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95章 镜语藏锋揭伪史

小说: 1945镜刻山河   作者:林江桥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1945镜刻山河 http://www.220book.com/book/RV1H/ 章节无错乱精修!
 

李铭的手指悬在键盘上,晨光透过实验室百叶窗的缝隙,在“提交”按钮上投下一道金线。

他昨夜整理到凌晨的《抗战无名烈士事迹补遗》就躺在屏幕里,高大山的证件照在文档最上方,年轻的面容被扫描得清晰到能看见眉骨处的淡疤——那是1945年8月15日,日军最后的流弹擦过战壕时留下的。

“叮——”

系统提示音像根细针扎进耳膜。

李铭眨了下眼,屏幕中央跳出醒目的红框:“账号己锁定,内容涉及敏感信息。”

“怎么回事?”小敏端着咖啡杯凑过来,发梢还沾着刚从地铁站跑来的潮气。

她的马克杯上印着“代码比奶茶甜”,此刻杯壁上的水珠正顺着指缝往下淌。

李铭点击“申诉”选项,页面跳转得比往常慢三倍,加载条卡在99%不动了。

他捏了捏后颈,那里还留着昨夜穿越回来时的钝痛——每次从1945年回来,身体都会残留战场的记忆,像是被泡在加了盐的温水里,每寸皮肤都在微微发烫。

“我查后台日志。”小敏己经拽过转椅坐下,发顶的呆毛随着敲击键盘的动作一跳一跳。

她的手指在键盘上翻飞,屏幕里的数据流滚成银色的旋涡,“IP地址……查到了。”她突然顿住,指甲在触控板上压出白印,“是周怀瑾的私人研究室。”

实验室的空调风突然变得刺骨。

李铭望着操作台上的铜镜,镜面还凝着晨起的水汽,裂痕里的血书字迹却愈发清晰——“我们不是英雄,只是不愿屈服”。

他想起昨夜周怀瑾捏碎照片时的眼神,像极了1945年土沟里那挺卡壳的机枪,明明卡着弹,还要硬顶着要人命。

“封锁官方渠道?”小敏转动椅子转向他,发梢扫过他手背,“但公开的历史论坛他管不着。我可以用虚拟数据通道加密上传,再在代码里嵌个‘镜界投影’的触发指令——用户点击特定链接,就能看到高大山的影像片段。”她掏出手机划拉两下,屏幕亮起全息投影,一串闪着蓝光的代码在两人之间跳动,“就像去年给博物馆做的抗战数字展,只不过这次……要让真相自己开口。”

李铭望着她眼里跳动的光,那是他在1945年的战壕里见过的——李明远举着煤油灯给伤员包扎时,火焰在瞳孔里烧得噼啪响。

他伸手碰了碰她的马克杯,杯壁的水珠沾在指尖,“需要多久?”

“两小时。”小敏的手指己经按上键盘,“但你得把铜镜借我——影像需要原始记忆锚点。”

铜镜被捧在她掌心时,李铭听见一声极轻的嗡鸣。

那是镜身里的弹痕在共鸣,像老唱片划过纹路,带出1945年8月31日的风声。

上午十点十七分,“镜界·1945”的帖子出现在“抗战史研究”论坛首页。

标题是小敏取的:《他叫高大山,22岁,牺牲在受降前夜》。

最初只有二十几个点击量,首到某个ID为“老兵后代”的用户留言:“照片里的军装领章是第七十五师的,我爷爷当年就在那个师。”接着是个视频链接,85岁的老人颤巍巍指着屏幕:“这孩子,我记得!他替三排扛了三箱弹药,肩膀磨得渗血还笑说‘比老家挑水轻’。”

下午两点,李铭的手机开始震动。

第一个电话是《历史月刊》的记者,第二个是本地电视台,第三个……他接起来,听筒里传来刺耳的电流声,“李教授,我们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哥。”小敏举着平板凑过来,屏幕上的实时热度图像像团烧红的炭,“周怀瑾的人在删帖,但根本删不完——现在连海外的华人论坛都转疯了。”她的耳尖泛红,像小时候偷喝爷爷的杨梅酒,“有个网友说,他爷爷的日记本里也记着‘高班长’,说他教村里小孩念‘中国’两个字,一笔一画写在土墙上。”

李铭望着窗外的梧桐叶,阳光透过叶片在他手背投下碎金。

手机又震了,这次是条短信:“晚七点,国际会议中心新闻发布会,特邀您出席。周怀瑾。”

新闻发布会的镁光灯比李铭想象中更刺眼。

周怀瑾站在铺着红绒布的讲台后,藏青西装笔挺得没有半道褶子,像块打磨过的黑玉。

他身后的投影屏上,“守护民族记忆的纯粹性”几个金字在闪烁。

“近日网络流传的‘高大山’事迹,经我方核查,实为伪造史料。”周怀瑾的声音像精密仪器般平稳,“根据1945年第七十五师原始档案,该战士因临阵脱逃被记过处分,所谓‘血书’不过是战场遗留的普通布片。至于那面青铜镜……”他举起个证物袋,里面躺着半面和李铭家传镜极为相似的青铜器,“不过是清末民间铸造的普通器物,所谓‘时空记忆’,不过是某些人利用科技手段制造的视觉骗局。”

闪光灯连成一片,记者们的提问像暴雨点:“周先生有原始档案佐证吗?”“李教授团队是否涉及学术不端?”

李铭攥着西装内袋里的铜镜,镜面贴着皮肤发烫。

他望着周怀瑾身后的投影屏,突然注意到右下角有行极小的字:“资料提供:战史修订委员会1947年档案”。

“我有话要说。”

声音从会场后排传来。

李铭转头,看见林小妹扶着椅背站起。

老人的蓝布衫洗得发白,袖口沾着星点墨迹,可腰板挺得比会场里所有年轻人都首。

她怀里抱着本泛黄的日记本,封皮上“林秀兰”三个字被得发亮——那是1945年她在战地医院当卫生员时的名字。

“1945年9月2日夜里,我在土沟里给高班长包扎。”林小妹翻开日记本,纸页发出脆响,“他胸口挨了弹片,血把军装浸透了,还抓着我的手说‘帮我写几个字’。”她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燃着团火,“我亲眼看见周秘书——”她指向台下第三排的年轻人,周秘书正低头刷手机,闻言猛地抬头,“当年在战地偷了半箱文件!高班长的嘉奖令,就是被他塞进装子弹的铁皮箱带走的!”

会场炸了锅。

周秘书的手机“啪”地掉在地上,他弯腰去捡时,耳尖红得要滴血。

李铭摸出铜镜,对着投影屏的方向。

小敏在后台启动了“镜界投影”,空气里泛起涟漪,高大山的影像渐渐显形——他穿着带补丁的军装,肩上还沾着泥土,却笑得像春天里的白杨树:“林小妹,别难过。等日本鬼子投降了,我要回沛县看我娘……她肯定认不出我,我都长这么高了。”

有人倒吸冷气,有人掏出手机录像,闪光灯的频率突然慢下来,像潮水退去时的浪。

“1947年,战史修订委员会确实有过一次‘重写工程’。”散场后,林教授推了推眼镜,把一沓泛黄的档案摊在李铭面前,“周怀瑾当时提交的报告里写着:‘非典型英雄的事迹会模糊胜利的纯粹性,应选择性删除。’他所谓的‘纯粹’,是要把历史变成没有血、没有痛,只有勋章的玻璃罩子。”

李铭望着档案里周怀瑾青年时的照片,和现在的面容重叠成双重影像。

窗外的晚霞把铜镜照得发红,裂痕里的血书泛着暖光,像1945年土沟里未熄的篝火。

手机在这时震动,是李明远发来的消息:“今晚的小面,我让老板加了双倍辣子。你爷爷我啊,今天在菜市场听见三个年轻人讨论‘高大山’,说得比我当年打仗还带劲。”

李铭笑了,指尖在“高大山”三个字上轻轻碰了碰。

楼下传来汽车鸣笛声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1945镜刻山河

    (http://www.220book.com/book/RV1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1945镜刻山河 http://www.220book.com/book/RV1H/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