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100 明朝–郭登冤案

小说: 皇朝惨案   作者:我有钱我有颜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皇朝惨案 http://www.220book.com/book/SASH/ 章节无错乱精修!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皇朝惨案

景泰元年正月,大同城墙的积雪还没化透,郭登踩着冰碴子登上城楼。北风卷着沙砾打在脸上,他却浑然不觉,只盯着关外那片灰蒙蒙的原野。三天前,瓦剌使者带着英宗的“手谕”来了,说要大同总兵开城“迎驾”。

“将军,瓦剌又在关外挑衅了!”副将张能指着远处的尘烟,那里有数十名骑兵正围着一座孤零零的烽火台射箭。郭登握紧腰间的佩刀,那刀鞘上的缠绳己被汗水浸得发黑,是他从土木堡逃回来时,唯一没丢的东西。

“放箭警告,别让他们靠近护城河。”郭登的声音有些沙哑。他想起去年八月,英宗被俘后,也先带着皇帝的仪仗兵临大同,当时的守将宋瑛主张开城,是他拔剑劈了城门的锁:“谁敢开门,我先斩了他!”

正说着,城门下传来喧哗。几个穿着破烂棉袄的百姓跪在雪地里,为首的老汉举着一张布条,上面用血写着“求总兵爷救救咱儿子”。郭登让人把老汉带上来,才知瓦剌又抓了附近村落的壮丁去当苦力。

“将军,要不……咱们派支小队去劫营?”张能搓着手,眼里冒着火。

郭登却摇头:“瓦剌人就等着咱们冲动。他们在猫儿庄设了埋伏,去了就是送死。”他从怀里掏出半袋干粮递给老汉,“先让乡亲们躲进城里的地窖,我自有办法。”

郭登接手大同时,这座边防重镇早己是惊弓之鸟。土木堡的败讯传来时,守军逃了一半,粮草只够支撑十日,连知府都偷偷把家眷送到了太原。他刚到任那天,就有人在城门口贴匿名帖:“郭家世代将门,如今却要把大同送给瓦剌吗?”

这话戳到了郭登的痛处。他的祖父郭英是开国功臣,父亲郭铭战死在靖难之役,而他自己,当年曾在宣府跟着朱棣北征,箭术连成祖都夸过。可土木堡一役,他跟着英宗断后,拼了命才杀出重围,至今左臂的箭伤阴雨天还会作痛。

“谁说我要献城?”郭登当着全城军民的面,把匿名帖撕得粉碎,“我郭登在此立誓,城在人在,城破人亡!”他当即下令:把府库的银子全拿出来,悬赏杀敌,斩瓦剌兵一人,赏白银五两;夺战马一匹,赏十两。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没过几日,就有个叫周铁头的小兵,趁夜爬进瓦剌营寨,砍了个哨兵的脑袋回来。郭登亲自给他披红挂彩,把银子堆在城门楼子上,看得军民眼睛都亮了。

可麻烦很快从北京传来。太监兴安拿着代宗的密旨来大同,阴阳怪气地问:“郭总兵,陛下听说你把英宗的龙袍都烧了?”

郭登心里一沉,那其实是他为了防止瓦剌用假龙袍骗开城门,才让人销毁的旧衣,竟被人添油加醋报了上去。

“公公明鉴,”郭登领着兴安查看城防,“瓦剌人多次用先帝的名义骗城,若不谨慎,大同早就丢了。您看这城墙,我们新修了三层箭楼,粮草也从太原调来了两万石,就是为了等着陛下下令,咱们好杀出去救先帝!”

兴安摸着新砌的城砖,又看了看操练得热火朝天的士兵,脸色缓和了些:“郭总兵是忠臣,这点陛下知道。只是……后宫里有些闲话,说你拥兵自重呢。”他压低声音,“吴贤妃的弟弟在山西当参将,你多照应着点,对你没坏处。”

郭登心里冷笑,面上却应着:“吴参将忠勇,上次还帮咱们护送粮草,我正想上奏为他请功。”

送走兴安,张能忍不住骂:“这阉贼分明是来索贿的!”

郭登摇摇头:“他是代宗的耳目,咱们只要守好大同,别的都不用管。”

那年三月,瓦剌把抓来的百姓赶到城下当盾牌,逼着明军开城。城楼上的士兵看着乡亲们哭嚎,手都抖了。

郭登让人把自己的妻儿也带到城楼,他的妻子抱着三岁的儿子,对着城下喊:“孩儿他爹,别管我们,杀瓦剌贼!”

百姓们顿时不哭了。有个老汉朝着城楼磕头:“郭将军,开炮吧!别让咱们拖累了大同!”

郭登闭了闭眼,突然下令:“把火箭对准瓦剌兵后面的帐篷!”

火箭拖着火光划过天空,正好落在瓦剌囤积草料的地方。趁着敌军救火的混乱,郭登亲率三百骑兵从西门杀出,刀光如雪,硬是把被抓的百姓抢回了一半。

周铁头为了掩护一个孩子,被瓦剌的流矢射中了胸膛,临死前还喊:“将军,我赚了五两银子……给我娘……”

这一仗打出了明军的士气,也让郭登成了瓦剌的眼中钉。也先让人把劝降书射进城,说只要郭登献城,就封他为“大同王”。

郭登把劝降书烧了,还让人射回去一句:“我郭家世受皇恩,岂会跟你这蛮夷为伍?”

可北京的朝堂上,质疑声却越来越多。总兵官刘安在代宗面前说:“郭登太好战,怕是会激怒瓦剌,害了先帝。”

户部尚书金濂也跟着起哄:“大同军费开支太大,不如暂时放弃,把兵力集中到居庸关。”

这话传到大同,百姓们气炸了。几十个老汉带着土特产,步行几百里去北京告御状,跪在宫门外喊:“郭将军是青天,不能撤他的职!”

孙太后听说后,让人把老汉们请到慈宁宫,给他们每人赏了件棉袄:“你们回去告诉郭登,朝廷信得过他。”

太后的支持让郭登松了口气,可新的麻烦又来了。石亨的侄子石彪在宣府当参将,想吞并大同的部分防区,派人来说:“只要郭总兵肯分三千兵马给我,我保你在朝堂上没人敢说闲话。”

郭登把使者打了三十大板赶出去,对张能说:“石家想把边防当成自家的地盘,我偏不让他们得逞。”他当即上奏,细数石彪在宣府克扣军粮的事,气得石亨在朝堂上拍了桌子:“郭登这是故意跟我作对!”

景泰元年八月,英宗被瓦剌送回北京。消息传到大同,郭登让人杀猪宰羊,军民们在城门口摆了长桌,举杯庆祝。

有个曾被瓦剌抓去的百姓哭着说:“若不是郭将军守住大同,咱们哪能等到先帝回来啊!”

可这份喜悦没持续多久。英宗被软禁在南宫,代宗对拥兵在外的将领越发猜忌。郭登几次请求入朝述职,都被驳回,只收到一封冷冰冰的圣旨:“专心守边,勿需多言。”

张能看出他的忧虑:“将军,要不……咱们也像石亨那样,送点礼给宫里?”

郭登指着城墙上的“忠勇”二字:“我爷爷当年跟着太祖打天下,靠的不是送礼,是战功。咱们守好大同,就是对朝廷最好的交代。”

他开始有意识地收敛锋芒。瓦剌再来挑衅,他只坚守不出;石彪又来索要战马,他挑了些老弱病残的给送去。有人骂他怂了,他却对心腹说:“现在不是逞强的时候。代宗疑心重,石亨又盯着咱们,得忍。”

后宫里,吴贤妃也在为郭登操心。她的弟弟吴安从山西回来,说郭登把自己的俸禄都贴给了伤兵,家里连件新衣服都没有。吴贤妃让人缝制了一批棉衣,又备了些药材,偷偷派人送到大同:“告诉郭将军,安心守边,宫里有我呢。”

郭登收到棉衣,心里暖烘烘的。他知道这是吴贵妃在帮自己,却只让人回了句:“多谢娘娘恩典,臣必不负朝廷。”他不敢跟后宫走得太近,当年解缙就是因为掺和东宫的事,才落得惨死的下场。

景泰三年,郭登被召回北京,改任南京守备。离开大同时,百姓们沿街跪拜,有人哭着往他马车上塞鞋垫、鸡蛋。周铁头的老娘颤巍巍地捧着一个布包,里面是五两银子:“将军,这是我儿用命换来的,您拿着路上花。”

郭登把银子还给老人,翻身下马磕了三个头:“大同的百姓厚待郭登,我永世不忘。”他回头望了一眼巍峨的城楼,那里有他坚守过的日日夜夜,有弟兄们洒下的鲜血。

天顺元年,石亨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位。消息传到南京,郭登正在巡查防务,听到后只是淡淡地说了句:“知道了。”属下劝他赶紧上书表忠心,他却道:“我是朝廷的官,不是某个人的私兵。”

可树欲静而风不止。石亨掌权后,第一件事就是报复旧怨,给郭登扣了个“当年不积极救先帝”的罪名,把他贬到甘肃当参将。

诏书送到南京那天,南京的百姓堵住宫门,喊着:“郭将军是功臣,不能贬!”

郭登却平静地收拾行李,对前来送行的官员说:“我守大同五年,问心无愧。去哪都是为朝廷效力。”他唯一带走的,是大同百姓送的那块“保境安民”的匾额,挂在了甘肃的住处。

在甘肃的日子并不好过。石彪的亲信处处刁难,扣发军粮,还故意把最难守的碉堡分给郭登。可他二话不说,带着士兵修补城墙,开垦荒地,没过半年,就把那里治理得井井有条。当地百姓都说:“郭将军来了,咱们再也不怕鞑靼了。”

英宗其实心里清楚郭登的功劳。一次跟李贤聊天,他叹着气说:“当年在大同城外,我听见郭登的士兵喊杀声,就知道这城丢不了。”

李贤趁机说:“郭登是忠臣,石亨是挟私报复。陛下若起用他,边防必能安稳。”

天顺二年,英宗下旨召郭登回北京,任都督佥事。石亨跳出来反对:“郭登当年对先帝不敬,不能用!”

英宗冷冷地看着他:“若不是郭登守住大同,你能有机会把朕接回来?”石亨顿时哑口无言。

郭登回到北京那天,大同的百姓自发组成队伍,跟着他的马车进京。他们举着“天下第一守将”的牌子,在宫门外请愿,要求皇帝重赏郭登。

英宗听说后,亲自在午门召见他,笑着说:“郭爱卿,你的面子比朕还大啊。”

郭登跪地叩首:“不是臣有面子,是百姓念着朝廷的好。”

英宗扶起他,指着旁边的空位:“以后,你就留在京营,帮朕训练士兵吧。”

天顺西年,石亨倒台,郭登被任命为中府都督。他不像别的将领那样拉帮结派,只埋头做事,把京营操练得军纪严明。

英宗每次去校场,都指着郭登对太子说:“你要学郭将军,踏实做事,不耍心眼。”

可官场的倾轧从未停止。门达掌管锦衣卫时,想拉拢郭登,送来一箱金银:“郭公在边关多年,这点心意不成敬意。”

郭登原封不动地退回去,冷冷地说:“我郭登不收不明不白的钱。”

门达怀恨在心,几次想找他的茬,都因郭登行事端正,挑不出错处。

成化元年,郭登告老还乡。宪宗舍不得他走,挽留道:“郭爱卿还能再为国效力几年。”

郭登笑着说:“臣老了,胳膊腿都不利索了。让年轻人上吧。”他回到安徽定远老家,盖了座小院,每日读书、种地,跟邻居聊天,谁也看不出这是当年镇守大同的名将。

有个后生好奇地问:“郭爷爷,您当年在大同,真的一刀能劈死三个瓦剌兵?”

郭登捋着胡子笑:“哪有那么神?是弟兄们齐心协力,才守住了城。”他拿出珍藏的一张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着大同的关隘,“你看这猫儿庄,当年差点栽在那里……”

成化八年,郭登病重。临终前,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指着一箱旧物:“这是大同百姓送的鞋垫,这是周铁头娘给的银子……你要记住,当官不是为了享福,是为了护着百姓。”

郭登去世的消息传到大同,百姓们罢市三日,在城楼上挂起白幡。知府感念他的恩德,在城楼旁建了座“郭公祠”,里面供奉着他的画像。每年清明,都有人带着祭品来祭拜,说书先生还把他的故事编成话本,在茶肆里传唱:

“大同城头雪纷纷,郭公提刀守国门。

瓦剌铁骑三千里,不渡雄关一寸分。”

弘治年间,有个御史巡查边防,来到大同。他站在郭登当年坚守过的城楼上,看着往来的商旅、耕作的百姓,对随从说:“都说长城是险,其实啊,像郭登这样的守将,才是真正的长城。”

夕阳下,城楼的影子拉得很长,仿佛还能看到那个身披铠甲的身影,在风雪中眺望远方。而他用忠诚与勇气守护过的土地,早己炊烟袅袅,国泰民安。



    (http://www.220book.com/book/SAS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皇朝惨案 http://www.220book.com/book/SASH/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