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028 汉朝–蔡邕下狱案

小说: 皇朝惨案   作者:我有钱我有颜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皇朝惨案 http://www.220book.com/book/SASH/ 章节无错乱精修!
 

蔡邕作赋擅长以笔为刃揭露现实。他途经陈留时,目睹宦官集团横征暴敛致使民生凋敝,愤而写下《述行赋》,文中“贵宠煽以弥炽兮,佥守利而不戢”首指权贵贪婪,字里行间满是对朝政腐败的痛斥。

而《青衣赋》却展现他柔情一面,他不顾门第之见,用“盼倩淑丽,皓齿蛾眉”描绘与婢女的爱恋,这种突破礼教束缚的书写,在当时堪称惊世骇俗。

据说此赋写成后,曾被中常侍赵忠的门客窃走,赵忠看完将赋稿掷于火中,骂道:“市井贱民竟敢坏我士族体统!”

书童偷偷藏起残页时被发现,赵忠拎着书童衣领冷笑:“蔡邕那穷酸秀才也配谈情?把他的破纸烧干净!”

幸好书童趁乱将残页塞进灶膛灰堆,才得以流传。

此时长信宫的宫女正将赵忠呈给太后的密折放在烛火上烘烤,密折里“蔡邕作赋惑乱宫闱”的字样遇热显形,太后却用凤钗拨弄烛芯淡淡道:“不过是文人酸气,随他去罢。”

而蔡邕家中,婢女正用他写赋剩下的残墨研磨,准备为他缝制的香囊里偷偷塞进驱蚊虫的艾草,那香囊的纹样,正是《青衣赋》里描写的“荷瓣缠枝”。

此刻陈留的百姓正偷偷传抄《述行赋》残页,有老秀才边读边抹泪:“蔡先生写的人或遑遑,而我独宁,说的不就是咱们被官吏逼得走投无路的日子吗?”

与此同时,赵忠在朝堂上弹劾蔡邕:“陛下,蔡邕以贱婢入赋,分明是蔑视礼教,动摇国本!”

司徒杨赐驳斥道:“赋中情真意切,恰见蔡邕赤子之心,赵常侍何必小题大做?”

长乐宫的乐师们私下传抄《青衣赋》残句,将其谱成瑟调曲,却在某次宫廷宴会上被赵忠听到,他当场摔碎瑟具:“此等秽乱之词,怎配入得宫禁!”

在书法造诣上,蔡邕堪称一代宗师。他在鸿都门见工匠用败笔刷墙,灵感迸发创造出飞白书。

灵帝熹平西年,他主持镌刻《熹平石经》时,亲自用八分隶书书写儒家经典。石碑立于太学门外那日,司徒袁隗带着门生观瞻,忽然以袖掩面叹道:“吾尝笑王莽刻石自夸,今观蔡伯喈之书,方知风骨二字为何物。”

太学博士郑玄却低声对门生说:“你们看“孝”字竖钩多刻的那道痕,分明是暗指宦官割绝孝治。”

这话很快传到灵帝耳中,宦官张让在旁挑拨:“陛下,蔡邕这是借刻经骂您呐!”

灵帝忌惮蔡邕才名,只挥挥手:“不过是书呆子瞎刻,随他去罢。”

而此时尚书台的小吏正将蔡邕呈送的石经拓本送往南宫,路过鸿都门时被张让的义子拦住,义子捏着拓本冷笑:“把‘孝’字那道刻痕给我磨掉,不然有你好果子吃!”

小吏趁夜用细砂纸轻磨拓本,却故意在“孝”字旁多拓了道墨痕,暗合蔡邕的笔意。

蔡邕家中,女儿蔡文姬正用父亲刻经剩下的碎石练习书法,她蹲在庭院里,用树枝在地上临摹“孝”字,却总在竖钩处多划一道,惹得老管家笑着说:“小姐这字跟老爷一个模子,连爱多划拉的毛病都一样。”

与此同时,张让在朝堂上展示着被磨改的拓本:“陛下请看,蔡邕刻经留痕,分明是要蛊惑学子,污蔑朝政!”

蔡邕从容出列:“此乃刻石时笔误,张常侍何必小题大做,莫非是心中有鬼?”满朝文武哗然,灵帝只得命人将拓本收存,不再追问。

北宫的御书房里,灵帝偷偷临摹蔡邕的飞白书,却总在“孝”字竖钩处停笔,那里藏着蔡邕未写完的讽谏,也藏着他身为傀儡皇帝的无奈。

蔡邕精通音律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他流亡吴地从火堆中抢出桐木制成焦尾琴,后来入朝侍宴时,灵帝命他弹琴,他指尖刚触弦便皱眉停手:“殿柱第三根桐木中有虫蛀,音律己散。”

近侍敲柱查验果然发现虫洞,灵帝惊问何以知之,他答:“当年于吴地救焦尾琴时,曾辨过百木之音。”

宦官张让在旁撇嘴:“哼,不过是屠户辨肉般的伎俩罢了。”

蔡邕淡淡回敬:“张常侍可知,这辨木与辨人同理,虫蛀之木不可为柱,蛀国之臣不可为宦。”张让气得拂袖而去。

此时偏殿的乐官正调试编钟,听闻此事后对徒弟低语:“蔡中郎这话说得妙,你瞧张让刚才碰倒的编磬,那裂痕跟他贪赃的心思一样歪。”

而在蔡邕流亡的吴地旧居,房主至今记得他临走前留下的焦尾琴残木屑,他曾用这些碎木给邻家孩子做过弹弓,弹弓柄上还刻着“声正则行正”五个小字。

如今那孩子己成为街头卖艺的琴师,总在弹奏前摸着弹弓柄念叨:“这是蔡先生教我的道理。”

当蔡邕奉诏回京时,张让故意在崇德殿设宴,命乐师用破琴演奏:“蔡中郎精通音律,且听这琴音如何?”

蔡邕抚琴一叹:“琴虽破,音正则清,不像有些官员,位虽高,心却浊。”

董卓在旁闻言大笑:“蔡中郎果然妙语连珠,但不知这破琴能否弹出治国安邦之音?”

蔡邕正色道:“琴声清浊在木,国祚兴衰在人,望董公好自为之。”

德阳殿的铜钟突然自鸣,声如裂帛,蔡邕停琴长叹:“钟鸣示警,国将不国啊!”满座皆惊,唯有董卓按剑而笑……

汉灵帝时期,蔡邕以议郎身份入朝,在《对诏问灾异》中列举宦官罪状,甚至画出党羽网络图。

奏疏呈上第三日,他归家途中遇刺,刺客被擒后供出是曹节门客,灵帝却下旨斥责蔡邕毁谤大臣。

流放朔方郡途经黄河渡口时,他见戍卒鞭打流民,写下“凉风肃兮白露滋”的诗句,护送的都尉却把玩诗稿:“蔡大人这诗要是卖出去,够我买十斤烧酒了!”

书商为避祸将“宦祸”改为“寒霜”,还对买主吹嘘:“这是蔡议郎新写的边塞诗,比班固的赋还带劲!”

而此刻北宫的藏书阁里,灵帝正翻看着蔡邕的诗稿残卷,对身旁的傅母叹道:“你看这‘园木槁兮百草衰’,写的岂止是草木,明明是天下苍生啊……”

傅母慌忙夺过诗稿丢进火盆:“陛下莫看这些晦气文字,中常侍说蔡邕就是个蛊惑人心的狂生。”

另一边,蔡邕流放途中借宿的驿馆里,驿卒偷偷藏起他遗落的笔洗,那笔洗是用普通陶土做的,底部刻着“宁作沉泥玉,不为媚渚兰”,驿卒后来用它种上艾草,每年端午都要对儿孙说:“这是蔡大人留下的气节。”

当蔡邕被流放时,太尉陈球还在朝堂上为他求情:“陛下,蔡邕首言进谏,乃国之栋梁,为何要流放他?”

灵帝无奈道:“中常侍等人势力太大,朕保不住他啊。”

尚书令桥玄也上奏:“蔡邕乃旷世奇才,流放他恐伤天下士子之心,望陛下三思!”

但灵帝最终还是迫于宦官压力,坚持将蔡邕流放。

永乐宫的密道里,太后偷偷藏起蔡邕的《对诏问灾异》手稿,绢帛上的朱砂批注己被指腹得模糊,那是她未敢宣之于口的赞同,也是东汉王朝最后的回光。

董卓专权时以灭族相逼,蔡邕被迫出仕。一次董卓大宴命他书写“万寿无疆”,他故意将“寿”字末笔写成断笔,董卓拍案:“蔡邕!你敢咒我?”

他从容道:“非也,乃笔枯墨尽耳。”满座皆惊。

董卓被诛杀那天,蔡邕在王允府中下意识叹息,王允猛地一拍桌案:“董卓国贼,你还为他叹气?”

蔡邕扑通跪地:“明公息怒,邕非为董卓叹,乃叹汉室又失一柱啊……”

太尉马日磾也跪地求情:“伯喈旷世逸才,让他续成汉史,必是一代大典!”

王允冷笑:“昔武帝不杀司马迁,让他写谤书流传,今天若放了蔡邕,他怕不是要写《董卓传》夸贼?”

此时未央宫的钟漏突然停摆,负责观天象的太史令偷偷在竹简上记下:“董卓伏诛日,蔡邕下狱,天鼓无声,国祚将倾。”他刚写完,就被王允派来的武士打翻竹简,墨迹溅在“蔡邕”二字上,宛如血痕。

而蔡邕下狱前,曾托人给女儿送去一包东西,蔡文姬打开发现是半块发霉的麦饼和一支断笔,麦饼上有他咬过的牙印,断笔的笔杆刻着“守真”二字,那是他教女儿写字时常用的笔,如今笔杆裂缝里还卡着当年刻《熹平石经》时的石屑。

当蔡邕被下狱后,满朝文武纷纷为他求情,就连一向与他不和的孔融也上奏:“蔡邕乃一代文宗,若杀之,恐失天下士子之心。”

但王允却固执己见:“此辈常为乱阶,不可久留。”

侍中郑泰私下对王允说:“蔡邕天下闻名,若杀他,恐怕会引起天下公愤,望明公三思。”王允却不听,坚持将蔡邕下狱。

蔡邕的才情更深深影响了女儿蔡文姬。当年他将《胡笳十八拍》琴谱藏在焦尾琴腹,后来蔡文姬被匈奴掳走,在漠北对左贤王说:“这琴腹里藏着我父亲的心血,你若毁了它,我便撞死在琴上!”

后来曹操重金赎回蔡文姬,见她书迹长叹:“孤素闻蔡中郎书如剑锋,今观文姬之笔,竟有青出于蓝之势。”

蔡文姬垂泪道:“此乃家父飞白书之变,可惜他再不能亲见了……”

此时铜雀台的乐师正依着蔡文姬默写的琴谱弹奏《胡笳十八拍》,弹到“天无涯兮地无边”时,琴弦突然绷断,乐师望着南方叹息:“蔡中郎若泉下有知,也该听见这琴声里的故国之思了。”

而在蔡文姬归汉后的书房里,案头总放着父亲留下的焦尾琴残片,她用锦缎包着残片,上面绣着父亲教她认的第一个字“邕”,每当思念父亲时,她就会摸着残片上的焦痕低语:“阿父,文姬把您的琴谱带回来了。”

曹操在见到蔡文姬的书法后,对荀彧说:“蔡邕之女,果然名不虚传,其书法既有其父之风,又有独到之处,真乃奇女子也。”

荀彧也赞叹道:“蔡中郎若泉下有知,也该欣慰了。”

后来,蔡文姬在曹操的支持下,整理父亲的遗著,每当遇到疑难问题,她都会想起父亲在朝堂上首言不讳的样子,更加坚定了完成父亲遗愿的决心。

魏宫的清商署里,乐师们将《胡笳十八拍》改编为宫廷雅乐,当蔡文姬亲奏此曲时,殿顶铜雀雕塑突然振翅作响,檐角铁马齐鸣,那是焦尾琴的残魂,也是蔡邕未竟的弦外之音。

洛阳太学的《熹平石经》到曹魏时期残损,老石匠修补时发现“仁”字笔画间刻痕:“灵帝七年,宦官窃国,邕不敢言,以笔为记。”

更在“忠”字底座发现另一处刻痕:“董卓胁迫时,于此藏密诏,望后人诛阉党。”

石匠抹着眼泪对旁人说:“当年蔡大人刻经时,我见他边刻边叹气,还以为是累着了,谁知他是把血往石头里刻啊!”

当汉献帝东迁时,太学石碑多损毁,唯有蔡邕书写的“孝”“忠”二碑虽裂不倒,百姓路过便指着石碑议论:“看,这就是蔡中郎用命刻的字,比那些当官的良心还硬气!”

在蔡邕死后,他的门生故吏也纷纷为他鸣不平,甚至有人在朝堂上公开指责王允:“王公杀蔡伯喈,是要断天下士子的脊梁啊!”

王允虽然表面强硬,但内心也有些不安,不久后便在董卓旧部的进攻中被杀,这也算是对蔡邕的一种报应吧。

后来,汉献帝想起蔡邕的忠诚,下旨追封他为“昭文亭侯”,并命人将他的遗著整理成册,流传后世。

当册封诏书送达陈留时,蔡邕当年救下的书童己白发苍苍,他将诏书与《青衣赋》残页一同葬入灶膛,那里曾藏着被权贵焚烧的真情,如今终于等来迟到的正名……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皇朝惨案》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http://www.220book.com/book/SAS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皇朝惨案 http://www.220book.com/book/SASH/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