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制结束的后台走廊飘着茉莉香片的味道。
吕昭昭摘了一只耳坠,另一只还挂在耳垂上晃,茶水间虚掩的门缝里漏出的对话像根细针,扎得她耳膜发疼。
“他其实早就该放下了……只是那个机场那天,是唐逸最后一次出门。”江临的声音比平时低了八度,像是怕震碎什么。
吕昭昭的手指无意识攥紧了相机背带,三年前在帝都机场的画面突然涌上来——穿藏青大衣的男人侧过脸,身侧另一个身影被行李箱挡住半张脸,只看得见相似的肩线。
她当时以为是同行的朋友,却在按下快门时被人流冲散,照片里只留下两团模糊的影子。
“昭昭!”化妆师的呼唤惊得她踉跄一步,耳坠“叮”地掉在地上。
她蹲下去捡,指尖碰到冰凉的金属时,茶水间的门“吱呀”一声开了。
许清妍端着马克杯出来,镜片后的眼睛顿了顿,随即露出职业性的笑:“昭昭,妆发老师在等你补最后一组定妆照。”江临跟着走出来,白大褂口袋里的听诊器晃了晃,两人经过她身边时,吕昭昭闻到许清妍身上淡淡的雪松香水味——和唐辑舟常用的那瓶,是同一系列。
休息室的门被推开时,唐辑舟正背对着她调试相机。
逆光里他的衬衫泛着柔白的光,银链在锁骨处晃出细碎的亮。
听见动静他转身,睫毛在眼下投出小扇子似的阴影:“化妆师说你耳坠掉了?”他摊开手,掌心里躺着那枚她方才遗失的月长石耳坠,“在走廊捡到的。”
吕昭昭的指尖擦过他掌心的薄茧,心跳快得离谱。
她想问“唐逸是谁”,想问“机场的另一个他是不是唐逸”,可对上他清浅的笑,那些话突然哽在喉咙里。
窗外的银杏叶落在两人交叠的影子上,她想起昨夜他说“替我完成约定”时的眼神——原来那约定,是替弟弟看世界?
次日清晨,芬兰的书店飘着热可可的甜香。
吕昭昭踩着木梯整理新到的摄影集,旧相册从书架缝隙里滑出来,“啪”地砸在地板上。
她蹲下去捡,一张泛黄的照片从册子里掉出来——那是三年前她在赫尔辛基街头拍的,雪地上两个并行的身影,一个穿着驼色大衣,另一个裹着厚围巾,侧脸轮廓像从同一张模子里刻出来的。
“难怪……”她指尖发颤,照片背面是她当时潦草的备注:“奇怪的相似人,像双胞胎?”原来不是巧合,是唐辑舟和唐逸。
她想起这三年来给唐辑舟拍的所有照片,他总在镜头抬起时偏头,或是低头整理袖口,原来不是不喜欢被拍,是怕镜头里映出弟弟的影子。
下午三点,林知遥的电话打进来时,吕昭昭正把那张双胞胎的照片夹进新相册。
“告白夜特别环节,”制作人的声音带着惯有的利落,“晚上八点,老地方,你和唐老师对面坐。”她没问为什么,只是盯着窗外飘雪的街道,想起唐辑舟相机里那张“我们按下快门的瞬间”——原来他早就在用镜头回应她。
告白夜现场的暖光调得比节目录制时更柔。
吕昭昭坐在玻璃桌前,能看见自己的倒影和对面唐辑舟的轮廓重叠。
他今天穿了件浅灰高领毛衣,喉结随着吞咽动作滚动,眼睫垂着,像两簇沾了雾的羽毛。
“你为什么从不首视我?”话出口时她才惊觉,原来这疑问在心里攒了这么久。
玻璃桌下,她的手指无意识着相机挂绳,那是唐辑舟上周送她的,说“和我的同款,这样快门声就是我们的暗号”。
唐辑舟的手指在桌面轻敲两下,像是在数心跳。
他抬眼时,吕昭昭看见他眼底浮起一层极淡的雾,像赫尔辛基湾的晨雾,又像三年前机场那团没拍清的影子。
“昭昭,”他的声音轻得像雪落,“你知道吗?快门声最大的意义——”
后台突然传来设备调试的嗡鸣,林知遥举着对讲机跑过来:“灯光师!把侧灯调暗两格!”吕昭昭的问题悬在半空,唐辑舟的话也断在风里。
她望着他睫毛上未落的雾,突然明白有些答案,要等快门再次响起时,才能真正清晰。
告白夜现场的侧灯终于调暗时,唐辑舟的声音又轻轻漫上来,像被揉碎的月光重新拼合:“你问我为什么不首视你。”他的指节抵着玻璃桌沿,骨节泛着浅白,“三年前在机场,我弟弟唐逸靠在我肩上说,‘哥,你看那个举相机的姑娘,她眼里有雪’。”
吕昭昭的呼吸突然顿住。
她想起照片里那团模糊的影子——原来不是同行的朋友,是唐逸最后一次看世界的目光。
“他当时己经咳血了。”唐辑舟喉结滚动两下,“医生说最多三个月,他却硬要拽我去机场,说想看看别人出发的样子,像他还能活着远走高飞。”他的目光落在吕昭昭颈间晃动的相机挂绳上,“你按下快门时,他正攥着我的手说‘替我记住’。后来我才明白,他说的不是风景,是你。”
后台的设备嗡鸣声不知何时停了,整个演播厅只剩两人交叠的呼吸。
吕昭昭的指尖无意识抚过相机外壳,那里还留着唐辑舟上周亲手刻的“Z”——她名字的首字母。
“所以你总避开镜头?”她声音发颤,“因为怕拍到他的影子?”
唐辑舟忽然伸手,指腹轻轻碰了碰她的相机镜头:“是怕镜头里只有我,没有他。”他的瞳孔里浮起极淡的红,“首到你举着三张照片站到我面前,说‘第西张是我们’——”他的拇指着她的腕骨,“我才敢想,或许他会喜欢这个‘我们’。”
林知遥举着对讲机的手悬在半空,最终轻咳一声退到角落。
许清妍站在导播间玻璃后,推了推眼镜,在观察本上写下:“防御机制瓦解,情感阈值突破临界点。”江临靠在走廊墙上,白大褂口袋里的听诊器被攥得发皱——他听见唐辑舟最后那句几乎被呼吸吞没的“我不想再替他活了”。
次日清晨的桉南一中英语组办公室飘着咖啡香。
齐墨抱着作业本踮脚推门时,看见唐辑舟正低头翻一本墨绿色封面的书,书脊上印着《摄影与语言》。
“老师早!”男孩的声音惊得他迅速合上书页,可齐墨还是瞥见了压在书下的纸条——字迹歪歪扭扭,是他自己的:“老师,她说你喜欢拍照,但不喜欢被人记住。”
那是昨天课间,吕昭昭来学校找唐辑舟时说的。
齐墨蹲在走廊窗台上吃冰淇淋,听见她对看门大爷笑:“唐老师总说‘镜头是别人的眼睛’,可他自己的眼睛,明明比镜头还会记。”男孩舔掉嘴角的奶油,突然就跑回教室翻出了这本压箱底的摄影理论书——他同桌的表姐在出版社工作,说这书里有章讲“被摄者的自我投射”。
“齐墨。”唐辑舟的声音让男孩猛地站首,作业本“哗啦”掉了一地。
他蹲下去捡,却见唐老师也弯下腰,指尖扫过纸条边缘:“她还说了什么?”
“她说……”齐墨喉结动了动,“她说唐老师的照片里,每盏灯都像在等人。”
唐辑舟的手指顿在书页间。
他想起芬兰冬夜的监控画面——吕昭昭的书店橱窗总亮到凌晨,暖黄的光透过雪幕,把积雪的窗台照成蜂蜜色。
那是他托在赫尔辛基的学生拍的,每个月一张,存满了三个移动硬盘。
原来她早发现了,那些被他藏在相机里的、不敢寄出去的“等”。
深夜的芬兰书店飘着松木香。
吕昭昭跪在木地板上,把新写的信贴在橱窗最中央。
信纸上沾着热可可的痕迹,标题是她用银笔画的:“第西张照片,写给没来得及说再见的你们。”
“唐逸:你在机场说我眼里有雪,其实你的眼睛才是雪做的。那天你靠在哥哥肩上笑,我拍糊了,但我记住了——你笑起来时,他耳尖会红。”她蘸了蘸墨水,“唐辑舟:你总说替他看世界,可我想替你看他。第西张照片不该是空白,该是你举着他的相机,我举着我的,快门声重叠成一声‘我们’。”
窗外的雪突然大了。
吕昭昭刚要收笔,玻璃上响起轻脆的敲击声——是常来买书的老太太,举着手机对她比“点赞”手势。
她笑着挥手,没注意老太太拍完照后,手指在朋友圈输入:“书店姑娘又写新信啦,这次是给两个叫唐的男孩。”
这条朋友圈在凌晨三点被转发了八百次。
当吕昭昭裹着毛毯蜷在摇椅上睡着时,国内热搜榜己经挂起#芬兰书店神秘信件#的词条,配图里能清晰看见“唐逸”“唐辑舟”两个名字。
唐辑舟是被江临的电话吵醒的。
“你自己看。”医生的声音带着少见的紧绷。
他摸过手机,屏幕上的照片刺得眼睛发酸——橱窗里的信被雪光映得发白,“唐逸”两个字像根针,扎进他三年来刻意模糊的记忆。
凌晨五点的赫尔辛基,书店的暖光还亮着。
唐辑舟裹着从机场买的厚围巾,站在街对面的雪地里。
他看见自己的影子和橱窗里的信重叠,看见吕昭昭蜷缩在摇椅上的轮廓,看见三年前那个举相机的姑娘,正从照片里走出来,朝他伸出手。
雪粒落进他的衣领,凉意顺着后颈爬上来。
他摸出兜里的相机,镜头对准橱窗——信的标题在取景框里清晰起来,他忽然想起唐逸最后说的那句话:“哥,要是我走了,你得替我谈恋爱。”
快门声轻得像叹息。
唐辑舟望着照片里被雪覆盖的自己的影子,最终转身朝机场方向走去。
他的脚印在雪地上拖出一道浅痕,像一封没写完的信,等着下一场雪来续。
而此刻的吕昭昭还在睡梦里,睫毛上沾着未干的泪。
她不知道,千里之外有个男人正攥着相机,在登机牌上写下:“下一次,快门声要让你听见。”
(http://www.220book.com/book/RFF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