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巷的宁静,在这个夏末被彻底打破了。
起因是市旅游局的公众号发布了一篇题为《寻找宁州最后的慢时光:梧桐巷记忆之旅》的推文,配图是晓冉“记忆方舟”平台上的精美老照片和改造后的巷景。文章迅速在朋友圈刷屏,周末,大量游客和摄影爱好者蜂拥而至。
青石板路上挤满了举着手机和相机的人。有人为了取景,踩坏了张阿姨刚种下的凤仙花;有人探头探脑地往居民院子里张望,甚至推开虚掩的门;老槐树下常年下棋的赵爷爷和王教授,被一圈拍照的人围得无法落子;狭窄的巷子里,外卖电动车和游客摩肩接踵,喇叭声、喧哗声不绝于耳。
“这还怎么过日子!”张阿姨第一个受不了了,她家的厨房窗正对巷子,炒菜时都能被拍进去。她气冲冲地找到刘梅的便民驿站:“梅子,你得跟上面反映反映!咱们这是住家的地方,不是公园!”
赵爷爷也拄着拐杖来了,脸色铁青:“下个棋都不得安生!像看猴子似的!”
年轻一代的反应则复杂得多。小张工作室的生意倒是好了不少,常有游客好奇参观,顺便喝杯咖啡。但小张自己也抱怨:“人是多了,可都是走马观花,真正静下心交流的没几个,吵得我们也没法工作。”
小周家的早餐铺排起了长队,老周忙得脚不沾地,却高兴不起来:“都是尝鲜的,吃完就走,老主顾反而挤不进来,耽误工夫。”
矛盾在周六下午爆发了。一个网红首播团队为了拍“市井烟火气”,未经允许把镜头对准了正在门口洗菜的李奶奶,还不停追问家长里短。李奶奶又羞又气,差点摔倒。路过的赵爷爷孙子小赵年轻气盛,上前理论,双方发生了推搡。
事情闹到了社区。当晚,社区书记老陈紧急召集居民在“梧桐小筑”开会。会议室里坐满了人,气氛凝重。
“发展旅游是好事,但不能影响正常生活!”张阿姨率先开炮。
“咱们巷子的名气是大家一起爱护出来的,不能只看眼前利益!”王教授附和。
“可人气旺了,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梧桐巷38号 对大家都有好处啊?”也有居民小声嘀咕,觉得是好事。
小赵激动地站起来:“好处?我爷爷连棋都下不安稳!李奶奶都快被气病了!这叫好处?”
眼看争吵要升级,一首沉默的刘梅站了起来。她没急着表态,而是先让晓冉把“记忆方舟”平台上,游客们留下的留言投到大屏幕上。一条条翻看:
“谢谢梧桐巷,让我找到了外婆家的记忆。”
“希望这份宁静不要被过度消费。”
“建议管理一下游客秩序,别打扰居民。”
“宁州有这样的巷子,是我们的福气,要珍惜。”
“大家看看,”刘梅声音平和,“来的大部分人,是喜欢咱们巷子,是善意的。问题出在没管好。”
她提出一个建议:成立一个居民自治管理小组,制定游客行为公约,比如划定拍照区域、明确安静时段、引导游客分流。同时,和旅游局沟通,控制大巴车数量,推广预约制。
“咱们不能堵,要疏。”苏建军难得地在公共场合开口,“就像修老家具,不能硬来,得顺着纹理。巷子是活的,得让它喘气。”
他的比喻让众人安静下来。经过激烈讨论,大多数居民同意了自治管理的思路。推举刘梅、小张、赵爷爷等老中青代表组成临时管理小组。
接下来的日子,梧桐巷出现了新景象:巷口多了醒目的“居民生活区,请文明参观”提示牌;划出了几个“推荐摄影点”;小张工作室的年轻人自愿在周末担任志愿者,引导游客;老周早餐铺推出了“快速取餐”通道,保障老邻居优先。
游客们看到井然有序的提示和居民善意的引导,大多表示理解和支持。巷子渐渐恢复了往日的节奏,只是多了些外来客带来的生机。
这场风波,让梧桐巷的居民们意识到,名气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在开放与宁静、分享与隐私之间找到平衡,是他们必须共同面对的新课题。而这一次,他们没有等待上级指令,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摸索出了一条“活”的治理之道。
(http://www.220book.com/book/MXT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