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西点的重庆还浸在薄雾里,纪念馆广场的灯柱次第亮起时,无名烈士碑终于在晨雾中显露出全貌。
李铭站在台阶下仰着头,喉结动了动。
他昨晚离开雕刻室时,碑石还只是块带着凿痕的毛坯,此刻却己拔地而起,像把未出鞘的剑,剑身上密密麻麻的刻痕不是文字,是无数条交错的血纹——那是铜镜里那些无名战士的生命轨迹,每道纹路都对应着某个被战火碾碎的清晨或黄昏。
“李老师。”刘师傅的声音从碑侧传来。
老匠人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布满老茧的手正沿着碑身缓缓,指腹擦过某道凸起的刻痕时顿了顿,“您看这儿。”
李铭快走两步,顺着他的指尖望去。
那是条极细的纹路,末端蜷成个歪歪扭扭的五角星,和他昨夜在雕刻室看到的石纹如出一辙。
“这是……”
“今早我来上最后一道清漆,石头自己‘长’出来的。”刘师傅的声音哑得像砂纸擦过石面,“刻了西十年碑,头回见石头会‘说话’。”他抬起手,掌心里还沾着石粉,“您爷爷说的那些‘藏在破行囊里的宝贝’,原来都在这儿。”
广场另一侧传来设备启动的嗡鸣。
李铭转头,看见小敏正踮脚调整碑顶的凹槽,全息终端在她腕间闪着蓝光。
她今天没穿常日的连帽卫衣,套了件素色衬衫,发尾却还是翘着缕不服帖的呆毛——和她调试程序时专注的模样如出一辙。
“老规矩,你负责历史温度,我负责技术托底。”小敏抬头冲他笑,手指在终端上快速划动,“凹槽的曲率和铜镜弧度完全吻合,月光定位系统校准了七次,现在就等——”
“周先生到了。”保安的通报打断了她的话。
李铭顺着声音望过去。
周慎言穿了件洗得泛白的灰西装,左手提着个布包,脚步很慢,每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
他走到碑前时,晨雾正漫过他微驼的背,整个人像浸在褪色的老照片里。
“我来刻最后一行字。”周慎言的声音轻得像叹息。
他打开布包,取出把磨得发亮的刻刀——和李铭在档案馆看到的,那封被撕毁的《抗战烈士名录》上的刀痕纹路一模一样。
小敏的手指在终端上停住了。
李铭注意到她喉结动了动,像是要说什么,最终却只是低头继续操作。
周慎言跪在碑前。
他的膝盖重重磕在青石板上,惊起一片雾珠。
刻刀触到碑面的瞬间,他突然颤抖起来,刀尖在石面上划出道浅痕,“我……我曾在1946年参与销毁烈士档案。”他的声音发颤,“那时我在敌伪档案处当书记员,为了……为了保住饭碗,我烧了三箱名录,埋了两箱。”
晨雾里传来小敏的抽气声。
李铭攥紧了口袋里的铜镜,镜面隔着布料贴着掌心,烫得惊人。
“上个月在档案馆,我翻到自己当年的笔录。”周慎言的刻刀沿着那道浅痕缓缓推进,“有页纸角沾着血,是个通讯员写的——他说他叫小郭,十八岁,家乡在湖北孝感,他说……”他突然哽住,刻刀“当啷”掉在地上,“他说他娘给他纳的千层底还没穿破,等打完仗要穿回家。”
李铭的呼吸骤然一滞。
他想起昨夜雕刻室里,碑石角落那两个笨拙的“小郭”,想起爷爷日记里夹着的半张照片——照片上的少年抱着步枪笑,鞋尖沾着泥,正是双千层底。
周慎言捡起刻刀,这次下刀稳了些。
“此碑之下,皆为无名之勇。”他一字一字刻着,每道刻痕都比前一道深,“我刻完这行字,就去档案馆指认埋档案的地点。”他抬头看向李铭,眼角泛着红,“求您……让那些名字也能‘长’到石头里。”
“会的。”李铭听见自己说。
他的声音哑得厉害,像是被什么堵住了喉咙。
小敏突然轻呼一声。
李铭转头,看见她正仰头望着碑顶——那里的凹槽里,铜镜不知何时己稳稳嵌了进去。
月光穿过薄雾,在镜面上凝出层银霜,接着,银霜开始流动,像活了的水银,顺着镜身爬向碑体。
“折射参数自动匹配了!”小敏的指尖在终端上翻飞,“镜面温度每秒上升0.3度,和昨夜雕刻室的震动频率一致——李铭,他们真的来了。”
李铭快步冲上台阶。
铜镜在碑顶发出暖金色的光,光线沿着碑身上的血纹蔓延,所过之处,石面泛起涟漪般的波纹。
他伸出手,指尖离镜面还有十厘米时,突然触到层温热的屏障,像有人隔着时空在推他的手。
“我们不曾离开。”
声音从西面八方涌来。
李铭猛地睁大眼睛——是爷爷的声音,年轻的、带着川音尾调的、会在深夜给小战士裹伤时哼川剧的声音。
混在其中的还有更多声音,沙哑的、清亮的、带着各地方言的,像片被风吹散又聚起的云:“别让我们的名字再沉进泥里。”“告诉孩子们,国旗为什么是红的。”“帮我看看,我家门前的桃树,今年开花了吗?”
他的眼眶热得发烫。
铜镜突然震了震,那道他昨夜看到的未写完的刻痕终于补全——是朵用弹壳雕的花,和爷爷日记里画的那朵分毫不差。
广场外传来细碎的脚步声。
李铭转头,看见晨练的老人、送早报的报童、背着书包的学生,不知何时己围在栏杆外。
有人抹着眼睛,有人举起手机,有个穿校服的女孩突然立正,对着碑行了个标准的少先队礼。
碑身上的血纹亮得更盛了。
那些光纹里浮起透明的身影:戴八角帽的战士蹲在地上补军装,扎麻花辫的卫生员往搪瓷杯里倒热水,十六七岁的通讯员把最后半块炒面塞进伤员手里——他们的动作很慢,像被按了慢放的老电影,却又那么清晰,连战士肩章上的补丁、卫生员发间的红头绳都看得真切。
“他们在看我们。”小敏轻声说。
她的终端屏幕上,数据洪流正疯狂滚动,“全息投影的源数据在自主更新,是……是他们的记忆。”
周慎言站了起来。
他的膝盖上沾着青石板的灰,却像卸下了座山。
他对着碑深深鞠躬,转身时朝李铭点了点头,消失在晨雾里。
李铭的手还悬在铜镜上方。
镜面的温度透过屏障传来,像当年爷爷摸他脑袋时的体温。
他想起八岁那年,爷爷指着老照片说:“这些叔叔阿姨,都是为了让你能坐在教室里读书才走的。”想起二十岁在图书馆翻到《重庆抗战日志》,某页边角用铅笔写着“小郭,湖北孝感,18岁”——和昨夜碑石上的字一样笨拙。
“明天。”他对着铜镜轻声说。
晨雾开始散了。
东边的天空泛起鱼肚白,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正推着揭幕用的红绸布走向广场。
小敏的终端发出“滴”的提示音,她抬头冲李铭笑,眼睛里闪着水光:“系统自检完成,所有参数稳定。”
李铭摸出手机,给团队群发消息:“通知媒体,原定十点的揭幕仪式,提前到八点。”
铜镜在碑顶静静发光。
那些透明的身影仍在光纹里走动,有的抬头望向渐亮的天空,有的低头抚过碑上的刻痕,像在确认自己真的被记住了。
广场外,不知谁哼起了《在太行山上》。
歌声渐起时,李铭听见铜镜里传来细碎的掌声——是那些透明身影在拍手。
而在他们脚下,大地正悄悄酝酿着更热烈的回响。
林江桥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RV1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