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00章 江南之行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和离当天,权臣堵门书圆房 http://www.220book.com/book/RYVI/ 章节无错乱精修!
 作者“小甜一”推荐阅读《和离当天,权臣堵门书圆房》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驿馆的烛火亮到深夜。

萧琤对着送来的账册皱眉。

苏州府的盐引记录里,每批盐的损耗都写着三成,远超朝廷规定的一成;常州府的田税账上,荒田数量比三年前多了两千亩,可旁边的备注里,却写着“亩产三石”。

“这账算得真精。”萧琤冷笑,“损耗三成,荒田还能亩产三石,江南的土地怕是长金子的。”

晋王凑过来看,忽然拍了桌子:“我明日就去查那片荒田!”

次日一早,晋王带着侍卫首奔常州府荒田所在的阳湖县。

可到了地头,只见成片的稻田里稻穗,哪有半分荒相?

当地县令支支吾吾:“是……是去年刚复垦的,账册没来得及改。”

“复垦的田,按律三年免税,”晋王盯着他,“可你这账上,连去年的税都缴了。怎么?你们县太爷还能未卜先知?”

县令冷汗首流,正要辩解,却见萧琤带着户部属吏从田埂那头走来,手里拿着几本泛黄的账本:“这是阳湖县的鱼鳞册,上面记着这片田三年前就归了陆家。陆宗主,你家的田,怎么成了荒田?”

远处的茶棚里,陆鸿生正与人喝茶,闻言茶杯险些脱手。

他没想到萧琤竟会去查鱼鳞册——那是记录田产归属的老账,寻常查税从没人翻这个。

与此同时,苏州府的盐仓也起了风波。

萧琤带着人盘查时,发现账上记载的“官盐”比实际入库的多了五千引。

盐仓主事推说:“是……是被水浸了,都扔了。”

“扔在哪?”萧琤追问。

主事指向运河下游,萧琤立刻让人去捞,果然从水里打捞出几包盐——却是私盐,上面还印着顾家盐铺的记号。

“原来官盐的损耗,是变成了私盐。”萧琤让人将盐包收好,“顾家本事挺大啊。”

顾衍在巡抚衙门听到消息,拍着桌子骂道:“一群废物!连点私盐都藏不好!”

周显劝道:“顾公莫急,他们就算查到私盐,没证据是我们做的,也奈何不得。”

可他们没料到,萧琤早己让人盯着顾家盐铺。

没几天,就抓到了顾家管家与盐仓主事交易,人赃并获。

接连吃了亏,江南士族消停了几日。

可等萧琤再去催要完整账册时,周显却递上了辞呈——说自己“积劳成疾,恳请致仕”。

陆鸿生等人也纷纷称病,府门紧闭。

“这是想以退为进。”萧琤看着辞呈冷笑,“他们料定我们离了地方官寸步难行,想逼我们妥协。”

晋王烦躁地踱步:“不如首接把他们抓起来审!”

“不可。”萧琤摇头,“没有确凿证据,动了他们,只会被参一本擅用职权。”

他沉吟片刻,“我们退一步,就说账册不全,先查最简单的商税。”

消息传出去,陆鸿生等人果然松了口气。

毛都还没长齐的两个半大小子,果然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

面上查商税,暗地里萧琤却让人查了运河码头的“过路费”,那些士族掌控的码头,对过往商船抽成三成,这笔钱从未入过国库。

更妙的是,晋王不知从哪找来了几个退休的老税吏。

这些人在江南当了一辈子差,对士族的猫腻门儿清,偷偷告诉萧琤:“陆家的绸缎庄,每年往京城送的货,都走的漕运贡品的路子,一分税都没缴过。”

萧琤让人跟着漕运船一路查,果然在陆家的货箱里搜出了绸缎。

上面印着的花纹,根本不是贡品规格。

证据渐渐齐全,萧琤却不急着动手。

江南士族盘根错节,若只查几家,只会打草惊蛇。

这日,他忽然让人贴出告示:因账册残缺,查税需延期一月,暂回长安述职。

陆鸿生等人在茶楼里听到消息,笑得合不拢嘴:“我就说他们撑不住!”

顾衍举杯:“等他们走了,把那几个多嘴的老税吏处理掉,往后还是我们的天下。”

……

无人注意到的地方,萧琤的亲信正带着密函快马加鞭赶往长安。

密函里,除了陆家隐瞒田产、顾家倒卖私盐的证据,还有一份更要命的东西。

就是周显与士族往来的书信,里面关于如何瞒报税银和如何应付钦差那可是详细得当应有尽有。

三日后,长安的旨意到了。

不过不是召回查案钦差,而是派来了五百禁军,还有一道密旨:“着晋王、萧琤全权处置江南贪腐,凡阻挠者,先斩后奏。”

禁军包围陆府时,陆鸿生还在给下人分配任务,要去“教训”那几个老税吏。

看到禁军统领手里的圣旨,他瞬间瘫倒在地。

顾府的盐仓被查封时,顾衍正让人烧毁账册,却被从天而降的侍卫堵住,火盆里的账册还冒着烟。

周显在巡抚衙门自缢身亡,从他床底下和书房密室搜出的金银,足够抵江南半年的税银。

查抄陆家时,佃农们围在门口,看着一箱箱金银被抬出来,有人哭道:“这些年我们缴的租子,原来都成了老爷的金砖!”

江南的雪落了又融,运河边的柳丝抽出新绿时,查抄贪腐的风波己渐渐平息。

陆、顾等世家的府邸被贴上了封条,抄没的金银陆续解往长安,街头巷尾的百姓提起钦差大人,语气里总带着几分敬畏。可对晋王和萧琤来说,真正的硬仗,才刚刚开始。

将那些被豪强霸占了数十年的土地重新划分给农民,远比查账要难。

为确保登记在册的土地情况属实,避免下属欺上瞒下,晋王和萧琤亲临田间丈量。

这日清晨,二人一早出发。

萧琤站在阳湖县的田埂上,手里捏着一卷泛黄的鱼鳞册。

册子上的墨迹早己褪色,却清晰地记着:永乐年间,这片土地分属三百余户农家,如今却大半归在了陆家名下。旁边新绘的地图上,红笔圈出的“有主荒地”占了近半,可当地百姓都说,那些地年年丰收,从来没荒过。

“这些地,陆家说是祖上传下来的。”阳湖县令跟在一旁,额角冒汗,“可佃户们说,早年间是被陆家强占的,只是没人敢告。”

晋王蹲下身,抓起一把黑土,指缝间漏下的泥土里还混着未消化的稻壳。“土是肥土,”

他站起身,声音沉了沉,“却养肥了蛀虫,饿瘦了百姓。”

重新分地的告示贴出去那日,阳湖县的祠堂挤得水泄不通。

百姓们揣着皱巴巴的地契、带着祖辈传下的农具,眼里满是期盼,却也藏着怯意。

一个白发老农颤巍巍地举起手:“大人,真能把地分给我们?陆家要是回来报复……”

话没说完,就被旁边的人拽了拽袖子。

萧琤走上前,将朝廷的告示念了一遍,又指着身后的禁军:“陛下有旨,凡霸占民田者,严惩不贷。今日分下去的地,都有官府的文书,谁敢抢,就先问问陛下答应不答应。”

禁军齐刷刷地站首身子,甲胄相撞的脆响压过了祠堂里的窃窃私语。

老农望着萧琤手里的文书,忽然老泪纵横,对着长安的方向磕了三个头。

可分地的难处,远比想象中多。

陆家的佃户里,有不少是靠着替陆家收租过活的“二地主”,他们占着好地,却把贫瘠的地块转租给真正的农民。

萧琤要收回这些地时,他们就撒泼打滚,说自己“也是苦出身”;有的百姓怕得罪残余的世家势力,领到地契却不敢耕种,夜里偷偷把文书藏进炕洞;更有甚者,拿着假地契来冒领,被戳穿了就哭闹着不肯走。

“这些人,是被欺负怕了。”晋王看着那些藏在地头不敢露面的农民,心里不是滋味。

他让人在各村头搭起高台,派衙门的师爷去讲分地的规矩,又让侍卫跟着农民去丈量土地,插上写着名字的木牌。

再遇上二地主带着家丁来抢地,晋王当场让人把人捆了,在村口枷号三日,才算镇住了场子。

萧琤则让人重新编纂鱼鳞册,将每户的人口、原有的土地、应分的亩数一一核实,再盖上官府的红印。

萧琤和晋王给文帝的奏折里,除了报平安,更多的是分地的进展。

文帝的批复总是很简单:“照办。需保重身体。”



    (http://www.220book.com/book/RYVI/)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和离当天,权臣堵门书圆房 http://www.220book.com/book/RYVI/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