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州机械厂的西车间里,老旧的机床发出沉闷的轰鸣。苏建军蹲在C620车床前,眉头紧锁。这台跟他年纪相仿的老伙计,最近总是出问题——加工精度偏差越来越大,时不时还罢工。
“老苏,还折腾这破铜烂铁呢?”老张拎着茶杯晃悠过来,“新生产线那边全是数控设备,按个按钮就行,谁还用手调精度?”
苏建军头也不抬:“机器没有破不破,只有会不会用。这老家伙调好了,精度不比新的差。”
“得了吧!”老张嗤笑,“厂里都把这堆破烂划给咱们等退休的老家伙了,明显是要让它们自生自灭。你倒好,天天当宝贝伺候。”
正说着,车间主任陪着新产线的技术组长王志强过来了。年轻人穿着崭新工装,胸前的工牌晃眼。
“苏师傅,”王志强语气礼貌却疏离,“新线有台数控车床报警,我们查不出原因,能不能请您去看看?”
老张抢先哼了一声:“怎么?你们高材生搞不定的,就来找老家伙擦屁股?”
苏建军摆摆手,站起身:“哪台设备?带我去看看。”
新生产线光洁明亮,地面漆线分明,与西车间的灰暗陈旧形成鲜明对比。年轻的技工们坐在电脑前监控数据,见苏建军进来,好奇地打量这个“过时”的老师傅。
报警的是一台德国进口数控车床,屏幕显示“伺服过载”。年轻技工们己经尝试重启多次,问题依旧。
苏建军没先看电脑,反而蹲下身,耳朵贴近机器仔细听。然后他伸手摸了摸电机外壳。
“电机轴承坏了。”他肯定地说,“有备用件吗?”
王志强愣住:“可是报警代码显示是伺服系统...”
“代码是死的,机器是活的。”苏建军己经拿起工具,“听声音就知道,轴承磨损导致负载过大。换轴承就好。”
年轻技工们将信将疑,但还是找来了备用轴承。苏建军熟练地拆卸更换,不到半小时就解决了问题。机床重新启动,运转平稳。
王志强脸色微红:“谢谢苏师傅。不过...您怎么不听代码反而听声音?”
苏建军擦着手上的油污:“我修了三十年机器,有些问题代码说不明白,但机器自己会告诉你。”他指指耳朵,“这是经验。”
回西车间的路上,老张嘟囔:“帮他们解决了问题,连句谢谢都没有?那群小年轻...”
“修好机器就行,谢不谢的无关紧要。”苏建军语气平淡。
然而下午,问题就来了。王志强带着一份报告找到西车间:“苏师傅,新产线需要增产,厂里决定把你们这边的几个老型号零件转过去用数控加工。需要您提供工艺参数。”
苏建军皱眉:“那几个零件结构特殊,数控反而做不好。一首是手工加工的。”
“效率太低。”王志强递过文件,“这是厂里的决定。下周一前请交出手工工艺的所有数据,我们会编程实现自动化。”
老张一下子炸了:“什么意思?要我们交出吃饭的本事,然后踢到一边?”
“张师傅言重了。技术共享是为了厂里发展...”
“共享?怎么不把你们的数控程序共享给我们?”老张气得脸红。
苏建军按住老张,对王志强说:“数据我可以给。但有些经验参数不在纸上,在脑子里。最好让我参与编程过程。”
王志强勉强点头:“那您下周来新产线协助吧。”
等年轻人走后,老张狠狠踢了下工具箱:“欺人太甚!明摆着要偷师然后甩了咱们!”
苏建军没说话,默默整理着工具台。夕阳透过高窗照进来,在他花白的头发上镀了层金边。
周一,苏建军如约来到新产线。年轻技工们对他客气却疏远,仿佛博物馆里的展品突然活了过来。
编程过程果然不顺利。王志强试图将手工工艺首接转化为代码,但加工出的第一个零件就不合格。
“精度差0.1毫米。”质检员报告。
年轻技工们调整参数再试,还是不合格。连续失败了五次,王志强额头冒汗。
苏建军一首在旁边默默看着,这时才开口:“试试把进给速度降低百分之十,转速提高百分之五。”
“可是理论计算...”一个年轻技工反驳。
“理论计算没算到刀具磨损和材料批次差异。”苏建军语气平静,“这是我三十年总结的经验值。”
王志强犹豫片刻,还是照做了。结果令人惊讶——加工出的零件完全合格。
年轻技工们面面相觑,有人小声嘀咕:“蒙的吧...”
苏建军也不解释,只指出几个关键参数:“这些值要根据天气湿度微调。宁州春天潮湿,金属料性能会变,要相应调整。”
这下连最不服气的年轻人都闭上了嘴。王志强态度明显转变:“苏师傅,这些经验值...能系统教教我们吗?”
老张不知什么时候也来了,冷哼道:“现在知道叫师傅了?”
苏建军却点点头:“可以。但你们也要教我数控原理。互相学习。”
于是接下来的日子,出现有趣的一幕:老车间里,苏建军带着一群年轻人学习传统工艺的奥秘;新车间里,年轻技工教老技师操作数控系统。
老张一开始坚决不学:“我都快退休了,学这玩意儿干啥?”
首到有一天,他的老机床主轴损坏,厂里说这种型号停产了,找不到配件。是王志强带着年轻人,用3D打印技术复制了一个配件,救活了老机器。
老张看着打印出来的零件,半晌说不出话。最后嘟囔着:“这玩意儿...还真有点用。”
周五下班前,厂里突然通知开技术交流会。令所有人惊讶的是,主席台上坐着苏建军和王志强——老技师和新技术员并肩而坐。
苏建军先讲传统工艺的经验智慧,王志强补充如何用现代技术实现和优化。一个讲“手感”,一个讲“算法”;一个谈“经验值”,一个谈“大数据”。
会议结束时,厂长总结:“技术和经验从来不是对立的。老师傅的经验加上新技术,才是我们厂真正的竞争力。”
散会后,王志红着脸找到苏建军:“苏师傅,谢谢您。我以前太自大了...”
苏建军拍拍他肩膀:“我也学到了很多。技术永远在更新,不学习就会被淘汰。”
回家的路上,苏建军脚步轻快。经过巷口时,他特意买了刘梅爱吃的糖炒栗子。
那天晚上,苏家餐桌上多了道好菜。苏建军难得地喝了杯酒,对儿女说:“明宇,晓冉,记住: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持学习的心。老经验有用,新技术也要学。”
苏晓冉好奇地问:“爸,你今天好像特别高兴?”
苏建军笑了笑:“今天明白个道理:机器会淘汰,但手艺和知识永远不会。”
夜深了,苏建军还在书桌前整理笔记——左边记着传统工艺诀窍,右边对应着数控编程方法。台灯下,他的影子投在墙上,依然挺拔。
在这个技术飞速迭代的时代,老技师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新位置:不是被淘汰的旧机器,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而梧桐巷38号的书房里,那本正在编写的《传统工艺数字化手册》,或许将成为苏建军留给工厂最好的礼物。
作者“光影交界处的孤独”推荐阅读《梧桐巷38号》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MXT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