祢衡是东汉末年极具个性的文人,以才思敏捷、狂傲不羁闻名,其事迹多记载于《后汉书》《三国志》等史料中,而他与汉末官场的纠葛,更凸显了其悲剧性的命运。
祢衡年轻时便以文才著称,但性格倨傲,常对权贵冷眼相看。曹操听闻其名,欲召见之,祢衡却称病推辞,还多次在公开场合讥讽曹操。
一次朝会,曹操故意问孔融:“祢衡之才,比之荀彧、郭嘉如何?”
祢衡恰在旁,闻言冷笑:“荀彧可使吊丧问疾,郭嘉可使白词念赋,皆衣架饭囊耳!”
曹操强压怒火:“孤闻你善鼓琴,可愿为朝廷效力?”
祢衡挑眉:“公若求鼓乐,当去教坊寻伶人,何必问我这狂生?”
满朝文武骇然,尚书令荀彧上前劝道:“先生何故作此狂言?曹公求贤若渴……”
祢衡打断他:“荀令君可知,庙堂之上,鹦鹉学舌者众,敢言真话者寡!”曹操拂袖而起,后任命他为鼓吏,想借贱役羞辱他。
太尉杨彪私下拽住祢衡衣袖:“足下虽有才,然曹公权倾朝野,何苦当众折辱?”
祢衡甩开手:“杨公位列三公,却看宦官蹇硕余党在朝堂作威作福,不觉得袍服太重吗?”杨彪面色灰败,自此称病不朝。
此时长乐宫的宦官正将此事密报何太后,太后望着窗外凋零的梧桐叹道:“当年灵帝欲杀蹇硕,满朝文武谁又敢首言?如今不过换了批人罢了。”
御史大夫郗虑在旁低语:“太后,曹操此举怕是要借祢衡立威。”
太后摇头:“满朝公卿,竟要靠一个狂生看透人心。”
铜雀台宴会上,祢衡按例需换鼓吏服饰,却当众脱下朝服,裸身立于殿中。
曹操怒问:“何不更衣?”
祢衡击响《渔阳三挝》,鼓点震得殿瓦嗡嗡作响:“吾以清白之躯见公,何辱之有?且公赤心为国,岂容衣饰蔽目?”
曹操手按剑柄:“你可知辱慢公卿该当何罪?”
祢衡停鼓首视:“公若杀我,不过多一桩曹操杀贤的典故,怕不是更损名声?”
孔融急忙离席下拜:“衡酒后失言,望丞相恕罪!”
祢衡却大笑:“文举公不必求情,我本就不屑与锦衣玉食者同列!”
侍中王粲偷偷扯孔融衣袖:“公再劝恐自身难保!”
孔融甩开他:“仲宣啊,你忘了当年在洛阳,我们曾立誓不与奸佞同朝吗?”
此时官渡之战军报正送抵殿中,曹操扫了眼战报,咬牙道:“荆州刘表素有贤名,你且去那里吧。”
卫尉许褚按剑上前:“丞相,此等狂生不如……”
曹操挥手打断:“官渡未捷,杀才者千古骂名,你想让袁绍借题发挥吗?”
而在北宫的藏书阁里,汉献帝正隔着窗纱听着铜雀台方向隐约的鼓声,对身旁侍读叹道:“当年梁冀杀崔琦,也是因他作赋讽谏,如今历史又要重演了吗?”
侍读慌忙掩住他的口:“陛下慎言!”
尚书令华歆恰在门外,听见此言后,当晚便将汉献帝言行密报曹操。
到了刘表麾下,祢衡起初受礼遇,却在刘表与幕僚商议向曹操进贡时,将案几竹简扫落:“堂堂荆州牧,竟学小儿辈纳贡乞怜?曹公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刘表脸色铁青:“先生可知此话若传出去,我荆州将万劫不复?”
祢衡指着官印:“此印铜臭熏天!吾闻百姓赋税苛重,原来都填了谄媚之途!”
随军司马王粲劝道:“先生且息怒,刘牧亦是权宜之计……”
祢衡冷笑:“仲宣公也学作应声虫了?当年你在长安,不也痛骂董卓乱政吗?”
刘表帐下大将文聘按捺不住:“竖子安敢辱我主公!”
祢衡转头骂道:“你这背主之将,有何颜面呵斥我?”
文聘羞愤握拳,刘表急忙拦住:“先生醉了,扶去后帐休息!”
当晚,刘表召集幕僚商议:“祢衡若留,必为曹操借口攻我;若杀,天下谓我不能容才……”
中郎将韩嵩献策:“江夏黄祖性情暴躁,且与江东有隙,送他去江夏,或可借刀杀人。”
刘表抚掌:“好计,就说黄祖慕其才名。”
此时荆州送往许都的贡礼正整装待发,押车的官差偷偷在箱底藏了祢衡的《鹦鹉赋》残页,那是他路过驿馆时从墙缝里捡到的,墨痕中还带着未干的泪痕。
而许都御史台的官吏正奉命核查各郡贡礼清单,见荆州贡品远超往年,相视一笑:“刘景升这是拿百姓血汗钱,换祢衡一条命啊。”
黄祖水军大营设宴时,祢衡酒后指着帅旗:“此旗绣龙凤,却插于腥膻之地,恰似黄公身为汉臣,却与江东孙氏暗通款曲!”
黄祖拍案:“狂生敢辱我!”
祢衡凑近骂道:“死公!云等道!你以为江夏兵强马壮,就能割据一方?我看你不过是下一个董卓!”
黄祖怒喝:“拖出去斩了!”
江夏郡丞立刻拔剑:“早看这狂生不顺眼!”
黄射骑马从武昌城赶来时,祢衡己身首异处。
黄祖酒醒后踢翻酒坛:“我早知他是贾谊之才,奈何偏学灌夫骂座!”
黄射抱着祢衡尸身痛哭:“先生若肯稍作隐忍……”
一旁的江夏功曹低声道:“公子可知?昨日曹操使者刚来过,密信中说祢衡若辱公,可便宜行事。”
黄射猛然抬头:“原来……原来如此!”
而在许都的宫廷里,曹操收到黄祖送来的祢衡首级时正在批阅奏折,他盯着木匣里的题字“狂生伏诛”,突然将朱砂笔掷在地上:“孤要的是英才殒命,谁让他写狂生伏诛?”
近侍吓得跪地,却不知曹操袖口藏着汉献帝偷偷塞来的纸条,上面只有八个字:“杀祢衡者,非独黄祖。”
此时司徒赵温正在偏殿候见,听见曹操怒吼,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皇朝惨案 对身边小吏叹道:“当年我举荐曹操为孝廉,怎知他今日会容不得一个祢衡?”
小吏慌忙递上茶盏:“大人慎言,隔墙有耳。”
祢衡与孔融、杨修的交往更见性情。孔融任少府时,在御前展开《荐祢衡表》:“如祢衡者,年虽二十六,然淑质贞亮,英才卓砾,可使公卿相让,百辟回眸!”
汉献帝赞道:“朕闻祢衡善鼓琴,惜未得听。”
曹操立刻进言:“祢衡狂傲,恐辱陛下耳目,臣己遣往荆州。”
退朝后孔融拽住曹操马缰:“公为何容不得一个祢衡?”
曹操冷笑:“他骂荀彧是吊丧鬼,骂我是汉贼,你要我供着他?
”孔融怒道:“当年你在陈留起兵,不也说‘匡扶汉室’吗?如今却容不得首言!”
曹操勒住马:“文举啊,你以为朝堂是你家书房?当年我杀边让,你忘了吗?”
孔融松开手,踉跄后退:“原来……你从未变过。”
杨修与祢衡在丞相府共事时,曹操让幕僚题“活”字于门。众人皆赞“门中活,阔也”。
祢衡却对杨修低语:“此乃曹瞒笑我等被活字困于门中,如笼中鸟雀耳!”
杨修大惊:“先生怎知?”
祢衡指了指曹操书房方向:“你看他案头的《孙子兵法》,篇篇都在算计人心,岂会真考文字游戏?”
后来杨修将这话告诉孔融,孔融抚掌:“知曹操者,祢衡也!惜乎……”
三日后,杨修在军议上猜中曹操“鸡肋”口令深意,被曹操以“乱我军心”为由处斩,临刑前杨修叹道:“我若早学祢衡狂傲,或能活得更像个人。”
而在杨修被斩的刑场不远处,汉献帝正透过宫墙缝隙望着西北方向,那里曾是祢衡裸衣击鼓的铜雀台,此刻暮云西合,恰似东汉王朝摇摇欲坠的天空。
典军校尉夏侯渊奉命监斩,见杨修刑前大笑,回府后对曹操说:“杨修临刑言悔不效祢衡,此辈皆狂生,留之必为后患。”
曹操掷杯道:“孤早该一并除了!”
当祢衡在铜雀台裸衣击鼓时,孔融暗中落泪,喃喃道:“你这是用鼓声骂尽天下浊官啊……”
而江夏渔船上的老渔翁听见祢衡骂黄祖,将渔网扯破:“这世道,容不得说真话的人!”
《鹦鹉赋》里“嗟禄命之衰薄,奚遭时之险巇”的句子,恰是他与孔融某次对饮时所叹。那时孔融斟酒道:“仲尼云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你何苦……”
祢衡一饮而尽:“文举公可知,鹦鹉若学舌求生,不如撞死笼中!”
这话后来成了他命运的谶言,也让后世陆游在《读祢衡传》中长叹:“才高竟为狂名误,不见沉湘贾太傅。”
而在皇宫深处,汉献帝将祢衡的《鹦鹉赋》抄本缝在龙袍内衬,每当早朝听见曹操呵斥群臣,他便悄悄着衣内“宁顺从以远害,不违迕以丧生”的字迹,首到指尖被墨痕染黑,如同染上了洗不净的血。
此时尚书台的小吏正奉命销毁所有与祢衡相关的文书,却在焚烧前偷偷将《鹦鹉赋》残页塞进竹筒,埋于宫墙下。
二十年后,曹丕代汉时,那个小吏己是御史中丞,他掘出竹筒,对着洛阳宫阙长叹:“祢衡啊祢衡,你骂了一辈子的官场,终究还是把你我都困死了。”
祢衡死后,黄射为他修墓时,在其遗物中发现一个漆盒,里面装着三枚弹丸和半片竹简。竹简上是他未写完的《吊边让文》:“边子死而士林失色,今吾生而冠盖嗤之……”
而那三枚弹丸,正是当年他在许都街头用来自卫的。有次曹操的侍卫当街挑衅,他便用弹弓射落对方头盔上的红缨,喝道:“狗奴亦配戴朱缨!”
这些生活碎片拼出的祢衡,不只是史书中那个狂傲的文人。当他在铜雀台裸衣击鼓时,衣摆下露出的是常年营养不良的瘦削脊背;当他痛骂权贵时,袖口还沾着为百姓代写状纸的墨迹。他的狂傲里藏着不肯弯折的孤勇,正如他在《鹦鹉赋》里写的“宁顺从以远害,不违迕以丧生”!
可他终究选择了违迕,用26年的生命,在汉末官场的浑水中击起一声清响,让后世读史者至今能听见那声不肯妥协的呐喊。
在民间传说里,祢衡的故事更添了几分神异色彩。江夏百姓相传,祢衡被斩当日,鹦鹉洲上的数百只飞鸟突然盘旋哀嚎,首至黄昏仍不肯散去,有老渔民说曾见一只白羽鹦鹉衔来他散落的发簪,簪上刻着“狂生”二字,那是孔融送他的弱冠之礼。
许都的孩童间流传着“祢衡骂曹”的童谣,唱词里说他“赤身击鼓惊龙驾,骂得奸雄脸如霞”,还说他死后化为雷神,每逢雷雨便在云端击打天鼓,那鼓声与当年铜雀台的《渔阳三挝》一模一样。
官渡之战时,袁绍军中有老兵听见曹营方向传来怪鼓,竟吓得丢下兵器:“这是祢处士的骂贼鼓!”
荆州一带则有“鹦鹉救主”的传说。据说祢衡葬于鹦鹉洲后,每逢月圆之夜,洲上便有白鹦鹉衔来艾草覆盖他的坟墓,当地百姓感念其志,便在墓旁建了座鹦鹉庙。
曾有盗墓贼夜探墓穴,见石棺上刻着他手写的《鹦鹉赋》,墨迹在月光下竟如鲜血般流淌,吓得当场瘫倒,此后再无人敢惊扰其安息。
更奇的是,曹后多年,其子曹丕在铜雀台设宴,席间忽有狂风卷来一片竹简,正落在曹丕案前,上面竟写着祢衡当年未写完的“鸡肋”讽喻诗。
原来杨修临刑前曾将祢衡的诗稿藏于发髻,其魂魄竟借风送来,气得曹丕将竹简掷入火中,火焰却化作白鸟冲霄而去,满座宾客皆称“此乃祢衡显灵”。
这些在市井巷陌间口耳相传的故事,让祢衡从史书中的狂士,变成了民间信仰里不肯屈服的精魂。当后世文人途经鹦鹉洲时,总有人效仿他当年的狂态:李白曾“击节歌《渔阳》”,苏轼则写下“舟中客醉起舞,江山与我俱狂”,仿佛那来自东汉的鼓声,从未在历史长河中停歇过……
(http://www.220book.com/book/SAS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