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像村边那条小溪,不声不响地流淌。春耕的疲惫还未完全散去,田野里的麦苗刚抽出青青的穗儿,空气里就渐渐弥漫起一股清甜的、属于芦苇和糯米的香气。端午节快到了。
李家坳的端午节,粽子是绝对的主角。家家户户早就开始张罗。村口那片茂密的芦苇荡成了最热闹的地方,大人小孩挎着篮子,踩着湿滑的淤泥采摘新鲜宽大的苇叶。溪水边,女人们蹲在石头上,仔细地刷洗着叶片,碧绿的苇叶在清冽的水中舒展,水珠滚落,闪着晶莹的光。
知青点也要包粽子。这是我们离开家后的第一个传统节日,思乡的情绪在节日的催化下格外浓烈。食堂管理员王建国(虽然上次采购员被罢免了,但他凭着“老资格”还是管着食堂)倒是难得大方了一次,批了点糯米和红枣。只是那米,一看就是陈米,颜色发暗;红枣也干瘪瘦小,没几个的。
二姐李招娣惦记着我们这些知青,特意叫上我和林晓梅几个女知青,去她家一起包。二姐家的小院里,弥漫着浓郁的粽叶清香。大木盆里泡着自家新打的雪白糯米,粒粒,像小小的珍珠。旁边小盆里是洗得干干净净、红艳艳的大枣,还有一盆煮好的红豆沙,散发着的甜香。这对比,让知青点领到的那点材料显得更加寒酸。
“来,小远,晓梅,快坐下!”二姐热情地招呼,“咱自己家包,用自家的米,管够!”她娘,一个和善的妇人,也笑着点头。
二姐手把手教我们包粽子。取两片宽大的苇叶,叠在一起,灵巧地窝成一个尖底的漏斗状,舀一勺莹白的糯米垫底,中间放上一颗红玛瑙似的蜜枣或者一团深红的豆沙,再盖上一层糯米。然后,最考验技术的时刻到了——将长长的苇叶折过来,严严实实地包裹住米粒,最后用撕成细条的棕树叶(马莲草)紧紧捆扎。二姐的手指翻飞,动作娴熟流畅,一个个棱角分明、紧实的粽子在她手中诞生,像一件件绿色的艺术品。
我和林晓梅学得笨手笨脚。不是米漏了,就是角没捏紧,捆扎时更是手忙脚乱,包出来的粽子要么软塌塌,要么奇形怪状。二姐和她娘看着我们的“杰作”,忍俊不禁。
“没事没事,多包几个就好啦!煮出来一样香!”二姐笑着安慰。
包好的粽子被小心翼翼地放进大铁锅里,层层叠叠,像一座绿色的小山。灶膛里塞进耐烧的硬柴,大火烧开,然后转成文火,慢慢地煨着。随着水温升高,锅里开始发出“咕嘟咕嘟”的轻响,水汽氤氲升腾,混合着糯米、苇叶、蜜枣和豆沙的浓郁香气,在小院里弥漫开来,勾得人肚子里的馋虫首闹。
“真香啊!”林晓梅深深吸了一口气,脸上露出难得的放松笑容。
二姐也笑:“煮粽子急不得,得小火慢煨,把米煨糯了,把叶子的香味都煨进去,那才好吃!”
等待粽子煮熟的空档,二姐娘端出了煮好的艾草水给我们洗手,说是端午辟邪。二姐则拿出了几枚煮熟的咸鸭蛋,青灰色的蛋壳,剥开后蛋白细嫩,蛋黄流油,沙沙的,咸香可口。
看着锅里袅袅升起的热气,闻着那越来越浓郁的甜香,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传统的粽子为了保存和增加风味,会加碱水(用草木灰水过滤得到),让粽子颜色金黄,口感更韧,也便于保存。但碱水放多了会有涩味,而且制作也麻烦。
我回忆起以前看过的科普小知识,好像提到过小苏打(碳酸氢钠)也能起到类似碱水的作用,而且味道更温和。这里肯定没有小苏打。但…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性质类似…如果用干净的、烧透的草木灰,小心控制用量,是不是也能代替?
“二姐,咱煮粽子,放碱水了吗?”我问。
“放了呀,咋能不放?”二姐娘接口道,“刚滤好的,喏,就那碗。”她指了指灶台上一碗略显浑浊的黄水。
“我…我在书上看到过一个说法,”我斟酌着用词,“说用烧透的、干净的松树或者杉树的草木灰,煮水滤出来的灰水,效果跟碱水差不多,可能…味道还柔和点?要不…咱试试?”我没敢提“化学原理”,只说“书上看到”。
二姐和她娘对视了一眼,都有些好奇。“松树灰?咱家后院灶膛里就有,都是烧松枝的,干净着呢!”二姐娘说干就干,立刻去灶膛掏了些白白的、细腻的冷灰,用细纱布包了,在清水里反复揉搓、过滤,得到了一碗清澈微黄的灰水。
“用这个代替碱水?”二姐有点迟疑。
“少放点试试?”我建议。
二姐娘想了想:“中!反正碱水也是放,灰水也是放,煮几个试试!”她挑了几个我们包的“歪瓜裂枣”试验品,单独用一个小锅,加了点灰水煮。
时间在期待和一丝忐忑中过去。终于,大锅和小锅的粽子都煮好了。掀开锅盖的瞬间,热气裹挟着醉人的香气扑面而来!大锅里的粽子是传统的金黄色,而小锅里用灰水煮的那几个,颜色略浅一些,更偏向米白中透着淡淡的绿意。
大家迫不及待地各拿了一个。剥开大锅的粽子,苇叶的清香混合着米香枣香,米粒金黄微韧,蜜枣的糖汁渗透到米里,甜糯可口。再剥开小锅里的灰水粽子,颜色果然不同,咬一口,米粒更加软糯绵密,带着一种独特的、类似竹叶的清香,完全没有碱水可能带来的涩味,蜜枣的甜味似乎也更纯粹地凸显出来。
“咦?这个…好像更糯?更香?”二姐惊讶地比较着。
“是嘞!吃着顺口,不涩!”二姐娘也点头。
林晓梅小口吃着灰水粽子,眼睛亮亮的:“嗯,真的不一样,更清爽的感觉。”
试验成功了!用草木灰代替传统的碱水,效果甚至更好!这个小小的“创新”让大家都很高兴。二姐立刻决定,剩下的粽子都用灰水煮!
煮好的粽子被分装在几个大笸箩里。二姐娘特意把用灰水煮的、品相好的粽子挑出来许多,塞给我和林晓梅:“拿回去,给知青点的同志们尝尝!也让他们知道,咱这新法子包的也好吃!”
夕阳西下,我和林晓梅抱着满怀的粽子,走在回知青点的村路上。粽叶的清香萦绕在鼻尖,怀里是温热的、饱含着心意的食物。路过晒谷场,看到不少人家门口都挂着艾草和菖蒲,孩子们手腕上系着五色丝线,跑来跑去。空气中弥漫着节日的喜悦和对丰收的期盼。
回到知青点,把粽子分给大家。当大家剥开那带着独特清香的粽子,咬到软糯香甜的糯米和流心的蜜枣时,都赞不绝口。王建国也分到了一个,他默默吃着,没说话,但脸上的线条似乎也没那么紧绷了。
小小的院子里,充满了咀嚼声、赞叹声和欢笑声。这来自土地的馈赠,经过一双双勤劳的手和一点点用心的“改变”,最终化作了唇齿间的香甜,也暂时驱散了游子心头的乡愁。李家坳的端午,就在这粽叶的清香和欢声笑语中,氤氲开来。这人间烟火,最是暖人心肠。
青衫醉云画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RW8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