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文化遗产保护论坛的会场设在省城新建的国际会议中心,巨大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刺眼的阳光。晓冉坐在后排,看着台上西装革履的专家学者们用PPT展示着宏大的理论、国际前沿的案例,心里有些发紧。她的发言被安排在下午,一个不太起眼的时间段。
她手里攥着U盘,里面是她精心准备的演讲稿,主题是“‘记忆方舟’:数字化时代社区记忆的守护与活化实践”。然而,经历了老照片风波和梧桐巷的游客潮,她之前准备的稿子显得过于理想化,甚至有些苍白。
中午休息时,她独自走到会场外的露台,望着楼下车水马龙的街道出神。父亲修复官帽椅时那种近乎固执的坚持,赵爷爷面对镜头时的无措,张阿姨对安静生活的渴望,还有游客留言里对“原真性”的期待……这些鲜活的画面在她脑中交织。她忽然觉得,那些高深的理论,远不如巷子里发生的真实冲突与和解来得有力。
她做了一个决定。回到座位,她拿出笔记本,将演讲稿放到一边,开始飞快地重新梳理思路。
下午,轮到晓冉上台时,会场有些嘈杂,不少人还在低头看手机或交头接耳。她深吸一口气,没有打开PPT,而是首接走到了讲台中央。
“各位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是苏晓冉,来自宁州市‘城市记忆工程’办公室。”她的声音透过麦克风,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但很清晰,“今天,我不想讲太多宏大的规划或技术细节,我想分享几个最近发生在我们项目中的小故事。”
会场渐渐安静下来。她讲述了赵奶奶捐赠照片引发的家庭风波,坦诚了团队在审查上的疏忽和后续的改进;她描述了梧桐巷从宁静到喧嚣再到寻求自治管理的过程,展示了居民自己制定的“游客公约”照片;她提到了父亲苏建军修复那把明代官帽椅时,在现代技术与传统技艺之间的挣扎与最终选择。
“我们最初以为,数字化记忆守护,核心是技术。”晓冉的目光扫过台下,“但现在我们认识到,技术只是工具,核心是人,是情感,是社区内部以及与外部世界如何达成一种动态的、有温度的平衡。”
她展示了几张照片:一张是修复后的官帽椅特写,榫卯接口处几乎看不见的修复痕迹;一张是梧桐巷居民和志愿者一起引导游客的场景;还有一张是“记忆方舟”平台上,一位年轻用户根据老照片画的漫画,描绘了她想象中的祖辈生活。
“记忆不是僵化的标本,守护也不等于封存。真正的守护,是让记忆在当下依然能呼吸,能对话,能激发新的理解和创造。”晓冉的声音越发坚定,“我们的项目,或许规模不大,技术不算顶尖,但我们努力在做的是——让每一份被托付的记忆都被郑重对待,让每一个相关的个体都能发出声音,在变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演讲结束,会场出现了短暂的寂静,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几位原本不太在意的资深专家开始认真翻看会议手册上晓冉的简介。提问环节变得异常踊跃,问题不再局限于技术或理论,更多聚焦于实践中的困境和社区参与的具体方法。
会后,好几位来自其他城市的同行围住晓冉,交换联系方式,希望了解更多细节。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握着她的手说:“小姑娘,你讲得很好。做文化遗产,最怕的就是脱离土地,脱离人。你们的路子,虽然难,但是对的。”
回宁州的高铁上,晓冉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田野,心中充满感慨。这次论坛经历让她明白,真正的力量不在于迎合潮流或堆砌术语,而在于真诚地面对问题,并脚踏实地去寻找解决方案。父亲的坚守、邻居们的智慧,才是她最宝贵的底气。
她打开手机,看到明宇发来的信息,是关于新版本用户反馈的棘手问题。这一次,她没有感到焦虑,反而有一种平静的信心。她知道,无论是对待记忆,还是对待技术服务于人,道理是相通的——回到初心,尊重每一个具体的人。
(http://www.220book.com/book/MXT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