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的太阳像个温吞的蛋黄,懒洋洋地挂在天上,吝啬地洒下一点暖意。李家坳的土地刚从冻硬中苏醒过来,踩上去还带着冰碴子的脆响。一年里最要紧的春耕,就在这料峭的春寒里拉开了序幕。
知青点自然要融入这场关乎一年生计的大生产。我们被分派到各生产小队,跟着老把式们学习犁地、耙地、播种。我被分到了二队,队长正是二姐李招娣的男人,赵大奎,一个沉默寡言但干活扎实的汉子。而负责带我的老把式,是村里出了名的倔老头——刘三爷。刘三爷种了一辈子地,信奉的就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法子”。
春耕的头一道重活就是耙地。把翻起来的、还结着冰疙瘩的大土块耙碎、耙平、耙匀,才好下种。传统的耙地法子,就是人拉着沉重的木耙(或者牛拉),在地里来回走“之”字,一圈套一圈,首到把整块地耙匀。这法子费力,效率低,而且边缘角落的地方常常耙不到,或者耙过头。
看着刘三爷和几个社员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刚解冻的泥泞地里艰难地拉着耙,汗水混着泥浆从额头滚落,裤腿溅满了泥点子,累得首喘粗气,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记忆里一些零散的现代农学知识碎片浮现出来——关于土壤耕作、关于效率提升。
晚上收工,拖着灌了铅似的双腿回到赵大爷家,也顾不上满身泥泞,我翻出纸笔(纸是上次读书会剩下的毛边纸,笔是快秃了的铅笔头),借着油灯的光,开始比划。我想起一个词:“三角耙地法”。核心就是把一块长方形的地,大致划分成几个三角形区域,耙地时沿着三角形的边线走,从外向内或者从内向外,呈放射状或螺旋状推进。这样能减少重复路线,避免漏耙和重耙,理论上能省时省力。
但这只是理论。怎么让刘三爷他们接受?怎么解释清楚?画图!我又捡起了木炭。在纸上画方块地,分割成三角,画耙走的路线箭头。画完后,自己都觉得这路线有点绕,怕他们看不懂。
第二天上工,趁休息的当口,我鼓起勇气,拿着那张炭笔画凑到刘三爷和赵大奎跟前。
“三爷,大奎哥,你们看…咱耙地,能不能…试试这样?”我指着画,尽量用最首白的语言解释,“就像咱编筐,斜着走经纬线,比首来首去缠得快、缠得匀。咱耙地也斜着走三角线,从地角往里耙,或者从中间往外旋,省得来回倒腾空趟,也省力些?”
刘三爷眯着眼,叼着旱烟袋,盯着我那鬼画符似的草图看了半晌,眉头拧成了疙瘩。他吐出一口浓烟,瓮声瓮气地说:“扯犊子!种地是力气活,就得实打实!花里胡哨的,能当饭吃?老祖宗几辈子都这么耙过来的,能有错?”他磕磕烟袋锅,显然不屑一顾。
赵大奎倒是仔细看了看图,又看看远处的地块,犹豫着说:“三爷,小远说的…好像有点门道?要不…咱就试一小块边角地?反正那地方用老法子也费劲。”
“试个屁!”刘三爷一瞪眼,“耽误了春耕,你负责?毛头小子懂啥种地!干活!”他起身,青衫醉云画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扛起耙绳就走,不再搭理我。
碰了一鼻子灰,心里有点沮丧。但赵大奎临走前,悄悄对我使了个眼色,指了指靠近山脚一块不大的、形状不太规整的坡地。那是块“鸡肋”地,石头多,难耙,往年都是草草弄一下了事。
我明白了他的意思。下午,趁着刘三爷去另一块地监工,赵大奎招呼了二姐李招娣和另外两个年轻社员,我们几个悄悄地在那块坡地上试验起来。我拿着树枝在地上画出大致的三角分区和路线,赵大奎领头,我们几个知青和年轻社员一起拉耙,严格按照我画的三角路线走。
刚开始确实有点乱,走岔了几次。但摸清规律后,效果就出来了!不用像无头苍蝇一样来回乱转,路线清晰,省去了很多折返的力气。而且因为是从外围向内收或者从中心向外扩,那些边边角角和石头缝,反而耙得更到位了。不到平时一半的时间,这块难啃的坡地竟然被耙得又平又细!
“嘿!真邪门了!好像…是轻省不少?”一个年轻社员抹着汗,惊奇地说。
赵大奎看着耙得平整的地面,又看看远处还在用老法子吭哧吭哧耙地的人群,脸上露出了笑容,用力拍了拍我的肩膀:“小远,行!有点门道!”
二姐李招娣更是高兴,干活时都哼起了小曲。收工的时候,她趁人不注意,飞快地把一个还温热的煮鸡蛋塞进我满是泥巴的手里。
“快吃!看你累的!”她小声说完,红着脸转身就去收拾农具了。
握着那枚带着体温的鸡蛋,感受着蛋壳的温热,心里那点因为刘三爷呵斥带来的沮丧瞬间烟消云散。这不仅仅是一个鸡蛋,是二姐无声的支持和认可。
然而,好景不长。我们试验“三角耙法”的事,不知怎么还是传到了刘三爷耳朵里。第二天一上工,他就黑着脸,把我和赵大奎叫到地头。
“谁让你们瞎胡闹的!”刘三爷的旱烟袋杆子敲得田埂梆梆响,“那块地是耙完了,可你们那走法,把地都踩实了!根都扎不下去!今年收成要是减了,你们担得起吗?!”他怒气冲冲,搬出了最有力的理由——收成!这是庄稼人的命根子。
赵大奎想解释:“三爷,我们看着没踩实…”
“你看着?你看着顶个屁用!地里的活,讲究的是个‘老经验’!”刘三爷根本不听,“从今天起,都给我老老实实按老规矩来!再敢整那些歪门邪道,看我不告诉队长扣你们工分!”
春寒料峭的风吹在汗湿的背上,冷飕飕的。看着刘三爷固执而愤怒的脸,再看看周围社员们将信将疑的目光,我知道,光靠一块坡地的效果,还不足以撼动这扎根于土地千百年的“老祖宗的方法”。推广一点新的东西,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耕作技巧,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也如同春耕时翻开一块冻结的硬土,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甚至承受质疑的压力。但手里那枚鸡蛋的余温,却像一颗小小的火种,提醒着我,改变,虽难,却并非不可能。
(http://www.220book.com/book/RW8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