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炕头上的“三字经”
一九西五年冬天的第一场雪,纷纷扬扬地落了下来,给破败的西九城裹上了一层冰冷的素白。轧钢厂也放了冬假,何大清难得清闲地窝在家里。
吃过晚饭,灶膛里的余火把小小的屋子烘得暖融融的。白氏在灯下缝补着何雨柱磨破的棉袄袖子。何雨水在炕上爬来爬去,咿咿呀呀地玩着一个何雨柱用木头削的小陀螺。
何大清盘腿坐在热炕头上,抿着小酒盅里最后一点烧刀子,脸色被酒气和炕热熏得微红。他看着坐在对面小马扎上,正拿着根烧火棍在地上比划着什么的儿子,眼神有些复杂。
柱子是越来越出息了。厨艺得了自己真传,在厂里也立住了脚,脑子活络,弄吃弄喝的本事更是邪乎(虽然他还是选择不去深究)。可何大清心里总有个疙瘩——柱子不识字。
老何家祖上,听说也是出过秀才的!虽说后来败落了,可这读书识字,是顶顶重要的事情!这年头,没点墨水,光靠一把子力气和手艺,终究是落了下乘。看看厂里那些坐办公室的,哪个不是识文断字?
“柱子。” 何大清放下空酒盅,声音带着点酒后的郑重。
“哎,爹。” 何雨柱抬起头。
何大清从炕头那个掉漆的小木箱最底层,摸索了半天,掏出一本用油纸包了好几层、纸张泛黄、边角都磨得起了毛的书。他小心翼翼地揭开油纸,露出封面上三个模糊却透着古意的墨字——《三字经》。
“过来。” 何大清拍了拍热乎乎的炕沿。
何雨柱不明所以,放下烧火棍,坐了过去。
何大清把《三字经》摊开在炕桌上,昏黄的油灯光线下,那些竖排的繁体字像一个个小蝌蚪。他粗糙的手指指着开篇第一行,神情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庄重:
“人之初,性本善。” 何大清的声音有些干涩,他念得很慢,带着浓重的口音,但每一个字都念得很清楚。
“柱子,咱老何家,祖上那也是书香门第!出过秀才的!” 何大清挺了挺腰板,脸上带着一种与有荣焉的光彩,“这书,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爹没啥大本事,但认得的这几个字,都是从这上面学的!今儿起,爹教你识字!咱老何家的种,不能当睁眼瞎!”
他拿起炕桌上那截烧剩下的小炭笔头(平时记账用的),塞到何雨柱手里,指着书上的字:“来!照着描!先认认样子!”
何雨柱看着父亲那郑重其事又带着点笨拙可爱的样子,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接过炭笔头,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笨拙”和“新奇”,学着父亲的样子,在那本泛黄的古书旁边空白的炕桌上,歪歪扭扭地描画着“人”、“之”、“初”几个字。笔划僵硬,字形丑陋。
“哎,对!就这样!慢点!手要稳!” 何大清看得连连点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仿佛看到了老何家文脉复兴的希望。
接下来的几天,只要何大清在家,这炕头就成了“学堂”。何大清念一句,何雨柱就跟着“笨拙”地描一句。何大清识得的字也有限,遇到生僻的,就含糊过去,或者干脆跳过,美其名曰“循序渐进”。白氏在一旁看着,脸上总是带着温柔的笑意,偶尔给爷俩续点热水。
何雨柱学得“很慢”,一个字往往要描上十几遍才“勉强像样”。但何大清极有耐心,看着儿子那“认真”的劲头,心里别提多舒坦了。
白天何大清去串门或者忙活,何雨柱就主动揽下了去厂里仓库帮保管员整理清点库存的活。仓库里堆满了各种杂物,灰尘呛人。保管员老李是个老烟枪,乐得清闲,把钥匙丢给何雨柱,自己躲到门口晒太阳去了。
何雨柱钻进堆积如山的破麻袋和旧木箱后面。意念沉入空间。空间大药房旁边,有他之前“顺”进来的办公用品区。里面有一台老式的、笨重的复印机!
他意念锁定那台复印机,又从空间角落里翻出一本崭新的、封面印着大红字的《新华字典》。意念操控,复印机无声地启动,一页页地扫描着字典的内容。扫描完成,字典被放回原处。而复印机扫描产生的“影像”,则清晰地储存在何雨柱的意识里。
他一边在仓库里“整理”着杂物,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一边在意识里,如同最勤奋的学生,一页一页、一个字一个字地“翻阅”着那本意识中的《新华字典》。繁体、简体、读音、释义…如同烙印般刻入脑海。这效率,比描红何止快了千百倍!
这天晚上,炕头“学堂”又开课了。何大清考校儿子这几天的“功课”。他指着《三字经》后面一页上一个稍微复杂点的字:“柱子,这个‘国’字,认得吗?怎么写?”
何雨柱心里跟明镜似的。他故意皱着小眉头,歪着脑袋,盯着那个“國”字(繁体)看了好一会儿,小脸上满是“思索”和“不确定”。他拿起炭笔头,在炕桌上犹豫地比划着,动作慢吞吞的,仿佛在努力回忆白天描过的样子。
“嗯…爹…是不是…这样?” 他一边“迟疑”地说着,一边终于落笔。炭笔头在粗糙的炕桌上划过,虽然依旧有些歪斜,但一个结构清晰、笔画准确的“國”字,赫然出现在何大清眼前!
何大清的眼睛瞬间瞪圆了!他一把抢过儿子手里的炭笔头,凑到油灯下,仔细地看着炕桌上那个字,又对照着书上的字,看了又看!
没错!是“国”字!虽然笔迹稚嫩,但结构分毫不差!比他当年学的时候,写得好多了!
“柱子!你…你…” 何大清激动得声音都变了调,猛地抬起头,看着儿子,脸上是巨大的、难以置信的惊喜!“好!好小子!写得好!写得真好啊!哈哈哈!开窍了!我儿子开窍了!能读书识字了!咱老何家的文脉,没断!没断啊!”
他激动地用力拍着何雨柱的肩膀,笑得合不拢嘴,眼角都了。那兴奋劲儿,比当年在食堂做出让厂长都夸的菜还要高兴百倍!
第二天一早,何大清就揣着那本《三字经》,顶着寒风,迫不及待地出门了。逢人便说,见人就夸:
“老刘!知道不?我家柱子,认字了!能写‘国’字了!写得那叫一个周正!”
“二嫂子!我家柱子,随根儿!是读书的料!《三字经》!才学了几天!啧啧!”
“看见没?柱子!我儿子!以后是要读书看报,有大出息的!”
何雨柱跟在兴奋的父亲身后,看着父亲那挺得笔首的背影和逢人就炫耀的得意劲儿,心里又是好笑,又是温暖。他摸了摸怀里,那本意识中的《新华字典》己经翻过了大半。
读书看报?这才刚刚开始。这乱世,光会认字可不够。他需要知道的,远比一本《三字经》要多得多。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四合院,血洗战场,官路坦途(http://www.220book.com/book/S197/)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