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最后一抹霞光隐入山峦,田埂上的脚步声仍未停歇。方才那名报信的村民话音未落,苏瑶己起身朝西边新田疾步而去,楚逸紧随其后,衣角翻飞间卷起几片草叶。
“出了何事?”她一边走一边问。
“稻苗……不知怎的,有些歪斜,叶子发黄,像是被虫啃过。”那村民喘着气,“但又不像虫害。”
苏瑶眉头微蹙,心下己有几分猜测。待到田边,蹲身细看,果然见数株稻苗根部泛白,叶片边缘焦枯,却不见虫迹。她指尖轻抚叶片背面,触感干涩无露,心中顿时明了七八分。
“是水肥过重。”她站起身,语气平静,“新开垦之地,土质尚生,施肥不宜太急。”
楚逸闻言也俯身查看,点头道:“确是如此。新田初耕,村民经验不足,怕是误将老田的施肥法套用在此。”
“回头得再开一堂课。”苏瑶拍了拍手上的泥土,“讲讲不同土壤、不同阶段的施肥要点。”
夜色渐浓,众人提灯在田间忙碌补救。苏瑶望着那一片起伏的稻浪,心中却浮现出新的念头——既然此地土壤各异,气候亦有差别,是否能培育出更适应本地环境的新稻品种?
次日清晨,露水未晞,苏瑶便独自来到田中,怀中抱着一本牛皮纸册子,笔墨齐全。她蹲在稻丛间,仔细观察每一株稻苗的生长情况,记录下高度、叶片宽窄、穗型等细节。阳光透过薄雾洒在她的肩头,映出她专注的侧影。
“这株稻苗……”她忽然停下笔,目光落在一丛异样的稻株上。那稻株比周围高出半寸,叶片厚实油亮,茎秆挺拔如剑,穗头竟己微微泛金,显然早熟于其他稻株。
她轻轻拨开稻叶,发现其根系尤为发达,扎得深而稳。她心头一动,翻开现代农业知识宝库的记忆,细细对比后得出结论:这应是因土壤微量元素变化,导致稻株发生良性变异。
正思索间,忽听身后传来沙沙脚步声。回头一看,竟是楚逸提着竹竿与麻绳走来。
“你一大早就在这儿蹲着,我猜你在忙活什么。”他笑着将材料放下,“搭个遮阳棚吧,这几日日头毒,别让这些好苗子晒坏了。”
苏瑶眼睛一亮,连连点头。两人配合默契,不多时便搭起一个简易遮阳棚,将那丛变异稻株护在其中。
午后,赵老栓拄着拐杖从田边经过,瞧见二人围着几株稻苗转悠,嗤笑一声:“哟,这是种稻还是养花呢?”
苏瑶抬眼看他,不动声色:“赵老伯今日兴致不错,特来赏稻?”
“哼,我可没那闲工夫。”赵老栓冷哼一声,“你们这些年轻人,整天搞些奇奇怪怪的玩意儿,我看迟早要吃苦头。”
楚逸皱眉欲言,却被苏瑶轻轻拦住。她淡淡一笑,道:“赵老伯有所不知,这几株稻苗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们天生耐旱、抗病、成熟快,若加以培育,或许能成为更适合本地种植的高产稻种。”
赵老栓听得一愣,随即嗤笑道:“就凭几株长得高的稻子,你也敢说能当种子?”
“自然不止这几株。”苏瑶指了指西周,“这片新田,正是我们试验的第一块地。若成,明年便可推广,产量有望再提三成。”
赵老栓张了张嘴,一时语塞。他虽不信这些新法子,但前几季的收成确实比往年高出不少,村里人如今都对苏瑶言听计从,让他这个老派人物颇感失落。
“你们……你们这是瞎折腾!”他怒喝一句,转身离去,背影略显佝偻。
楚逸看着他的背影,摇头笑道:“这老头,嘴硬心软。”
苏瑶却只是笑笑,继续低头记录。她在册子上写下一行字:“变异稻株,或为本地高产稻种雏形,需持续观察、筛选、培育。”
接下来的几日,她每日清晨便来田中照料,傍晚才归。楚逸则安排人手,协助她收集数据、搭建更多遮阳棚,并划分出专门的育种区。
村中老农见状,纷纷前来探看。有人不解:“苏姑娘,你这是要改稻种?”
“不是改,是选。”苏瑶耐心解释,“稻种千百年来皆靠自然选择,我们不过是帮它更快找到最适合本地生长的那一株。”
“原来如此。”老农们点头称是,不少人主动请缨,愿参与育种工作。
王婶送来一碗绿豆汤,笑眯眯道:“苏姑娘真是劳心费力,咱们全村人都看着呢。”
“谢谢婶子。”苏瑶接过碗,喝了口清甜的汤水,“等这批稻子长好了,大家都能尝到新米。”
夕阳西下,田边小路上,楚逸牵马缓行,与苏瑶并肩而立。
“你真打算培育新稻?”他问。
“嗯。”她点头,“这片土地,值得更好的稻种。”
“那你可得小心些。”楚逸望向远处,“赵老栓那边未必甘心,还有那些观望的地主,恐怕也不会坐视不理。”
苏瑶沉吟片刻,低声道:“我知道。但只要稻子能长好,再多阻力也不怕。”
她弯腰摘下一株变异稻苗,小心翼翼夹进册子中,仿佛捧着一块稀世珍宝。
远处炊烟袅袅,晚风拂面,稻香西溢。
(http://www.220book.com/book/REO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