来,连赵爷爷都停止了用拐杖敲打地面。
“但是,”林科长话锋一转,“需要改造。电路老化、水管锈蚀、没有燃气和排污系统,这些都是安全隐患。市里的新想法是‘微改造’——外观保留老样子,里面要现代化。”
希望像一颗投入古井的石子,激起了涟漪。可“微改造”三个字,带来的不是简单的喜悦,而是更复杂的纠结。
苏家晚上又开了家庭会议。明宇在视频里快速计算:“微改造政府补贴一部分,但每家至少要出五到八万。爸,这钱…”
刘梅下意识摸了摸围裙口袋,没说话。这笔钱对他们来说,不是小数。
苏建军看着窗外黑黢黢的巷子,西十年来第一次觉得它既亲切又沉重。“钱可以想办法,”他声音低沉,“但怎么改?改成什么样?老周那早餐铺的灶台,是祖传的格局,动不得。张阿姨家那雕花木窗,是她婆婆的嫁妆…”
真正的难题第二天就浮出水面。改造意见征集会上,分歧比预想的还大。
以王教授和赵爷爷为首的“保守派”坚决要求“修旧如旧”,连一块砖一片瓦都不能变。王教授引经据典:“这是活着的建筑史,必须原貌保护!”
而以小赵和几家年轻人为代表的“革新派”则希望借此机会彻底改善居住条件。“王教授,您家厕所还在用痰盂呢!我们想装抽水马桶有错吗?”小赵的话引起一阵骚动。
林科长和她的团队记了满满几大页,眉头越皱越紧。老巷的复杂性,远超图纸上的线条。
晓冉把这场争论看在了眼里。她暂停了毕业论文中关于“乡愁”的宏大叙事,拿起摄像机,开始记录这场发生在自家门口的“现代化”博弈。镜头里,是张阿姨抚摸着木窗的眷恋,是小赵对明亮厨房的渴望,是父亲看着老旧电线时忧心忡忡的脸。
僵持不下时,苏建军蹲在巷子口,对着那台老掉牙的公共水表发呆。刘梅给他端来茶水,叹口气:“一条巷子,百条心。”
转机来自一个周末的清晨。林科长没打招呼,带着团队住进了巷子条件最差的李奶奶家,体验了三天没有独立卫生间、电压不稳、半夜需要起来倒马桶的生活。
第西天,她顶着黑眼圈,召集大家到李奶奶家昏暗的堂屋开会。她没有打开电脑,只是指着墙角渗水的痕迹和桌上为保护老电视机而盖的塑料布。
“我理解了,”她声音有些沙哑,“保护历史不是为了让我们活在历史里。我们要找的是一条路,既能让李奶奶晚上不用摸黑去公厕,也能让张阿姨的木窗继续讲故事。”
她拿出了修改后的方案:外部风貌严格保护,内部空间在征得住户同意的前提下进行现代化改造,采用模块化设计,比如预制式的整体卫浴,可以不对老结构伤筋动骨。政府提高补贴比例,并联系低息贷款。
这个折中的方案,像一阵春风,慢慢融化了坚冰。王教授代表“保守派”勉强点头,小赵代表“革新派”也接受了“慢一点,但更好一点”的过程。
动工那天,没有轰鸣的推土机,只有小心翼翼的建筑工人。苏家是第一批试点。当工人们轻轻卸下腐朽的木椽,换上内部加固、外部仿古的新材料时,苏建军一首紧绷的脸松弛了。他看到老房子的骨架被更强健的骨骼支撑起来,而面容,还是记忆里的样子。
晓阳最开心,他拉着林科长的手,指着忙碌的工人说:“看!我的蚂蚁工房不用搬了!”林科长摸摸他的头,对苏建军和刘梅说:“孩子的话最真。我们做的,就是让这些‘蚂蚁’还能找到回家的路。”
傍晚,夕阳给忙碌的巷子镀上金色。苏建军和刘梅并肩站在家门口,看着这条正在蜕变的老巷。
“老苏,你说,这算不算是咱巷子的第二个春天?”刘梅轻声问。
苏建军没有立刻回答,他看着工人们像对待珍宝一样清理着老砖墙,看着邻居们聚在一起讨论自家该怎么改,眼神里有光。
“也许吧,”他终于开口,声音里带着一种久违的轻松,“旧的根没断,新的枝桠,就要发出来了。”
暮色渐浓,灯火次第亮起。这一次,照亮的不再是斑驳的过往,而是一个可期的、既熟悉又崭新的未来。梧桐巷的春天,这一次,真正地扎下了根。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梧桐巷38号》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MXT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